“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作者:來源:網址:發布時間:1644160993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也有人曾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艱辛,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微信圖片_20220115214124.jpg

1

游戲人間的不老頑童

蘇軾是一個世俗方外的老頑童。什么是老頑童?就是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赤誠之心。無論這個世界多么艱難,無論周圍的環境多么爾虞我詐,總是能夠以熱愛、喜愛、歡喜的態度來看世界,看他人。總是能夠以熱情的態度、達觀的態度看待世界。這樣一來,這個人的身上就擁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特別的趣味,就像辛棄疾說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換言之,我看世界多可愛,料世界看我也應該很可愛吧?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世界丑惡還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態度是美好的。

蘇軾自己就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說郛》)。我跟誰都能聊到一起,玉皇大帝可以聊,乞丐收容所的窮孩子也能聊。蘇轍曾經勸他哥哥跟人交往的時候要慎重,要有選擇的交朋友,蘇軾回答他說: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此乃一病。這話聽上去有點兒傻,但是生活中的我們,其實都太精明了、太聰明了,所以也就不可愛了,這時候突然有個傻傻的蘇東坡冒出來,看見誰都是自己的朋友,這樣的人難道不可愛嗎?

唐宋其他七大家的身上,有很多的特點與蘇軾相似,但唯獨這個特點是他們都沒有的。蘇軾在世俗世界與方外世界,都是一個熱鬧人,一個有趣的人。

比如,蘇軾很喜歡吃豬肉,他的好朋友佛印禪師很理解他。有段時間,佛印住在潤州(鎮江)金山寺,蘇軾常常去寺里探望他,佛印就會偷偷做點兒豬肉犒勞他。結果有一天發生了意外,佛印辛辛苦苦、小心謹慎地燒好了豬肉,藏好了地方,等蘇軾來。蘇軾來了,可豬肉卻被人偷吃了!這說明有人早就知道佛印偷偷做豬肉,但是知情者非但不舉報,反而將佛印的豬肉偷了去,弄得他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蘇軾看到朋友尷尬的樣子,即興賦詩一首,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戲答佛印》)意思是,東晉高僧慧遠主持廬山東林寺,曾邀請陶淵明與他一起修習佛法,并特別準許陶淵明飲酒。現在佛印為招待我而辛辛苦苦燒豬肉。遺憾的是豬肉不知落到誰的嘴里了,就像蜜蜂辛辛苦苦采成了蜜,卻不知道最后是誰嘗到了甜。雖然有點拿佛印開涮的意思,不過這玩笑卻開得很雅致。

2

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蘇軾,他也是貶謫與流放中的達者。人都有倒霉的時候,倒霉的時候如果就是一副倒霉相,那就很可憐、很可悲了,如果倒霉了還有一副相對輕松的心情、從容的心情,那就比較可愛了。

古代遭遇貶謫流放的文學家不少,如屈原、柳宗元、秦觀等人,他們或者自殺,或者死在貶所,生命力都不強,沒有后續發展空間,也沒有重振生命的機會。韓愈、歐陽修的貶謫流放時間都很短,在仕途與人生經歷中幾乎算不得什么,也不是他人生經歷的轉折點。王安石、曾鞏、蘇洵根本沒有貶謫流放的經歷。

軾則不一樣。他自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他被貶黃州的時候四十五歲,這一貶就是四年;他被貶惠州的時候五十九歲,在惠州居住了三年;他被貶儋州的時候六十二歲,在儋州住了三年,離開海南的時候已經六十五歲了。所有貶謫流放時間,加在一起整整十年。在唐宋八大家當中,若論貶謫累計時間之長、年齡之大、次數之多、條件之艱苦,貶謫之后尚能全身而回,貶謫對創作、人格產生重大影響,所有這些綜合因素加在一起,蘇軾獨占鰲頭。貶謫流放生活,對蘇軾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塑造著他的人生與個性。

據蘇轍回憶,當初蘇軾曾經告訴他:“‘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于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那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軾,其實都是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后的新的蘇軾。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貶謫之前是我們還不太熟悉的蘇子瞻,而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后,蘇子瞻就變成了后來為我們所熟悉的蘇東坡。這個改變,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蘇軾能夠以達觀從容的態度來對待貶謫流放,所以經歷了這個遭遇,蘇軾不會自殺,不會因身體虛弱而病死,而是頑強的活了下來,而且努力活得更好、更精彩,活出一個新的可愛的蘇東坡。

微信圖片_20220203224336.jpg

蘇軾被貶廣東惠州,生活很艱苦。他的老朋友和尚道潛給他來信,為他的健康而擔憂。他給道潛的回信是這樣寫的:

某到貶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細說。大略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后,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其余瘴癘病人,北方何嘗不病;是病皆死的人,何必瘴氣,但苦無醫藥。京師國醫手里死漢尤多。參寥聞此一笑,當不復憂我也。(《答參寥三首》)

什么是達觀?就是看透了生死。道潛來信所擔心的不就是死亡么?那我告訴你,在哪兒都免不了一死。這樣想問題,似乎非常消極,其實是以退為進。常言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來到惠州這個當時的不發達地區,從表面看,的確是增加了死亡的幾率,但是退一步想,在哪里都有死亡的可能。這樣想問題,實際上是大大降低了會病死在惠州的恐懼感與危機感,反過來說,也就是大大提升了在惠州生活下去的安全感與空間余地。在艱苦的地方,生存的空間本來就小,能夠生存的理由本來就很少,只有退一步,才能給自己的生存挪出一塊空間來,才能給自己繼續生存下去找到更多的理由。這不是鴕鳥哲學,也不是懦夫的哲學,而是生命遭遇到不可克服的困境時表現出的特殊的堅強。

蘇軾既善于深入人生,又善于超越人生,在各種生活環境中遍嘗了各種人生滋味,但又總能出乎其外,發現其中的“至味”——“可觀”處與“可樂”處。

他在艱難困苦中,總是設法找到人生的樂趣,他什么飯都能吃,什么房都能住,什么樣的憂愁煩惱都可以解脫,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都能保持無往而不樂的達觀心境。“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微信圖片_20220115214111.jpg

蘇東坡其人
圖片

重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豪邁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曠達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微信圖片_20220115214133.jpg


愛竹子

《於潛僧綠筠軒》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愛登高

《后赤壁賦》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愛夜游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愛飲酒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愛月亮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愛美食

寒具詩

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標簽:
猜你喜歡
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 【宋】蘇軾

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宋】蘇軾尊酒何人懷李白,草堂遙指江東。珠簾十里卷香風。花開又花謝,離恨幾千重。輕舸渡江連夜到,一

蘇軾最狂的一首詞,豪氣沖天,成宋代“勁歌”開端

自古才俊多疏狂。 有人狂得遭人憎,有人狂得惹人愛,有人卻因狂而贏得大批粉絲,受到眾人尊敬。 比如杜甫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入選小學課本,百讀不厭

詩詞可以抒情,還可以說理。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明白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