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入選小學課本,百讀不厭

作者:來源:網址:發布時間:1645542786
詩詞可以抒情,還可以說理。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明白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懂得最美好的風景,往往最短暫;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知道希望永在前方;
……

許多詩人都寫過哲理詩,對于詩詞君而言,印象最深的哲理詩,是小學課本上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語文課本上,《題西林壁》背后有四個大字:背誦全文。從此這首詩就印在我的腦海中。

鮮為人知的是,《題西林壁》是蘇軾游廬山時所作。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從黃州被調到汝州,路過九江時,與友人參寥子游覽了廬山。

微信圖片_20220213231610.jpg


蘇軾有一篇文章叫《自記廬山詩》,詳細地記錄了寫作《題西林壁》的過程。

這是蘇軾第一次來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


廬山的風景秀麗奇絕,蘇軾想好好的欣賞廬山的風景,于是在開頭便說了“遂發意不欲作詩”。


可是,來到廬山,廬山的僧俗百姓都認識蘇軾,蘇軾非常感動,于是自嘲說,前面說不寫詩的想法過太荒謬,不知不覺吟出一首五絕:

芒鞍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

感動于廬山僧俗百姓的歡迎,蘇軾心情大好,第一首出來后,蘇軾一口氣又寫了兩首五絕: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憶清賞,初游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兩首詩寫出了初游廬山的驚喜,蘇軾早年就知道了廬山風景的俊秀,而今真個到廬山,恍在夢中。

游覽廬山時,蘇軾看到了李白的詩和徐凝的廬山詩,寫就了第四首詩: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微信圖片_20220217225007.jpg


眾所周知,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徐凝的《廬山瀑布》,同為名作。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對于李白的詩作,蘇軾大加贊賞,說李白的詩是千古名句。后兩句說廬山水再多,也洗不清徐凝的這首惡詩。


徐凝的《廬山瀑布》并非真的是惡詩,只是蘇軾將李白詩與徐凝詩對比,認為李白的詩更為出色。

此番游廬山,蘇軾十分盡興,一共游了十多天,廬山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看也看不夠。

最后,蘇軾與參廖子同游了西林壁,寫下這首傳世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一次的游廬山,蘇軾寫下了五首廬山詩,最后在《題西林壁》中畫上了完滿的句號。

西林,是廬山上的西林寺。

在廬山游覽了十多天,蘇軾將廬山可謂是看個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可是,蘇軾還是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各不同。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后兩句是議論: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全詩融景物、感情和哲思于一體,傳頌不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千古名句。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所以,不能見廬山的全貌。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人往往受限于自己的具體處境,而對事物的認知偏于一隅,得不出全面的結論。只有跳出事物之外來認識事物,才有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知。

這個道理,你懂了嗎?


標簽:
猜你喜歡
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 【宋】蘇軾

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宋】蘇軾尊酒何人懷李白,草堂遙指江東。珠簾十里卷香風。花開又花謝,離恨幾千重。輕舸渡江連夜到,一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有人曾說

蘇軾最狂的一首詞,豪氣沖天,成宋代“勁歌”開端

自古才俊多疏狂。 有人狂得遭人憎,有人狂得惹人愛,有人卻因狂而贏得大批粉絲,受到眾人尊敬。 比如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