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回答。 林語堂說: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 林語堂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中國人心聲。 人世間最溫暖的永遠來自于家庭和家人。900多年前,辛棄疾閑居江西上饒,寫下一首最溫暖的詞,短短46個字,藏著中國人最向往的家庭生活。 這首入選小學四年級課本的詞作,就是辛棄疾的名作《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是一個五口之家,他們生活在鄉村中,平靜而恬淡。 低低的茅草屋,坐落在小溪邊,溪旁長滿了綠綠的青草。誰家的兩個白發的老頭老太太,正低頭說著閑話,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到耳中,溫軟又美好。 一抬頭,大兒子正在小溪東面的豆地里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可愛的是小兒子,他淘氣地趴在溪邊剝著蓮蓬。 全詞只有46個字,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高超的寫作技巧,只是白描一個農村家庭的場景,卻把一家人生活的那種寧靜與美好,描繪得讓人神往不已。 不論是生活情態,還是人物描寫,辛棄疾都可謂是高手。我們來細看這首詞。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首句寫家庭周邊的環境,點明環境和地點。 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 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如詩如畫。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前兩句寫眼睛所看到的環境,后兩句則寫聽到的聲音。 耳邊聽到親切悅耳的吳地方言,溫軟又美好,再一看,原來不知道是誰家的老頭老太太正喝著酒,微醉地說著閑話。 這一幕特別美好,像極了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兩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親切的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低頭細語,可見感情之好,這也為下闕描寫孩子勞作的場景奠定了和諧家庭的基調。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看到老夫妻后,又看到了他們的三個兒子。 只見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坐著織著雞籠,最可愛的要數小兒子了,他淘氣地趴在溪邊,剝著蓮蓬吃。 寥寥兩句詞,就刻畫了三個兒子不同的形象。 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負責在豆地里鋤草,這是關系到一家人吃飯的生計問題。二兒子年紀尚小,不能下地勞動,在家里編輯雞籠,做一些輔助家庭的活計。 最淘氣的要數小兒子了,因為年齡太小,他趴在溪邊,自顧自地剝著蓮蓬。 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是懂事勤勞的好孩子,可在辛棄疾筆下,最可愛的,當數小兒子了。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將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寫得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 特別是一個“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真的要感謝辛棄疾,在文學史中,寫家庭的作品少之又少,像辛棄疾這樣寫得溫暖而美好的,就更少了,而這首詞也成為描寫家庭生活的絕唱。 簡單的家庭生活,和平寧靜、樸素恬淡,卻最是溫暖人心。 小小的茅屋,青青的草地,環境雖簡陋,但是清新美好。 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 一家人,三餐簡淡,互相扶持,共同生活,歲月靜好。這種寧靜恬淡的家庭生活,正是許多中國人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