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淺談之中國古籍分類方法的歷史演進
作者:admin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6102
中華古籍難以數計,對古籍的分類整理自古已有。第一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后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七略》將當時搜集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
??? 漢代以后,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涌現,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于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
??? 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編的目錄,正式標注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并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從此,四部分類法為大多數史志、書目所沿用。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分為四部44類,有較大的權威性。
??? 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目前,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采用的是90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