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9宋文研究綜述
作者:來源:詩文網(wǎng)網(wǎng)址:www.cqcjqzygs.cn發(fā)布時間:1634195440
1997-1999宋文研究綜述
??? 李強? 戴從喜? 方笑一
??? 宋文與宋詩、宋詞一樣,標志著有宋一代文學創(chuàng)作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人獨占其六,可見宋文地位之重要。可是,長期以來,宋文研究與宋代詩詞研究相比,顯得相對薄弱。1997年至1999年,經(jīng)過學人們的努力,在宋文這一比較寂寞的研究領域中仍涌現(xiàn)了許多可貴的成果。
??? 一、作家與作品研究
??? 在這一方面,對宋文六大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一如既往地占據(jù)了較大的份額,歐、蘇兩家的研究成果尤其突出。如莫礪鋒《論歐陽修的人格與其文學業(yè)績的關系》(《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著重探討歐公人格與文風的關系,認為歐陽修在道德情操和學術修養(yǎng)兩方面具有鮮明的人格特征,并指出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及領導北宋詩文革新,都與其人格有著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首先,歐陽修對于文學家人格建樹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其次,他還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發(fā)揮了其人格優(yōu)勢,把政治激情和人格魅力充分體現(xiàn)在作品中,從而成功地實現(xiàn)了作家人格向作品風格的轉變。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yōu)游,內實剛健。”而”內實剛健”正是對歐文所蘊含的人格光輝的深刻認識。對宋文文本的研究也始終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繆向勇《論歐陽修散文的語言美》(《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認為歐陽修散文語言美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委婉含蓄,一唱三嘆,具有神韻美。歐陽修擅長于運用一唱三嘆、委婉含蓄的語言形式,以烘托渲染出特定的氛圍,透露和引發(fā)出自己美好的情懷,使他的散文語言呈現(xiàn)出情韻動人的特色。二是質樸生動、純真自然,具有樸素美。樸而不俗,淡而見巧,往往造語平淡,卻能光彩照人。三是句式多樣,靈活多變,具有錯綜美。歐文句式散整交錯、長短結合、奇偶相配,不呆板,不凝滯,富有變化。四是探索人生,傾吐詩情,具有哲理美。在哲理光輝的折射下,我們看到既有對歷史教訓的總結,也有對社會現(xiàn)實的感慨。這四方面結合起來使得歐文的語言顯示出獨特的美感。徐姝《論蘇軾散文中的比喻》(《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則從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入手,來探討蘇軾散文的風格,指出蘇軾把詩性思維方式運用到散文創(chuàng)作中,大量地運用比喻來論事談理。文章從蘇文的比喻方式、蘇文的比喻效果、比喻特點與文章風格、比喻與時代風格四個方面探討了蘇文中的比喻。趙仁珪《蘇軾散文中的禪》(《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一文討論的是蘇文與禪宗的關系,認為蘇軾于佛教雖為”泛宗派”者,但對禪宗情有獨鐘。其表現(xiàn)有二:一是對偽禪學的批判,對真禪學的堅持;二是能從中提煉靜而達的哲學精髓,取其實用、重人情及富有辯證的思維方式。這些思想必然影響于蘇軾散文,其表現(xiàn)有三:一是蘇軾很多論文的主張都直接來自禪宗;二是能將禪宗的某些思維方式及表述手法,如比喻、話頭、典故、術語、辯證法等巧妙自如地引用到各類文章中去;三是掃除一切外在痕跡,將禪理禪趣圓融無礙地化入到文章中去,這一特點在蘇軾的小品文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 有些研究者還注意到古文家之間的承繼關系,曾子魯《簡述蘇軾對韓歐古文成就的繼承與發(fā)展》(《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認為蘇軾對韓、歐古文的開拓與發(fā)展,從理論來看,在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上,提倡”文以盡意”、”有道有藝”,更重視”文”的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上,強調”不吐不快”、”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在創(chuàng)作手法與風格上,要求”隨物賦形”、”姿態(tài)橫生”,做到多樣化與個性化的統(tǒng)一。從實踐來看,超凡入化的神韻,磅礴雄偉的氣勢,直率真摯的感情,構成蘇文的獨特風貌;而于圓活流轉之中,呈現(xiàn)出一種創(chuàng)新求奇的銳氣和錯綜變化的美感,則是蘇文在韓、歐文基礎上有所發(fā)展而形成的一大特色。孫蘭廷《論歐陽修對蘇軾散文的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認為歐陽修對蘇軾散文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言必中當世之過”的文論觀,直言敢諫、不避禍福的人格力量以及樂民所樂的曠達情懷在蘇文中的體現(xiàn)。從他們師生指斥時弊的政論文及描寫山川、清風、明月的文賦,都可見這種影響關系。
??? 對歐、蘇之外宋文諸大家創(chuàng)作的研究,在這三年中也有較大進展。如曾鞏研究,畢庶春《試論曾鞏散文的中和之美――兼論其儒術、文詞、文風的統(tǒng)一》(《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第5期)認為曾文將儒術、文詞、文風三者融合為一體。為了研究其融合的過程,必須考察其思想的衍變及不同時期的思想風貌。文章將曾鞏一生苦讀能文、坎坷不售、校書史館、輾轉州郡、回朝任職幾個時期,結合宋、元、明、清諸家評論,論證曾文具有含而不露、質而不俚、淡而實腴、怨而不怒的特點。這四個特點相結合,恰好形成了曾文的中和之美。又如歷來都較為薄弱的蘇洵散文研究方面,韓俐華、魏福惠《蘇洵散文藝術論》(《社會科學輯刊》1998年第2期)認為蘇洵散文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格調高古,論說周詳而析理精微;二、氣勢磅礴,明爽駿快而踔厲風發(fā);三、意繁枝茂,開闔抑揚而結構謹嚴;四、妙喻連篇,窮情盡變而義理幽深。沈惠樂《有王佐之才,存戰(zhàn)國遺風――論蘇洵的散文》(《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認為蘇洵試圖用他的文章來療救社會,其中所反映的政治觀點、軍事思想,均能切中時弊,內容上則通權達變,不持一端,風格上老辣縱橫,雄辯滔滔,頗有戰(zhàn)國縱橫家遺風。作者認為蘇洵從《戰(zhàn)國策》中尋找思想武器并不為過,因為單一的儒家思想已不能挽救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理應打開思路,廣采博納各種學派的思想。而形象生動,絢爛多彩的《戰(zhàn)國策》文章又滋養(yǎng)了蘇洵,使他的散文有別于歐陽修的雍容委婉、曾鞏的纖徐曲折、王安石的剛勁峭刻,而以老辣縱橫的風格獨樹一幟于北宋文壇。在王安石研究方面,沈松勤《王安石與新黨作家群》(《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注重探討王氏與周圍群體的關系,很有眼光。該文認為,王安石與新黨是一個政治集團,也是一個作家群,他們同時以政事和文學為立身之業(yè),既有相同的政治觀點,又有共同的文學主張,追求文學的經(jīng)術根底,”務為有補于世”,但他們并沒停留于自身的創(chuàng)作實踐,而是以科舉為中介,將文學納入經(jīng)術之中,成了其政治主張和實踐的組成部分,因而阻礙了文學自身規(guī)律的運行,侵蝕了文學的自主性和多樣性,在北宋文學史上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效應,給后世文壇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年中,宋文研究中重大家而輕小家,重北宋而輕南宋的傾向有了可喜的改觀。向來不以散文著稱的宋代詩人、詞人,甚至理學家,都被納入宋文研究的視野。吳蓓《論秦觀策論》(《浙江學刊》1997年第5期)研究了詞人秦觀數(shù)量極為可觀的策論,認為這些文章充分展示了其經(jīng)世濟時的抱負和才能。秦觀在文中縱論國家形勢,對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人才等一系列重大的問題都提出了重要見解,充滿熾熱的現(xiàn)實感和積極用世的精神。他評價歷史人物,顯示出獨具的史識和過人的眼光。其文具有豪雋慷慨,能言善辯,簡潔暢快的風格。吳小英《陸游散文簡論》(《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認為南宋大文學家陸游文名為詩名所掩,長期以來不被重視。該文對陸游散文作了初步探討。先從體裁角度對陸文進行分類,概述其創(chuàng)作成果。再著眼于陸文的精神內核,揭示出其兩大文化品格: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濟世精神,鮮明的文化認同心理。最后將陸游散文與曾鞏散文進行比較,以透視其藝術魅力。兩宋理學家向來輕視文學,他們的散文又呈現(xiàn)出怎樣的面貌呢?馬茂軍《北宋理學詩派詩文創(chuàng)作述論》(《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一文對柳開、石介及北宋五子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具體分析,較為全面地探討北宋道學與文學的關系。文章先分析了柳開、石介的古文理論和創(chuàng)作,認為柳開、石介等道學先驅首先具有提倡古文,廓清浮靡文風之功,但道學家的重道輕文給他們的古文創(chuàng)作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上走入怪奇澀僻的歧途。因此,道學先驅們于宋初古文運動可謂功過各半。關于北宋五子的古文創(chuàng)作,作者認為其文大有可觀。周敦頤作有《太極圖說》和《通書》,邵雍有《皇極經(jīng)世》、張載有《正蒙》、二程有《二程遺書》,風格平淡典要,其風格與宋文的平易吻合,而實為其中最深美之部分。周敦頤文筆平淡典雅,他力求以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深刻的思想,每一個字都出于深思熟慮,反復揣摩,力求凝煉、精到。受象數(shù)學的影響,邵雍的文風表現(xiàn)為整齊繁疊。張載文章則有一種上天入地,大氣磅礴的特點。二程語錄體著作仿效《論語》,是平時講道的文字,非常口語化,可以看出作者”醇厚溫粹”的氣象。姜美《試論陸象山的散文風格及其影響》(《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認為南宋理學家陸九淵既發(fā)揮自己的心學理論,又接受韓愈的文道合一、以道為主的”載道”思想。把”道”與”藝”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出獨具特色的精美散文。其文既表現(xiàn)了宋文”自然平易,流暢婉轉”的特點,又形成”不琢奇巧,正大純粹”的獨特風格,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響了自南宋以后的諸多散文派別和散文大家。這類對于詩人、詞人和理學家散文的研究在宋文研究中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雖然其中的若干觀點尚有很大的討論余地,但研究者們篳路藍縷的功績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1/3 ???1?2?3?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