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因明學研究概況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5372
百年中國因明學研究概況   姚南強   自中世紀以來,因明從印度傳入中國漢地和西藏,又東漸朝鮮、日本、蒙古。近代以來,又弘傳至歐美諸國,形成了一門國際性的學術。中國是因明的第二故鄉,因明在中國分為藏漢二支。藏傳因明側重于知識論,故又稱為藏傳量論(“量”是指認識和知識)。漢傳因明的研究則是以邏輯為中心,只是隋唐初法相宗的衰落,宋、元以后漢傳因明幾成絕學,研習的重心反而東移到日本。20世紀初,隨著佛學在近代中國的復興,漢傳因明亦隨之復興,并與藏傳因明交融發展,迎來了中國因明研究的第二個春天。仔細分析起來,這百年來,中國因明又經歷了個“之”字形的曲折發展過程。1896年,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迎回了窺基的《因明大疏》,并加以刊印,這是中國近代因明開始復興標志。“五四”以后至3、40年代,漢地的因明研習逐步形成高潮,涌現出歐陽竟無、太虛、呂澂、章太炎、熊十力、陳望道、陳大齊、虞愚等一批大師,各類著述多達幾十種。在藏地,因明的研習亦久盛不衰,量論成為各寺院的必修課程。這是近代中國因明研究的全盛時期。相對而言,自50年代至70年代,盡管仍有一些零星的著述,但從總體來看,因明的研究處于低谷階段。到了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國家把因明列為搶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邏輯史研究會、中國佛教協會等聯手共舉,做了很多工作,召開了多次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會,組織編寫了中國邏輯史的因明專卷,出版了《因明論文集》、《因明新探》、《因明新論》三個專集。這一時期在臺灣有圣木(水月法師)主編的《因明雜志》出版(1977—1987年)。該刊主要以對因明經典的注解而著稱。按不完全的統計,近50年來,中國學者的各種因明專著多達幾十部,論文上百篇,出現了法尊、石村、楊化群等一批著名學者,因明研究走出低谷,并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百年來,中國因明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一、因明典籍的譯介   長期以來,漢地因明的研究只局限于大、小二論(即陳那的《正理門論》和天主的《入正理論》),而陳那最重要的因明著作《集量論》卻沒有漢譯本。對法稱因明更幾乎是一無所知。這一情況現在已有了很大的改觀,出現了諸多的漢文譯介,主要有:   (一)足目《正理經》和翻譯   窺基《大疏》曾云:“劫初足目,創標真似”,足目及其《正理經》是因明的直接思想來源。1985年,由沈劍英譯,陳家麒校,從日本學者宮坂宥騰的《理論學》一書中轉譯成中文,收于沈劍英的《因明學研究》一書。   (二)陳那八論的譯介   作為三支新因明的創始人,陳那著有因明八論,即《正理門論》、《入正理論》(系陳那弟子天主所著)、《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釋》、《集量論》、《集量論釋》、《因明抉擇論》、《觀三時論》。前三論早有漢譯本,《集量論》唐代義凈曾有譯本,但隨即失散,未能流傳,其余四著僅有藏譯本而無漢譯本,這必然造成了漢傳因明研究的某些局限。   1928年,呂澂從西藏奈旦、曲尼本譯出了《因輪抉擇論》及其圖解,又編譯有《集量論釋略抄》,這是近代第一個《集量論》漢譯本,但該本“只錄本宗,所破各家舉目列末”,尚不是全本。故1980年法尊法師又根據德格版與北京版從藏文編譯出了《集量論》的全部頌和釋,寫成《集量論略解》,這是第一個漢譯全本。另外,呂澂與釋印滄又合作編譯了《觀所緣論會譯》。至此,除了《觀三時論》之外,陳那的主要因明著作都已有漢譯本,對陳那因明的研究已經具備了完整和可靠的經典依據。   (三)法稱因明著作的譯介   法稱是中古印度與陳那齊名的因明大師,亦是陳那之后,印度因明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法稱著有因明七論,即《釋量論》、《量抉擇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諍正理論》。前三部是廣論,系統闡述了因明義理,其中最詳盡的是《釋量論》,最簡明的《正理滴論》。后四部則是“肢論”,是對因明義理某一側面的引申和闡發。法稱七論在國外均有英、日、德文譯本,但在漢地卻一直是空白。已故的王森先生曾于1940年從蘇聯《佛教文庫》中的梵文原本把《正理滴論》譯成漢文,但直至1982年才發表。呂澂先生的專論《佛家邏輯——法稱的因明學說》實際上是《正理滴論》的一個內容介紹。1982年,楊化群又從藏文本譯成漢文。這樣,《正理滴論》就有了兩個漢譯本和一個內容介紹。依據這兩部經典,漢地學者已可能對法稱的因明思想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   (四)藏人因明自著的譯介   藏傳佛教中保存了極為豐富的印度因明古籍,堪稱世界第一。但更為重要的是,自11世紀哈巴曲森提出了“攝類”范疇以來,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藏傳量論,在佛家知識論和邏輯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創造,出現了一批藏人的因明新著,豐富和發展了印度因明。   早在20年代初,呂澂就開始了因明經典的藏漢對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61年發表的《西藏所傳的因明》一文,可以說是漢地最早系統介紹藏傳量論的專文,該文概略地介紹了薩班的《量理藏論》和宗喀巴的《因明七論入門》二著。1959年,法尊先后發表了關于佛護、月稱中觀宗的四篇論文,實際上是對藏傳量論名相問題的專述。1988年,羅炤譯出薩班·貢噶堅贊《量理藏論》的前八品。臺灣東初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明性法師所譯的《量理實藏論》共11章,可以說是該著的第一個漢譯全本。1980年,法尊法師編譯了根登珠巴(達賴一世)的《釋量論釋》。1982年后,楊化群又從藏文譯出了宗喀巴的《因明七論入門》、工珠·元旦嘉措的《量學》、龍尕活佛的《因明學名義略集》、普覺·強巴的《因明學名家》。這樣,藏傳量論中最主要的一批藏人自著都已有了漢譯本。   對于藏傳因明的沿革、現狀、義理、著述、研習制度等,也有一批介紹性的文章,如楊化群的《藏傳因明學提綱》、《藏傳因明發展概況》、《藏傳學者的因明著作初探》,法尊的《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甘肅噶登協主卻棵寺學習五部大論的課程》,波未·強巴洛卓的《入因明階梯》,祁順來的《淺談藏傳佛教哲學量論》、《試談量學〈心明論〉中的因明成分》,以及筆者所作的《藏傳因明的邏輯論》、《略論藏傳量論的邏輯思想》、《淺析宗喀巴〈因明七論入門〉的邏輯思想》、《藏傳因明概觀》、《藏傳因明的歷史發展及其特點》、譯文《藏傳佛教的邏輯》(徹爾巴茨基)等。臺灣慧炬出版社1993年出版林崇安的《西藏佛教的探討》中也有對藏傳因明論式的分析等內容。1989年,在北京召開了藏漢因明學術交流會,藏漢兩支因明在中華大地上正在相互交融。   此外,除《大疏》之外,漢傳因明的許多重要典籍也逐步從日本迎回刊印,如文軌的《莊嚴疏》,神泰的《理門述記》,慧沼的《義斷》、《義纂要》,智周的《前記》、《后記》、《因明疏抄》等。由此,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品種繁多、門類齊全的因明典籍系列,為世界所矚目。   二、因明經典的注疏   因明歷來十分注重經典的注疏,這種注疏不僅是對經典的解釋,而且是一種新的闡發,往往孕育著對因明義理的革新和發展。近代以來的中國學者又從新的角度對因明經典進行詮釋闡發,擇要介紹如下:   (一)關于古因明的經典   早在本世紀初,日本學者宇井伯壽的《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卷中有《方便心論 注釋的研究》專文。山口益和意大利的杜齊等也在譯注。1989年,臺灣智者出版社出版的圣禾《古因明要解》中,對《方便心論》、《如實論》等古因明著作的詳細注釋。   (二)關于《正理門論》   《正理門論》是陳那因明的早期著作,集中于邏輯的論證反駁,該論言簡義奧,索解費難,故研究者鮮。現存的唐疏僅有神泰《理門述記》殘本。近代以來,日本學者宇井伯壽、意大利的杜齊等作過譯介。中國最早對此研究的是呂澂與釋印滄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1928年)。在該文序言中云:“證文者,借原本之復按,得章句之刊定,茍欲義解切實,舍是道莫由也。”呂澂等把《理門論》與藏本《集量論》、《入論》進行對勘:“牒引文段,十同六七,理門原本雖不存,旁資比釋以為格量,固綽然有余”,從而“廬面漸真,積疑渙解”。在呂澂對勘的基礎上,此后丘檗又著有《因明正理門論 疏》6卷,依據證文廣為輯引解釋,他在例言中自述道:“ 疏輯成,綦難匪易。一疑之析,動經浹旬。一詞之出,遍征眾籍”,可見是費了不少心血,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本《理門論》的注釋。1930年,歐陽竟無在刊印《理門論》時又撰寫了《因明正理門論敘》,文中闡述了《理門論》在陳那八論中的地位:“是則《正理門論》者,匡改正理之門,豈依經而造論;大開正理之門,雖稱論而實經也。”該文又把《理門論》與天主《入論》及法稱《正理滴論》作為比較研究,認為法稱與陳那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歐陽竟無的這一研究是具有開拓性的。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巫壽康著有博士論文《〈因明正理門論〉的研究》,以數理邏輯為工具,研究《正理門論》的邏輯思想,頗有新見。1992年,沈劍英用現代邏輯的觀點,對《理門論》進行了今注今解。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最為通俗、也最為精確的《理門論》注釋,引起了海內外的重視。1993年,拙作《〈正理門論〉探微》(碩士論文)刊發于臺灣《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該文在認識論上分析了陳那帶相說和自證說的改造,在邏輯方面指出了三支推理的“類推理”特征,并側重討論了“除宗有法”問題。1999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鄭偉宏著《因明正理門論直解》一書。   (三)關于《因明入正理論》   天主是陳那的高足,《入論》是對《理門論》思想的概括和發展,在敘述上也更為集中和通俗,唐疏多達十幾家,故《入論》歷來是漢傳因明研究的重點。近代以來,僧俗學者又紛紛為其作注,計有十余種:   《因明入正理論約肯》,悲華居士;   《因明入正理論講義》,悲圓居士,1932年;   《因明入正理論摸象》,王季同,1930年;   《因明入正理論釋》,周叔迦30年代的講稿,1989年出版;   《因明入正理論》,林彥明;   《因明入正理論易解》,密林,1940年;   《因明入正理論釋》,清凈,1943年;   《因明入正理論要解》,常惺,1948年;   《因明入正理論講解》,呂澂1961年的講稿,1989年出版;   《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陳大齊,1970年;   此外,呂澂的《入論十四因過解》是對藏漢三個不同譯本的對勘研究,頗有特色。   (四)關于《大疏》   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本來只是諸多唐疏之一,其“提控紀綱,妙得論旨”,“詳徵古義,環列洋灑”故被尊為《大疏》,成為漢傳因明的主要標志。其弟子慧沼等對《大疏》多有疏記。近代以來,中國學者又復為其作注,如:1925年,梅光羲作《因明入正理疏節錄集注》。   1926年,熊十力作《因明大疏刪注》。熊十力一方面認為《大疏》固然是[法戶樞機,舍此莫屬,但另一方面又以為《大疏》是窺基晚年未完成之作,且“辯析繁瑣”,“虛浮破碎”,“舛辭碎義”,“學者病焉”,需要重新進行刪節、改、調、補。實際上熊十力是重新改寫,“博微廣引”,對該書的義理提出了許多新知灼見,在體例上也別具一格,成為《大疏》的一種普及性的注解書,為初學者提供了入門的方便。   1938年,陳大齊出版了《因明大疏蠡測》。陳大齊對《大疏》“紊者理之,似者正之,晦者顯之,缺者足之,散者備之,違者通之”,并“參證其他疏記,間亦旁證邏輯,其得正解,以釋其疑”。這也是一種創造性的闡述,《蠡測》被認為是近代研究《大疏》之冠。   1991年出版的《中國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中收入了呂澂的《因明入正理論疏簡介》,以及由楊百順、沈劍英等多人合注,由劉培育統稿的《因明入正理論疏》的注解,這是今人的一部全注,語言上比較通俗,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1/3 ???1?2?3?下一頁?尾頁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