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欣賞札記(二)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5286
古詩欣賞札記(二)
陳庭平
春江花月夜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清風搖情滿江樹。
在《全唐詩》中僅存兩首詩的作者張若虛,他所寫的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千年流傳的不朽作品,受到了很多詩論家的高度評價。被稱之為“孤篇壓全唐”。這首詩以“江”“月”為主題,互相交替,寫出了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的紛繁景象與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的復雜之光與色,并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以景代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
全詩三十六句,共分九組,每四句為一組,既是 樂府體裁,又像九首絕句。按詩的意境大致可分為八句一段,最后四句為一小段。詩中以春、江、花、月、夜五個單詞的景構成一體,錯落重疊的描寫,交相輝映,把讀者 引進一個美麗而 又寂靜的奇幻世界,去思念情人、思念故鄉,自我陶醉。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起首的八句是描繪在春水 的潮涌下 ,月亮升起 的情景,由此作者發出第一個感嘆:什么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其意就是 告訴人們月光普照了春江。
在第二個八句里主要敘述了孤月高懸空中的場面,詩人借景生情提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個奇怪的疑問,誰也無法回答。由此而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緊接著在后面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到“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止,共十四句,此段的意境以靜 夜月色為 背景,可以看到這樣 的一個場面:在江邊樓上,一位思婦扶著闌干,低頭望著江面,看那春水緩緩地流,有一小船也在江中劃行,周邊靜悄悄,坐船人(游子)和江邊樓上女人各自的相思與憂愁。在月光下,“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并以“魚雁”(鴻雁傳書)的典故,盼望送信人,送去思念。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真實的心愿。
最后的六句描寫月復西斜,海霧徒生,瀟湘碣石,江樹搖情。就以個"搖"字作為最后的看點,月搖,樹搖,人心亦在搖。從月西斜到月落,觸景生情使詩人再次發出感嘆:又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樹枝沉甸甸地掛滿了他的思念,于是他情不自覺地心中悸動起來,再也平靜不下來。
全詩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詩人站在靜靜的江邊,看著那緩緩而流的江水,望著那高懸空中的月亮,無限的憂愁,無限的思念, 像火山一樣爆發,發出了沉淀心中多年的感慨 。
這樣一首千古絕唱的古詩,盡管明清和近代的一些學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是,很遺憾 在中國文學史里卻很少有筆墨記載 。也許是宮體詩 的原因,沒有選進中學的教科書。因此,知道她的人少。但是由 她而衍生音樂卻迷戀了很多人。從古代琵琶 、簫、古箏到管弦樂和現代的鋼琴所演奏 的《春江花月夜》無不受到歡迎。歌唱家演唱的《春江花月夜》 ,人們卻聽到的不是原詞,而是根據詩中的意境改變的現代語言。但愿能用更美的音樂還原這首超頂峰的古典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