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欣賞札記(三)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5290
古詩欣賞札記(三)   陳庭平   飲酒其五   晉·宋?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入宋后改名潛,字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中國最著名的隱逸詩人,田園詩派的開創者。南朝梁蕭統曾把他所見到陶淵明的作品編訂成《陶淵明集》,有詩120多首,辭賦述贊散文10數篇。他的詩可分為田園詩和詠懷詩兩大類,最為人傳誦的是田園詩。陶詩具有平淡和豪放、質癯和綺腴、表和里互相矛盾的特殊現象,只有陶詩才具有備這個特點。現代美學家朱光潛教授評論陶詩的風格:“卻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質亦綺。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陶詩“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忘其為藝術。”大詩人蘇東坡也最愛陶詩。   《飲酒》二十首是陶淵明53歲時飲酒后寫的雜感詩。其中第五首主要寫他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俗之境而能感受到超塵絕俗的真趣。處在自然環境中一種美好的享受。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借以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或者說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開頭的幾句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表明,告訴大家作者為什么沒有受到什么喧鬧和干擾呢?主要是他的心遠離塵俗,又無牽掛,心態平靜。古今中外真正有學問的人大多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他們不論在何種環境下,不會為世俗之事而煩惱。而現代人處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多人一心想錢,免不了爾虞我詐,即使你住在豪華的別墅里,你的心仍不能平靜。所以要做到“心遠地自偏”必須拋去功名,克服浮躁的情緒以靜修身,以儉養德,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生最高的境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非常有名寫景經典名句。蘇東坡曾經評論這兩句:“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素然矣。”(《東坡題跋》卷二)其意就是在采菊過程中無意中見到南山,南山的勝景正好與悠然自得的心情,與作者隱居生活的感受相合。如果將“見”字改為“望”字,就失去了自然之趣。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觀,是詩人感到的真意之所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忘言’二字用意十分巧妙,實際的意思,既然真意已經得到就不必追求如何表達了。   陶淵明的這首詩表面上看很淺顯,寫的是自然景色,內涵卻極為豐富。詩的意境使人感到天人合一環境非常的美,都不知道說什么好了。但作者的真正的意圖是在表明“心遠地自偏”。【這種“遠”與“靜”的境界是“本我”戰勝“超我”后才可能出現的。“心遠”并不僅僅是因為“地偏”,最關鍵的恐怕還是陶氏在心靈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為物役,塵根未了,則即使身處“無車馬喧”的偏地,也仍然會為凡事俗情所羈絆。】陶淵明的避世主要是看不慣官場的黑暗和腐敗,又不愿與世人爭斗,寧可棄官,愿意回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種和諧環境中去,可以說是是一種“自然哲學”觀。也是對權勢和名利的否定。今天重讀這首詩,就是要人們忘掉“私欲”,忘掉功利,做到心靜修身養德,來實現人的最美好的愿望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