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祥詞鑒賞:踏莎行(萬里扁舟)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5161
張孝祥詞鑒賞:踏莎行(萬里扁舟) ??? 張雙柱 ??? 踏莎行? 張孝祥 ??? 萬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見尤堪喜。山陰乘興不須回,毗耶問疾誰為對。? 不藥身輕,高談心會,匆匆我又成歸計。他時江海肯相尋,綠蓑青蒻看清貴。 ??? 這是一首懷人詞。乾道五年(1169)春,張孝祥在荊州思懷長沙故人,作此詞。是時有詩《懷長沙知識呈欽夫兄弟》等五首。 ??? 起手三句平實自然,“萬里扁舟”虛寫,道出天各一方但情深意長。“五年三至”實寫,交代作者自一一六五至一一六九的五年間曾經三次到過湖南,先是一一六五年赴靜江任職及次年罷歸途經長沙各一次,再是一一六七年六月任知潭州第三次來此。友朋相逢,喜憂交加。“故人相見尤堪喜”,一作“故人相見憂堪喜”. ??? 張孝祥詩詞多用典引義,繼開頭平實三句后,用了一個成語故事和一個佛教典故。“山陰乘興”,指訪友,成語源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毗耶”,又作“毗邪”、“毘耶”,佛教語,梵語譯音,古印度城名,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維摩經》記載:維摩詰(意譯“凈名”)居士住毗耶城,釋迦牟尼于該地說法時,維摩詰稱病不去。釋迦派文殊前往問疾。文殊問維摩詰:“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對。文殊嘆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古詩文中,多以此佛教傳說故事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諦的典故。南朝齊王屮《頭陀寺碑文》:“掩室摩竭,用啟息言之津;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唐陸龜蒙《奉酬裘美早春病中書事》詩:“欲入毘耶問,無人敵浄名。”后以毗耶代指維摩詰菩薩,詩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說佛理之人。唐賈島《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貧無悶,毗耶疾未調。”清錢謙益《贈胡泌水》詩:“談天欲杜毘耶口,午夜燃燈禮浄名。”清姚鼐《碩士約過舍久俟不至》詩:“巵言聊一放,閉口終毘耶。”詞人據此表明,友朋相訪聚會,本乘興而行,當興盡而返,似此乘興相會山野,得遇如此精解佛法、善說佛理一眾,更流連忘返愿足也,即使朝廷呼召亦懶以回應。 ??? 換頭三句仍然平實自然,緊接上片用典引義,表明作者對儒、佛、道的深刻理解,并以此表明對朋友的深切眷念。故人相會一處,不用服藥,亦身心輕松,再加上彼此心領神會的高深而又高尚的交流,大家精氣神更足。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詞人感嘆每次匆匆聚首卻又要匆匆告別。“歸計”,本意是回家鄉的打算和辦法,引申辭官回鄉。詞人寫作該篇時已請準致仕,故有上文“問疾誰對”之句,并引出下文“江海相尋”之約。 ??? “江海”,泛指四方各地,常指隱士居處,引申為退隱。宋蘇軾《臨江仙》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青蒻”,又作青箬。“清貴”,清高可貴。“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孝祥這首《踏莎行》與唐張志和《漁歌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