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之作者的寫作地點,學會用城市真實考核故事描寫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6057
《金瓶梅》之作者的寫作地點
??? 學會用城市真實考核故事描寫
??? 李洪政 林子齋
??? 通過《金瓶梅》敘事地點真相的探索,我們已經知道《金瓶梅》的敘事地點“清河”實是徐州。但是,敘事地點并不一定是寫作地點。然而,如果兩者是同一地點,寫作起來就比較簡單自然,沒有矛盾。《金瓶梅》大量故事情節反映了“清河”的城市特征,如果我們把“清河”的城市特征與徐州的城市實際特征相比對,就會發現二者是相當一致的,這恰恰證明作者是立足于徐州寫作的。
??? 一、故事描寫與徐州城市真實的比對
??? (一)“清河”是軍事重鎮
??? 第2回寫西門慶“新近又娶了清河左衛吳千戶之女”;第31回寫西門慶“上任回來,先拜本府縣,帥府都監,并清河左右衛同僚官”;第76回寫云理守,“新襲職山東清河右衛指揮同知”.可見敘事地點“清河”設有兩衛軍隊:“清河右衛”和“清河左衛”.據《明史》卷76《職官五》記載,“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每衛設前、后、中、左、右五千戶所”.一般幾個府才有一個衛,只有重要軍事戰略處才有重兵駐守,清河縣實際上只是一個小縣城,實際上它連一個“百戶所”也沒有。臨清固然是個較大城市,但是它從來不算軍事重鎮,駐軍最多的時候只有幾個所,連一個衛也不到。明朝徐州是軍事重鎮,又是運河樞紐城市,所以駐有兩個衛:徐州衛和徐州左衛。從名字上看,與故事所說的“清河右衛”和“清河左衛”只差了一個“右”字而已。很明顯,《金瓶梅》所寫的兩衛是按徐州兩衛寫的。衛的管理機關一般設幾個司,前幾年在徐州大同街建設工地地下發現了一個石碑,上面就有徐州衛經歷司的名稱,還發現了許多文物,證明那是徐州衛經歷司的遺址。現在漢畫像石館還有一塊碑上面有徐州衛、徐州左衛官員的署名。不僅如此,第17回寫西門慶去慶賀“帥府周守備生日”,故事只寫“清河”駐有兩衛軍隊,怎么又有“帥府”了呢?例如第65回寫“清河”為了迎接六黃太尉,“地方統制、守御、都監、團練,各衛掌印武宮,皆戎服甲胄,各領所部人馬圍隨”.統制、守御、都監都不是衛的軍官,這說明“清河”城里還應該有比衛更高的軍事機關:“帥府”.第75回寫荊都監是“山東等處兵馬都監”,“管理濟州兵馬”.這里為什么稱清河的“都監”為“山東等處”兵馬都監呢?他又怎么能“管理濟州兵馬”呢?知道“清河”實是徐州就好理解了。徐州歷來是軍事重鎮。“汴泗交流,山崗四合,接齊魯之疆,通梁楚之道,誠南北之咽喉,攻守之要區也。”(《讀史方域記要》)另據《徐州志》記載:徐州設有參將府,“隆慶三年設,奉敕提調徐州、徐州左、大河、宿州、歸德、武平、睢陽、陳州、曹州、穎州等衛,滕縣……等所官兵及諸民兵。”可見徐州參將府堪稱“帥府”,最高指揮官就是參將或副參將。參將府里設中軍守備一名,故事中的周守備就相當參將府的中軍守備,所以稱為“帥府周守備”.都監也相當參將府的中層干部,所以第31回也寫“帥府都監”,這并不是說他是“帥府”統帥。第77回寫周守備升任副參將,這時他才是“帥府”的統帥。
??? 徐州參將府管轄范圍很廣,北至山東鄄城、曹州(今菏澤)、滕縣一帶,與“山東等處”兵馬的說法一致。濟州就是現在的濟寧與曹州的連線幾乎在東西一條線上。鄄城在這一條線的北方,可見濟州在“山東等處”的范圍內,荊都監是帥府的中層將領,故事寫他能管理“清河”以外的濟州兵馬,這完全符合徐州參將府的管轄范圍。同樣道理,第78回寫吳大舅任指揮僉事,管理的屯田在濟州,這同樣符合徐州的實際情況。實際的清河離濟州有六七百里,即便有帥府也不可能管理到濟州。
??? 第81回寫韓道國“在甕城南門里”撞見看墳的張安。甕城是軍事建筑,徐州是軍事重鎮,所以四門都有甕城;清河只是小縣城,沒有甕城。
??? (二)“清河”南門外特別繁華
??? 第7回寫西門慶為了說娶孟玉樓,“出的南門外,來到豬市街,到了楊家門首”,“這房子也值七、八百兩銀子,到底五層,通后街。”可見南門外“豬市街”的房屋很大,南門外的人像城里一樣富裕。更多的描寫同樣也證明南門外很繁華,例如第62回寫李瓶兒死了,西門慶“使琴童兒騎頭口,往門外請花大舅”;“教賁四往門外店里推了三十桶魁光麻布、二百匹黃絲孝絹”.連開緞子鋪的西門慶都讓人往門外店里買布,可見南門外貨物更齊全。第47回寫苗青來到“清河”,就住在南門外的店里,王六兒隔壁的樂三就在這個店里當經濟人。更值得注意的是來往“清河”的人都要經過南門外,有些人還住宿在南門外。例如第36回寫進城拜訪西門慶的蔡狀元和安進士停船在新河口,卻“暫借門外永福寺寄居。” 第49回寫來西門慶家做客的蔡御史停船在新河口,卻吩咐手下人:“都回門外去罷,明早來接”;西門慶“出城外,到于永福寺”,為他擺酒餞行。第81回寫韓道國從“臨清碼頭”,“打旱路”“把一千兩銀子”裝運來“清河”,“撞遇看墳的張安” ,“正出南門”.第98回寫:周守備“前去濟南到任”,“陳經濟送到城南永福寺方回”.新河口明明在“清河”東北五十里,人卻不從北門或東門進出,反而繞道南門,而且還借住在門外的永福寺,西門慶擺酒餞行也借用永福寺,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徐州的城市特征:西門、北門外有黃河,東門外有運河阻隔,《徐州志》記載:徐州“三門阻水,唯南門通車馬”,所以進出徐州主要靠南門。
??? 不僅如此,“清河”的墳地也都在南門外。例如第48回寫:“出南門到五里外祖墳上”;第89回寫吳月娘等人,“往城外五里新墳上,與西門慶上新墳祭掃”;“周守備府里也上墳”,春梅說潘金蓮的墳“在南門外永福寺后面便是。”守備說:“永福寺是我家香火院”;故事寫龐春梅在永福寺巧遇吳月娘等人。故事里墳地大都在南門外的情況也與當年徐州的特點符合,因為徐州的最大危險是水患,城內的地勢低于黃河水面;城南有山,地勢高,所以有錢人的住房多在南門外,他們的墳地也多設在南門外。許多商店也都設在南門外,故南門外特別繁華。正因為南門對于徐州特別重要,人們要常常說道它,所以徐州人常把南門外簡稱為“門外”,其它三門內外都比較貧窮。《金瓶梅》的描寫完全符合徐州的這點特征,牽扯到南門外的故事很多,其它三門即使提到也都是貧窮景象,例如第90回寫來旺兒說:“如今東門外細米巷,有我個姨娘,有名收生的屈老娘。他那里曲彎小巷”.上述各種特點在運河沿岸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金瓶梅》之所以會全面描寫這些特征,恰恰反映了作者是立足于徐州寫作的。
??? (三)“清河”有燕子樓
??? 第92回寫陳經濟在“臨清碼頭”上,“見了一個粉頭,名喚馮金寶,生的風流俏麗,色藝雙全。”娶了來家,“一路上抬著”,“揚鞭走馬,那樣歡喜。”正是:“多情燕子樓,馬道空回首。載得武陵春,陪作鸞鳳友。”此詩是為小說中人物陳經濟寫的,他剛從“臨清碼頭”買回一個妓女,正在載她回家的路上。燕子樓原是唐朝關盼盼的住所,她在燕子樓里留下了千百年來讓人十分感動的愛情故事。燕子樓原在徐州城內西北隅,后被燒毀,明萬歷21年重建,位于西馬道的北首。所以作者才會寫“馬道空回首”,意思是說陳經濟在馬道上回首不會再看見關盼盼的。現建在徐州云龍公園知春島上,兩層小樓,上層有回廊,下層有平臺,重檐卷脊,造型優美,那高高翹起的檐角多么象燕子展開的翅膀。故事所寫的詩,前兩句感嘆關盼盼是一位多情的女子,可惜再也看不見她了。后兩句表示的是陳經濟當時的心情:他希望娶來的妓女能像關盼盼一樣,成為他的鸞鳳之友。可惜他看錯了人,故事寫妓女馮金寶自從進了陳家,就跟陳經濟的妻子西門大姐不斷合氣,不斷爭斗。第92回寫:由于陳經濟偏聽偏信,打了西門大姐,夜里西門大姐上吊死了。吳月娘抓住這個機會把陳經濟告倒了,陳經濟靠行賄縣官才勉強逃出個命來,從此他窮困潦倒。這是陳經濟尋找真愛的一次失敗經歷。后來龐春梅救了他,將他收在守備府中,他才又過上富裕的生活。隨后,龐春梅為他娶了妻子,又為他奪回被騙的財產,幫他在“臨清碼頭”開了一座臨清大酒樓。第98回寫:有一天,他在臨清大酒樓邂逅了韓道國和王六兒的女兒韓愛姐。當年西門慶為了巴結丞相蔡太師,積極為蔡太師的管家翟謙尋妾,結果把只有十五歲的韓愛姐,千里迢迢地嫁給翟謙作了妾。那是一個政治婚姻,老少相差很大,少女韓愛姐只是祭壇上的禮品而已。由于蔡京和翟謙倒臺,韓愛姐才跟她的父母一起從北京逃了出來,來到了臨清大酒樓。她與陳經濟過去在西門家見過面,這次又有幸遇在一處,二人一見鐘情,“兩情四目,不能定神”.在他們看來,這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彼此都覺得機會難得。于是,二人就在臨清大酒樓里共效于飛之樂,兩情相感,彼此互愛,這里沒有政治企圖,沒有外來壓力,這應該是陳經濟尋了很久的真正愛情。“雖然這韓愛姐從東京來,一路兒和他娘也做些道路”,但那是生活所迫。有了真愛以后,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有個絲綿客商何官人,要請愛姐。“愛姐一心想著經濟,推心中不快,三回五次不肯下樓來”.見他一去十數日不來,“挨一日似三秋,盼一夜如半夏”,派人給他送去思念的信和禮品,外具錦繡鴛鴦香囊一個。香囊里面安放青絲一縷,香囊上繡著“寄與情郎,隨君膝下”八字。陳經濟寫了回信,信上有四句詩,曰:“吳綾帕兒織回紋,灑翰揮毫墨跡新。寄與多情韓五姐,永諧鸞鳳百年情。”讀者只要將這首詩與前面說過的“多情燕子樓”詩相互比較,就會明白:陳經濟已經將韓愛姐當作關盼盼式的人物了,愿意與她永諧鸞鳳百年情。
??? 可惜好景不常,不久,陳經濟被殺。第99回寫“愛姐晝夜只是哭泣,茶飯都不吃,一心只要往城內統制府中,見經濟尸首一見,死了也甘心。”一日,她來到了墳上,“放聲大哭,哭的昏暈倒了,頭撞于地下”.被也來上墳的春梅看見,韓道國夫婦向前施禮,把從前已往的話,告訴了一遍。當下“救了半日,這愛姐吐了口粘痰,方才蘇省。”她說:“奴與他雖是露水夫妻,他與奴說山盟,言海誓,情深意厚,實指望和他同諧到老。誰知天不從人愿”.愛姐對翠屏說:“情愿不歸父母,同姐姐守孝寡居,也是奴和他恩情一場,活是他妻小,死傍他魂靈。”這是愛的許諾。春梅說:“我的姐姐,只怕年小青春守不住,只怕誤了你好時光。”愛姐便道:“奶奶說那里話!奴既為他,雖刳目斷鼻,也當守節,誓不再配他人。”從此她便與葛翠屏一起守節,一心只想念男兒陳經濟,“凡事無情無緒,睹物傷悲”.
??? 故事說她寫過三首詩:
??? “春事闌珊首夏時,弓鞋款款出簾遲。晚來悶倚妝臺立,巧畫蛾眉為阿誰?
??? 雪為容貌玉為神,不遣風流涴此身。顧影自憐還自惜,新妝好好為何人?
??? 亂愁依舊鎖翠峰,為甚年來憔悴容?離別終朝魂耿耿,碧霄無路得相逢。”
??? 這也是仿照燕子樓有關故事寫作的:唐朝張仲素曾經為關盼盼作過《燕子樓三首》,著名詩人白居易和過《燕子樓三首》,關盼盼因此才更有名氣。這里韓愛姐也寫了三首詩,看來,《金瓶梅》是按照《燕子樓》關盼盼的典故來寫韓愛姐故事的。
??? 第100回寫:因為戰爭,愛姐跟她二叔一起逃到湖州,那湖州有富家子弟,見韓愛姐生的聰明標致,多來求親。韓二再三教她嫁人,“愛姐割發毀目,出家為尼姑,誓不再配他人。后年至三十二歲,以疾而終”.作者為她的死感嘆賦詩曰:“貞骨未歸三尺土,怨魂先徹九重天。”由此看來,韓愛姐的一生非常悲慘:年紀輕輕就被人賣給老頭作妾,逃跑的路上又淪落成暗娼,剛剛找到真愛,情人又被人殺死。為了愛,她自愿守節,她的故事像《燕子樓》中的關盼盼一樣感人,她為人們樹立了一個改過自新、忠于愛情的典范。其意義非凡,清朝評論家張竹坡說:“娼女回頭,還堪守節,奈之何身居金屋而不改過悔非,竟喪廉寡恥,于死路而不返哉?”(《金瓶梅》讀法十一)燕子樓是徐州特有的景觀;關盼盼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徐州,身在徐州的作者看到馬道旁的燕子樓,觸景生情寫出了上述的故事是完全合理的。清河或其他城市都沒有燕子樓,也沒有燕子樓這樣的故事,可見上述故事與清河或其他城市的景觀都不沾邊,只與徐州的景觀、故事和地理環境符合。
?1/3 ???1?2?3?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