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迷失的古道荒徑--金元新道教與《西游記》成書之關系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5951
探尋迷失的古道荒徑
??? --金元新道教與《西游記》成書之關系
??? 王增斌
??? 內容提要 本文對宋金元時期產生的新道教特別是其中的全真教與小說《西游記》成書的關系作了多角度探討,通過對兩者產生朝代、形成原因及流行地域的對比,認為兩者在許多方面有共同之處。文章對當時獨特的時代思想意識特點及文學創作習尚予《西游記》的影響作了重點的分析研究,認為由于小說《西游記》形成過程的特殊性,其所體現的核心思想與金元時期興起的全真教有驚人的一致性。作者另對《西游記》其書與吳承恩、丘處機等人的關系也作了必要的分析探討。
??? 關鍵詞 金元全真教 《西游記》 三教合一與內丹心性說 丘處機與吳承恩
??? 宋金元新道教及其成因
??? 宋金元時期,是中國道教史上所稱的“新道教”興起時期,所謂“新道教”,其派別說法不一,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版)一書《引言》認為,包括興起在當時中國北方的太一教、真大道、全真道和在南方流行的凈明教、內修南宗五大教團。而另有人認為主要包括全真、大道、太一、正一等。道教新教團之所以在當時中國南北興起并迅速傳播,大致可歸為以下四方面原因:
??? 一是社會原因:宋、金、元三朝爭戰不斷,這一類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亂社會,使人對生命產生極端的無常心理,成為新宗教滋生的極好溫床。人們對宗教思想的強烈依賴,遂給各類宗教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
??? 二是歷代統治者的特殊崇教心理:自李唐王室以老子后裔自居,對道教力倡后,北宋真宗、徽宗皇帝等對道教也身體力行。延續至金、元,由于兩代統治者文明程度相對較低,他們對正宗的儒家文化都曾一度表現冷漠,而對佛、道等教則因其固有的崇天敬鬼思想而力行倡導。
??? 三是中國儒、釋、道三教長期互相促進影響的結果。三教合一的思想,早自東漢時期已初露端倪,南北朝之齊梁間道教學者陶弘景更為之身體力行。經隋、唐、宋三朝長期發展,三教融合遂成為一種社會主潮。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各種道教新派,無一不以調和三教為其宗旨。
??? 四是新道教的產生,也是道教自身發展的一個總結。新道教內丹說的萌芽有人認為是在隋代,以開皇年間羅浮山道士青霞子蘇玄朗撰寫《旨道篇》和《龍虎金液還丹通玄論》等為標志。再后李唐時期有陶植的《陶真人內丹賦》、劉知古的《日月玄樞篇》、崔希范的《入藥鏡》、羊參微的《元陽子金液集》、林太古的《龍虎還丹訣頌》、吳丹的《內丹九章經》、張元德的《丹論訣旨心鑒》等,均在其中涉及到一些內丹修煉的思想。唐末至宋初,內丹說著作如鐘離權的《靈寶畢法》、《云房三十九章》,呂洞賓更有諸多闡發內丹修煉思想的詩詞。施肩吾的《鐘呂傳道集》、《西山群仙會真記》,彭曉的《還丹內象金鑰匙》,陳摶的《無極圖》等。到張伯端的《悟真篇》,進一步把內丹學系統化,內丹修煉思想因而深入人心,成為道教修煉的主要手段。
??? 現本《西游記》故事的流行時代地域及其思想意識形態的特點
??? 《西游》故事之流行遠自唐玄奘取經歸來即已開始。初步具備現今《西游記》故事雛形(即猴行者這一人物的出現)的作品,當出現在北宋時期或北南宋之交。因為目前所見《西游記》猴行者故事的最早文獻,是南宋劉克莊釋老詩十首其四中之“一筆受楞嚴義,三書贈大顛衣。取經煩猴行者,吟詩輸鶴阿師”(1)。錢鐘書《小說識小》據此謂:“《西游記》事見南宋人詩中,當自后村始。”(2)依筆者之見,此時猴行者故事既已見諸文人的吟詠中,其流行在當時可能已十分普遍。現所見存的白衣秀士猴行者與另外六人助唐僧西天取經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其中的故事,當與劉后村所述故事十分接近或就是同一故事。而此后出現的、今天可資考證的有關《西游》故事之院本、戲文、雜劇中之人物故事,開始與今之《西游記》故事類同,表現了與上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較顯著的不同,如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中之《王母蟠桃會》、《陳光蕊江流和尚》,元人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及稍后之《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二郎神鎖齊天大圣》雜劇,朝鮮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中所載《西游記》故事,以及《永樂大典》卷13139送字韻夢字類所載《夢斬涇河龍》等,與今之《西游記》故事在情節上已基本一致,完全可視為同一系統(雖然語意描寫上有所區別)。其引書標題也作《西游記》。孫楷第先生也曾斷言:“則明初確有《西游記》一書,遠在吳書之前也。”(3)于此可證,從《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到現本《西游記》故事系統的正式確立(即孫先生所言明初的《西游記》),至少南宋劉克莊(1187-1269年)生活的時代即公元1187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以后到1368年明王朝建立這大約180年間是一個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也正是北方新道教創立并得到蓬勃發展的時期。
??? 據元代王鄂《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碑》,金天眷年間(1138-1140年),河南汲郡人蕭抱珍正式創立太一教。該教以“度群生于厄苦”相號召,“本之以湛寂,而符篆為之輔”,“其沖靜玄虛,與祈禳禱祀者,并行不悖”.金正隆年間(1156-1160年),蕭抱珍“以神道設教,上動人主,所在翕然從風”(4)。此后,太一教風靡一時。
??? 金皇統二年(1142年),滄州樂陵人劉德仁自稱老聃騎青牛過其家,傳以經書,創立“真大道教”,“俾興大道之正教,以度末世之黎民”.(5)“受其教者,風靡水流”.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后,金世宗詔劉德仁居天長觀,其教因而傳至中都及其周圍地區。五祖酈希成時,真大道由山東、河北發展到河南,并得到元憲宗的支持。八祖岳德文時,傳至陜西、川蜀及江淮,僅江南就有道觀四百。
??? 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七歲的終南山劉蔣村人王重陽甘河證道,二年后,在終南山南時村掘穴為庵,取名“活死人墓”,自題“王害風之靈位”木牌。大定三年(1167年)王重陽到達山東近海地區傳教。先后收七大弟子。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以“修仁蘊德、濟貧拔苦、先人后己、與物無私”為真行;功行俱全,故號“全真”(6),創立全真教。此后全真教大行于世。
??? 又宋金元時期的新道教人物,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往往直接取當時流行的詩、詞、曲調來表述宣傳自己的理論主張,使該時的文學創作與道教諸派人物形成千絲萬縷的聯系。翻開遼金元時期的詩詞散曲創作,這一方面的例證舉不勝舉。而這一時期的戲曲作品,也頗多為道教張目者,如馬致遠諸人的神仙道化劇。而說話伎藝,自宋代繁盛以來,更為廣大普通民眾所接受。雖然由于文獻的缺失,我們尚未能找到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一時期說話伎藝中之“小說”或“說經”與后來《西游記》的關系,但該時的道教諸派人物,作為平民化的行同乞丐的苦行僧,應該對說話伎藝及其話本這一類下層民眾的文藝形式是非常熟悉的,故他們利用這一形式對廣泛流行于民間的唐僧取經故事進行改造是完全可能的。有學者經過諸多實地考察后就曾得出結論說:“《西游記》的作者雖然署名是明代的吳承恩,但是,早在宋元時期,就有以‘唐僧取經’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西游’話本和雜劇在北方民間廣泛流傳”,“《西游記》的成書過程,是一個長達數百年的非常復雜、非常漫長的衍變、豐富、發展過程。在它的成書過程中,凝集了無數智慧者、感悟者、成功者、失敗者、超脫者們痛心切膚、刻骨銘心的人生體會和生命感受”(7)。而黃河以北廣大地區,正是當年全真教主王重陽及眾弟子活動之處。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邀率眾弟子西行,此亦為必經之路。又,位于山西太原晉祠西北5000米處之龍山石窟,是我國現存惟一的一處道教石窟,1996年,被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道教石窟共八窟,其最主要的五窟即為元代著名全真教士宋德芳所建。據《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宋德芳于元太宗六年(1234年),“游太原西山,得昊天觀故址,有兩石洞,皆道像”.他出資募匠,重建昊天觀,在原有兩個石洞旁再開五窟。六年后完工。宋德芳號披云子,山東萊州掖城人,為丘處機的著名弟子。
??? 現本《西游記》題旨與全真教教義的關系
??? 《西游記》主題,自產生以來就有諸多爭議。如明代陳元之的太史公、莊子發憤著書說(《西游記序》);明代謝肇淛的“喻放心;定性書、悟書”(《五雜俎》)說;清代張書紳的“證圣賢儒者之道”(《新說西游記總批》)說;清代尤侗的詮釋佛學,兼及道易說(《西游真詮序》);清陸以湘的“推衍五行之旨”說,如清代野云主人的“演術道旨”說(《增評證道奇書序》),晚清黃人的“推衍房中術”說等。但“五四”以后,對《西游記》題旨的認識與古人大相徑庭,其中魯迅的說法最有代表性。他在《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說》中全面否定以往歷代學者對《西游記》思想意旨的探求,認為其書“實出于游戲,亦非語道”(8)。“游戲”者何意?即認為此書沒有任何深刻命意,作者著此書,純粹是為了滑稽好玩而已。這種說法實際上有失客觀。一部洋洋大觀經數百年發展的一百回小說,是不能僅用“游戲”二字概括的。盡管魯迅不得不承認,其書受了三教同源的影響,所以釋迦、老君、觀音、真性、元神之類,無所不有,但魯迅對這些現象的解釋,獨取明人謝肇淛“求放心”之說,同樣是一種將《西游記》小說簡單化庸俗化的做法。而建國以來對《西游記》主題評價引魯迅的游戲再混雜以階級斗爭說,或者用造反的孫悟空、投降的孫悟空之類觀點評論,肯定也不會再有人信服的。
??? 對于《西游記》的主要思想意旨,古來研究者最普遍的觀點是“三教合一”思想,這一點,清代劉一明的《西游原旨序》有較全面的表述。目前學術界對《西游記》的看法也基本上趨向于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合在何處?答曰:合在心性之學上。而以心性之學為核心的三教合一思想,在金元新道教尤其是全真教中有較為全面而集中的體現。按金元全真教思想,王嚞與丘處機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王嚞曾說:“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9)王嚞宗教思想,據學者較為一致的看法,基本上可歸結為以下四點:即三教圓融的宗教指導思想;識心見性的內丹心性理論;孝慈為本的宗教倫理道德;禁欲主義的教制觀。丘處機之全真思想,有學者歸結為:以仁慈為核心的和平思想;“無為即無為”既出世又入世的觀念;性命雙修的內丹思想;立志向道的教育思想。以上王嚞與丘處機思想中,最核心的應是王之識心見性之內丹心性理論和丘之性命雙修之內丹思想(其他都屬其理論的立論前提和外在表現形式或擴而大之的行為準則)。而王、丘之兩核心理論,又無不以三教圓融三教合一貫穿始終。但王嚞之識心見性的內丹心性理論與禪宗的心性論是有較大的區別的:首先禪宗心性論基本是打破二元對立,使本心、本性自由顯現出來,主張善惡均不染。而王之心性說則將儒家仁愛等納入心性論。其次,在宗教了證手段上,禪宗以頓悟成佛為目的,王之全真心性學中,頓悟僅是明心見性的一種手段,僅是成仙的基礎,要想獲得精神的完全解脫,還必須在修命的同時修性,內外功緊密結合。其三,在宗教的目的上,禪宗認為成佛的功夫唯在明性見性,使人解脫的是靈魂,而王則強調性命雙修,以性功牽動命功,性功修煉的目的是從世俗的物質和精神桎梏中解脫,獲得生存質量的飛躍。命功則是以自身的精、氣、神等具體物質元素為藥物,進行改變形體、延長生命的修煉。同時,從事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孝慈仁愛等活動,增加外功的積累,使修煉者從多方面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 丘處機之性命雙修的內丹思想,除與乃師有一脈相承之處外,他更強調將三教圓融統一,貫穿于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對于性命雙修,他主張以清修為本,充分體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觀能動性。較之乃師,丘處機之體系更為完整,方法更為簡明。
??? 拿王、丘思想來與《西游記》相對照,可知《西游記》與王、丘全真教思想極為相合。只要認真地研讀一下全真教思想家的有關作品,都可以看出這一點。另,有人或許會提出:既然儒、釋、道三教自宋元以來都強調心性之學,那么,用三種思想中的任何一種來解釋《西游記》都是應該能講通的。但實際不是這樣,唯道教全真教思想才能最完備、最準確、最有說服力地解通《西游記》的心學思想,其他的心學思想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儒家心性之學,從心學思想的發展層次來講,主要呈現為一種單層的心性思想--它主要是在道德的層面上討論心性問題,其所述的心體、性體實際是一種道德的實體,且儒家討論心性的目的主要是由內圣而達外王,由獨善其身推及兼善天下。而佛學禪宗的心性論所說的“心”是一種“不思善,不思惡”的超道德的心體和性體。禪宗心性,較之儒家似乎更進了一步,它從宗教修煉的角度談心性,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把修煉的全部重心歸結為心性的頓悟,從而使心性脫離了儒家道德的范疇而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后起的金、元全真教則在禪宗心性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它以心性范疇解釋、會通傳統道教的神、道諸范疇,以身心、性命雙修雙合來對應、反駁禪宗的單純明心見性,把傳統的心性學發展到最極致。
??? 與禪宗心學相比,全真教的大師們認為內丹修煉中性功煉心(相當于禪宗之明心頓悟)固然很重要,但全真修煉的宗旨是性命雙修,形神皆妙,其結局是形與神的雙重解脫,故全真內丹修煉做完煉心工夫只算走了一半的路程,如果要功行圓滿,還須進行命功的修煉,以求最終獲得形神俱妙的結果。故張廣保先生在其所著《金元全真教內丹心性學》一書引言中說:
??? 雖然新道教開出的心體和禪宗一樣同在修煉的層次上建立起來,但由于新道教建立心體與性體時,重視性命、心身兩者間的融合、雙修,所以新道教心性論討論的視野與禪宗相比更為開闊,與理學相比則更為飄逸。它使用的概念范疇都是兩兩對應、環環緊扣的圓通系統,例如性命、心身、精神、虛空等等。這就使得新道教的心性論有資格獨立出來,與理學、禪宗相并列。同時也顯然大大豐富了整個中國心性論的內容,為思想文化寶庫注入了新血液。(10)
?1/2 ???1?2?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