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道教哲學研究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5394
20世紀中國道教哲學研究 ??? 呂鵬志 ??? 本文試圖對20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的道教哲學研究作一全面描述和評論,為認識道教哲學和進一步研究道教哲學提供一個比較詳細的線索。 ??? 一、道教哲學研究的特點和歷史 ??? 要了解道教哲學研究狀況,首先應該把握它的特點。 ??? 道教哲學是道教的一個分支研究領域。與道教的其它分支學科比較而言,道教哲學研究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一直是在其學科概念和性質不確定的狀態下探討道教哲學的。 ??? 道教哲學這一分支學科不確定的表現之一是至今對道教哲學概念的認識還存在著重大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道教哲學僅僅只是道教中類似于老莊道家哲學的言論,老莊諸書“為道教哲學精義之所在”(蒙文通《古學甄微》第317頁,巴蜀書社,1987年版。),“道教的宗教哲學主要由老莊思想為主干的道論組成”(牟鐘鑒等主編《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第720頁,齊魯書社,1991年版。)。這種認識實際上是在歷來道教與道家不分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形成的。另一種觀點則與其相反,主張“區分道家哲學與道教哲學”,認為道家哲學只是一種哲學流派,而“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句話說,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在這里道教神學和哲學幾乎是渾然一體的”(李剛《漢代道教哲學》第13-14頁和21頁,巴蜀書社,1995年版。)。我們認為,后一種觀點更恰當地界定了道教哲學。不過,大多數道教哲學論著對這一定義有明確認識者較少,即使其探討的對象符合道教哲學的這一定義,也多是不自覺的。 ??? 道教哲學這一分支學科不確定的表現之二是道教哲學研究常常混融于道教文化和道教思想研究之中(如卿希泰先生所著《中國道教思想史綱》和《道教文化新探》就包含了不少道教哲學的內容。),還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只有少數論著標明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就是道教哲學本身,如李剛所著《漢代道教哲學》和盧國龍所著《道教哲學》,這使道教哲學有了一定的獨立地位。)。在我們看來,文化范疇大于思想范疇,思想范疇又大于哲學范疇,道教哲學包含于道教文化和道教思想之中,但彼此之間又是有區別的。道教哲學還有待于從道教文化和道教思想研究中獨立出來。我們在評述道教哲學研究狀況時,并不僅限于標明為“道教哲學”的論著,也包括了一些有關道教文化和道教思想的研究成果,但只抽取其中屬于道教哲學的內容來評述。 ??? 其次,要了解道教哲學研究狀況,還應該弄清它的研究歷史。 ??? 道教哲學的研究史與道教研究史幾乎是同步的。1949年以前,由于道教在近代的進一步衰落以及民主與科學思潮對道教的批判,道教受到冷遇,道教研究不受重視,只有少數幾位著名學者如陳寅恪、湯用彤、蒙文通、王明、陳垣、陳國符、劉鑒泉、許地山、傅勤家等寫過一些道教論文和著作,有關道教哲學的論著則可謂鳳毛麟角,屈指可數。試列舉如次:黃季剛《仙道平論》(載《雅言》1914年第1卷第2期)、容肇祖《讀〈抱樸子〉》(載《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周刊》1926年第22、23期)、姚永樸《三教異同說》(載《民彝》1927年第1卷第6期)、許地山《道家思想與道教》(載《燕京學報》1927年第2期)、胡哲敷《道家哲學與道教》(載《新中華》1933年第1卷第19-20期)、蔣維喬《道教思想的由來及其哲學》(載《光華大學半月刊》1934年第2卷第6-10期)、許地山《道教之根本思想及其對于人生的態度》(載《讀書季刊》1935年第1卷第2期)、易君左《道教教義的檢討與批判》(載《文化先鋒》1943年第2卷第22期)、王明《論〈老子〉與道教》(《中央日報》1947年9月15日)。1949年至1966年,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道教研究曾一度被視為禁區。雖然也有解禁之時,但從事道教研究的學者較少,成果不多,17年間發表的論文共計只有50篇左右。有關道教哲學的論著相應地也很少,除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中有關道教哲學的章節外,還有一些零散的論文,如湯用彤、湯一介《寇謙之的著作與思想》(載《歷史研究》1961年第5期)、王明《從墨子到太平經的思想演變》(《光明日報》1961年12月1日)、俞松青《老子道家思想與〈太平經〉》(《光明日報》1961年6月4日)、楊向奎《論葛洪》(載《文史哲》1961年第1期)、王占元《周易參同契的哲學思想》(《光明日報》1961年10月13日)等。1966至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道教研究可說是一片空白,道教哲學自然也沒有什么研究成果。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在撥亂反正的新形勢下,各門科學研究恢復了生機,道教研究尤其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出現了至今未衰的道教研究熱潮。據筆者粗略統計,近20年間發表的道教著作約70種,論文約1400多篇。其中有關道教哲學的論著超過30%,在道教研究中所占比重與道教史相當,兩者都遠遠超過其它道教分支學科如道教科學、道教倫理、道教文學藝術、道教儀式等的研究。這表明,在人們對道教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研究的高潮時期,道教哲學是很受重視的。人們不僅想知道道教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也想從對道教哲理的探究中搞清道教的本質,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而且,發掘和整理道教哲學可以糾正長期以來的學術偏見,這種偏見表現最明顯的就是絕大部分中國哲學史著作中都沒有道教哲學的位置。現在學者們經過研究發現,道教哲學其實“是中國哲學這棵主干上的一個分支,是中國哲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若缺少了道教哲學,“我們寫出的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史便是殘缺不全的”(李剛《漢代道教哲學》第31、34頁。)。相信這種認識將推動道教哲學研究進一步深入和發展下去。 ?1/6 ???1?2?3?4?5?6?下一頁?尾頁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