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本抑末 重農貴粟——晁錯《論貴粟疏》詳解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5061
重本抑末 重農貴粟--晁錯《論貴粟疏》詳解 ??? 肖旭 ??? 晁錯,西漢政治家。潁川人,少學申商刑名于軹張恢所,文帝時以文學為太常掌故,被遣從濟南伏生受(尚書),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遷博土,拜太子家令。又以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他繼承先秦法家“重本抑末”思想,力主削弱諸侯勢力,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舉賢良文學,對策高第,又數上書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帝不聽,然奇其材,遷中大夫。景帝即位,以為內史,言事輒聽,始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袁盎申屠嘉皆弗善之,而錯愈貴,遷為御史大夫。 ???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自西漢初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秦楚之際,四方興起,農民失去土地,不少農民“背本趨末”,棄農經商,造成大饑饉災難,致使一石米錢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劉邦下令獎耕農桑,休養生息。到文帝劉恒時,晁錯上疏皇帝,提出貴粟的主張和具體辦法。據《漢書·食貨志》記載:錯復奏言:“陛下幸使天下人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人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上復從其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漢文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使國家經濟迅速好轉,從而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 本文是一篇奏疏,針對漢初社會經濟情況,通過具體分析,提出欲使國富民強,勢必“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本文重點是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包括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具體措施和重大意義等。 ??? 本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圣王在上”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著重闡明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即重農抑商、發展農業生產(“務民于農桑”、“貴五谷而賤金玉”)以“開其資財之道”. ???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為開其資財之道也。”“圣王”,圣明帝王。“食之”,給他們吃。“衣之”,給他們穿。“資財之道”,獲得財富的途徑。(圣明的帝王身居王位,他的子民不受凍不挨餓的原因,不是他能夠親自耕種供給他們吃,親自織布供給他們穿,而是因為他能夠為百姓開辟生財之道啊。)“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蓄積多而備先其也。”“九年之水”,九年水災。“七年之旱”,七年旱災。“亡”,無。“捐”,拋棄。“瘠”,瘦弱。“備先具”,備災的物資早就準備齊全。(所以盡管堯舜的時候有九年的水災,商湯的時候有七年酷旱,然而他們的國內卻沒有餓死路邊的人,那是因為他們備災物資財富而且預先有準備的緣故。)“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之水旱,而蓄積未及者,何也?”“海內為一”,全國統一。“不避”,不讓。不亞于。“蓄積未及”指糧食的儲備趕不上湯禹的時代。(現在全國統一了,土地的遼闊,人口的眾多,并不少于商湯大禹的時代,加上又沒有連年的旱澇大災,然而積蓄卻趕不上大禹商湯的時代,這是為什么?)“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遺力”,余力。指土地還有潛力。“山澤之利”,山林、湖泊中的物產。“游食之民”,游蕩吃閑飯的人。(就因為)(土地還沒有充分利用,百姓還有余力,生產糧食的土地未能充分開墾出來,山川水澤的資源未能充分開出,沒有正當職業的人未能全部歸回到農業生產上去的緣故。)“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著”,附著。“地著”,定居下來以土地為生。“離鄉輕家”,離開鄉土,不戀家庭。“民如鳥獸”,老百姓像鳥獸一樣到處亂飛亂跑,隨處就食。“池”,護城河。(如果人民貧窮,奸邪的行為就會產生。貧窮產生于吃穿不足,吃穿不足的產生于不從事農業生產,不從事農業生產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定居就會背離家鄉、不重家庭,人民就像鳥獸一樣了,即使有再高的城墻、再深的護城河、再嚴的法律、再重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奸邪的行為啊。) ??? 以上為第一層次,古今對比,闡明今世“不農”有悖于古先圣王“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先說古,從正面樹立了榜樣。古代圣王是如何治理國家的:他們注重的是為百姓開辟獲取財富的途徑,注重的是國家的積蓄,因而有備元患,即使有九年之水災,七年之旱災,而“國無捐瘠”.然后再道今,進行古今對比,指出當今的現狀和危機是:雖然風調雨順卻“蓄積未及”,而“蓄積未及”的原因,就在于“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而從國家的角度講,就在于未能“勸農力本”.這就為全文的立論奠定了基礎。 ??? 第二層次(“大寒之于衣”至“故民可得而有也。”)從發展農業、安定百姓和鞏固政權的關系上論述了重農貴粟的重要性,闡明“不農”之害,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的主張。 ??? “大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不待”,顧不上。“輕暖”,又輕又暖的衣服。“甘旨”,甜美的食物。“不顧廉恥”,不考慮廉潔和羞恥。指農民起來反抗。(人在寒冷的時候,對于衣服的需求很低,顧不上選擇又輕又暖的衣服才穿;饑餓的時候對于食物的需求很低,顧不上挑選甜美的食物才吃;饑餓寒冷危及自身,就不會顧及廉恥,甚而起來反抗。)“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人情”,人的實際情況,指生活需要。“再”,第二次。“不再食”,不吃第二餐飯。“終歲”,一年到頭。“保”,撫養、養育。(人之常情,一天吃不上兩頓飯就會餓,一年不添棉衣就會冷。肚子餓了,得不到吃的,肌膚冷了,得不到穿的,即使再仁慈的母親也不能保養她的孩子,仁君又怎能安撫他的百姓呢?)“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務”,使……專力從事。“務民”,使百姓努力從事。“薄”,輕。“賦斂”,賦稅。“廣”,擴大。(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使百姓專力從事于農桑生產。減輕賦稅,擴充積蓄,從而充滿糧倉,防備水旱災害,所以就能夠擁有人民,得到人民的擁護。) ??? 作者針對當時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沒有保障這一嚴重現象指出,百姓如果不務農,財富就會不足,財富不足,就會產生貧窮,貧窮就會導致“奸邪”的產生,百姓就可能犯 上作亂,鋌而走險。因此,只有“務民于農桑”,鼓勵人民積極從事農業生產,才能消滅“奸邪”行為,消滅貧窮,消滅財富不足的現象,才會國富民泰,長治久安。 ??? 第三層次,(“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至“貴五谷而賤金玉。”)從粟米布帛珠玉金銀的實用價值的對比中,論述了重農貴粟的重要性。 ???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 “上”,指皇帝。“牧”,牧養,引申為統治。“趨利”,追逐財利。“如水走下”,如水向低處流。“亡擇”,沒有選擇。“亡”,同無。(老百姓怎么樣,在于國君統治他們的方法,他們追求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管東西南北都不加選擇,哪里有利就往哪處走。)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故也。”(那些珍珠美玉黃金白銀作為物品,饑餓的時候不能吃,寒冷的時候不能穿,可眾人都認為它貴重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皇上用它的緣故啊!)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輕資也。”“把握”,手掌里。“在手把握”,拿在手中。“周”,遍。此為走遍,周游的意思。“患”,憂慮。“背”,背離,背叛。“去”,離開。“勸”,鼓勵。這里有助長的意思。“亡逃者”,逃亡的人。“輕資”,輕便易于攜帶的財物。(珠玉金銀作為一種東西重量輕、體積小、容易收藏,放在手里便于攜帶,可以憑借它走遍全國,而沒有饑餓寒冷的憂患。這就能使臣子輕易地背離他們的君主,使百姓很容易離開他們的家鄉,令盜賊受到引誘,逃亡者得到了輕便資財。) “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長于時”,長成要一定時間。“聚”,聚集。這里指收藏。“聚于力”,收獲要費很多人力。“石”,古代一種容量單位,以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數石”,意指若干石的糧食。“中人”,中等體力的人。“弗勝”,拿不動。“奸邪”,指奸詐邪惡的壞人。“利”,認為有利。“所利”,所貪求。(粟米、布帛,從土地上產生,在一定的時候生長,靠人力來聚集到市場上,不是一日可成的。幾石重的糧食,中等體力的人也拿不動,所以粟米布帛不被奸邪的人所貪圖利用,一天得不到它,饑餓寒冷就要到來。所以賢明的君主應看重五谷而輕賤金玉。) ??? 作者針對現實時尚中不利于農業發展的社會風氣指出,“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而粟米布帛則“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人日常生活之所需。如果貴金玉而賤五谷,則容易為奸邪所利用。所以真正的明君應當貴五谷而賤金玉,重農抑商。 ??? 以上為第一部分,闡明重農抑商以“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論證“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 ??? 第四、五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今農夫五口之家”至“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指陳時弊,針對商人兼并、農人流亡的嚴酷事實,從農民和商人的社會分配、生活境遇的對比中,論證“貴粟”主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今農夫五口之家,……給徭役。”“服役”,給官府服勞役。“薪樵”,木柴。“治官府”,修理官府的房屋。“給”,供給。“給徭役”,應官差。(現在一家五口的農民家中,為官府服勞役的不下二人,能夠耕種的土地不過百畝。百畝的收成,不過一百石。他們春天耕種,夏天鋤草,秋天收割,冬天貯藏。砍柴火,修整官府的房屋,供應官差和服勞役。) “春不得避風塵,……養孤長幼在其中。”“私自”,私下,即個人之間。“送往迎來”,指交際往來。“吊死問疾”,祭奠死人、慰問病人。“孤”,幼而無父。“養孤”,撫養孤兒。“長”,養育的意思。“長幼”,撫育兒童。(春天頂著風塵,夏天冒著酷暑,秋天淋著陰雨,冬天受著寒凍。四季之中,沒一天歇息。又加上個人親友間的交際應酬,吊喪探病,撫養孤兒,培育幼兒,這些費用都得在農產品中支出。) “勤苦如此,……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尚、復”,均當還講。“被”,遭受。“政”,同“征”,征收。“急政”,緊急征收賦稅。“不時”,不定期,指無節制。“朝令而暮改”,早晨發布命令,晚上就把賦稅命令改了。“具”,交納。“當具”,這里指當交納賦稅的時候。“倍稱”,加倍。“鬻”,賣。“責”,同“債”.(他們辛勤勞苦已經這樣,還要遭受水澇干旱的天災。緊急地征收和繁重的賦稅,征收賦稅又無節制,早上發布命令,傍晚就改變。當要交納賦稅時,有糧食的人把糧食賤賣,沒糧的人只好向人借高利貸。于是就有人要靠出賣田地房屋甚至出賣子孫來償還債務了。) “而商賈,大者……有仟佰之得。”“商賈”,泛指商人。“積貯”,囤積,這里指囤積糧食等商品。“倍息”,加倍的利潤。“坐列”,開設店鋪。“操”,操縱、掌握。“奇”,指余物。“贏”,余利,利潤。“操其奇贏”,牟取暴利。“文采”,指華美的衣服。“粱”,精細的糧食。“仟佰”,同“阡陌”,田地的疆界,這里指田地。(而商人們呢,大的囤積貨物,獲得成倍利息;小的就開鋪設店販賣貨物,他們拿著獲取的利潤,每天在市場上觀察行情,趁著官府的緊急需要,所賣的貨物價格一定要加倍。所以他們之中男的不耕地鋤草,女的不養蠶織布,穿衣必定要華麗,吃飯一定要細米大肉。沒有農夫的辛苦,卻有田地的收獲。) “因其富厚……農人所以流亡者也。”“因”,憑借。“交通”,交往勾結的意思。“力”,勢力。“吏勢”,官吏的勢力。指那些大商人與地方勢力相勾結,其勢力超過了朝廷委派的官吏。“相傾”,互相排擠。“游遨”,游逛。“乘堅策肥”,坐好車,趕肥馬。“履絲”,穿絲鞋。“曳”,拖著。“縞”,白色絲織品。(他們憑借財富的豐厚,勾結王侯,權勢超過官吏,又因逐利而相互傾軋。他們動輒到千里之外去游玩,一路上他們的車馬絡繹不絕,乘著堅固的車子,趕著肥壯的馬匹,穿著絲鞋,披著綢衣。這就是商人兼并農人,農人逃亡在外不能務農的緣故啊。) “今法律賤商人,……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賤”,以……為賤。“好惡”,愛憎。“迕”,顛倒。“乖迕”,相違背。“立”,樹立。這里有貫徹的意思。(如今法律上輕賤商人,實際上商人已經很富貴了,尊重農夫,農夫已經很貧賤了,所以世俗所尊重的,正是君主所輕賤的;官吏所壓倒的,正是法律所尊崇的。像這樣上下相反、好惡相背,要富國立法,是不可能的。) ??? 這部分作者指出,當時的農民一年辛辛苦苦,到頭來卻不得不“賣田宅,鬻子孫”,而富商大賈們“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作者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的強烈對比,指出要重農就必須抑商,不抑商就無以重農,從而強調了重農抑商至關重要。而且特別強調,重農抑商不能僅僅停留在政策、法律和口頭上,而必須實實在在地落到實處。 ??? 第六、七兩個自然段為第三部分(“方今之務”至結尾),提出“貴粟”主張的具體措施(“使民以粟為賞罰”“入粟以受爵”),并強調“貴粟”主張的重大意義(“主用足”、“民賦少”、“勸農功”)。 ??? “方今之務,……在于便民以粟為賞罰。”“方今”,當前。“務農”,專事搞農業。“以粟為賞罰”,用糧食作為賞賜手段。(當前最要緊的事情,沒有什么比勸民致力于農業生產更好的了。要想讓人民專心務農,就在于提高五谷的價格。抬高五谷價格的辦法,就在于讓人民用糧食作為獎賞和懲罰的手段。)“今募天下入粟縣官,……粟有所渫。”“募”,號召。“縣官”,指官府。“爵”,封建社會里只有名譽而無官職的貴族等級。“拜爵”,封給爵號。“渫”,同“泄”.分散,流通。“粟有所渫”,使糧食從富人手里分散出來。(現在如果在普天下勸募百姓把糧食交給官府,以此就可以得到爵位,可以免罪。那么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財,糧食就可以分散到各處。) “夫能入粟以受爵,……令出而民利者也。”“損”,減少。“令出”,法令公布。“民利”,對人民有好處。(如果能夠實行獻糧受封的政策,那么天下都是有余的人,從有余中取出來供給皇上使用,那么貧苦之家的賦稅就能減少,這就常說的減少有余,補充不足,發布這個命令就對人民有利啊!) “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主用足”,官府的需用充足。“勸農功”,鼓勵農業生產。(這種辦法合乎人民的心愿,補足的有三個方面:一是朝廷的財用充足,二是人民交納的賦稅減少了,三是鼓勵了農業生產。)“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政之本務。” “今令”,現行法令。“車騎”,戰車戰馬。“車騎馬”,能駕戰車的馬。“復”,免。“復卒”,免除兵役。“武備”,軍隊的裝備。“神農”,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傳說他首先教人種植。“湯池”,以沸湯為池,比喻護城河的深險,不易通過。“步”,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約等于當時的六尺。“帶甲”,穿鎧甲的,指武裝的軍隊。“大用”,意即最寶貴的東西。“政”,政治,這里指治理國家的意思。“本務”,根本性的大事。(現行的法令規定老百姓如果能出戰馬一匹,就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兵役。戰車和騎兵,是國家的軍事裝備,所以用免除兵役的辦法來鼓勵百姓上交戰馬。古代神農氏流傳下來的教導說,即使有數十尺高的石頭城墻,數百尺寬的護城河,數百萬的軍隊,然而沒有糧食,也是守不住的。由此看來,糧食是帝王最需要的物資,是政事最根本的要務。)“令民入粟受爵,……塞下之粟必多矣。”“五大夫”,漢代第九等爵位。“功”,功效。“擅”,專有。“塞下”,邊疆,當時指長城一帶。(現在發布法令讓人民以獻納糧食受到封爵,爵位到了五大夫以上才能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要比獻戰馬的功勞強得多了。爵位,是皇上所專有的,只要您開口說句話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大家。糧食,是人民所種的,它們也會從地里長出來不會缺少。況且得到高位和免除罪過,又是人民所特別樂意的呢!讓天下的人民把糧食獻到邊疆,以此受到封爵、免除罪過,不過三年,邊疆的糧食就會多起來了。) ??? 作者論述了重農貴粟和重農抑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又對照“今令”中“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的規定,說明了“入粟以封爵”事半功倍的種種好處。最后指出,貴粟的結果不僅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強國內統治,而且在于能夠防備邊塞、鞏固國防。 ???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重農貴粟”,“務民于農桑”,“開其資財之道”. ??? 中心思想是:本文針對漢初糧食積蓄少,商人夸富,農民貧困,社會不安定的情況,提出重農貴粟,重農抑商以及“務民于農桑”“開其資財之道”的主張,指出只有“薄賦斂,廣畜積,實倉廩”,才能國富民安。 ??? 本文重點是“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包括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具體措施和重大意義等。 ??? 1、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重農抑商”以“開其資財之道”.作為奏疏,既要充分陳述政見,又要考慮不能冒犯 皇上,使皇上能夠采納意見。因此,文章開篇即從尊古意識出發,以古代圣王的業績比照現實,指出今世無天災,而“畜積不及”的關鍵在于“不農”.在此基礎上進而闡明“不農”之害,并通過珠玉金銀與粟米布帛價值、作用的比較分析,提出“務民于農桑”、“貴五谷而賤金玉”的主張,明確重農抑商以“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從而論證了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 ??? 2、貴粟主張的具體措施。貴粟主張是針對“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所導致的商人兼并農人,農人流亡的社會現實而提出的。其具體措施是:“入粟受爵”、“以粟為賞罰”.這是晁錯“貴粟”論的核心內容。這一措施其利有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既與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相吻合,又能矯正賤五谷而貴金玉的時弊,使國富民安。因而被文帝所采納。 ??? 該文的難點在于透過貴粟主張的現實針對性,進而領會文章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本文雖開篇即闡明重農抑商以“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論證“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但文章所論并非我國固有的重農思想的泛泛之談,而是具有了強烈的針對性。文章第三部分指陳時弊,是本文現實針對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提出“貴粟”主張具體措施的重要基礎。漢文帝并非不肯重農,關鍵在于政策失誤。文章通過務農與從商的苦樂對比分析,指出“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為商人“兼并農人”造成可乘之機,以而形成農人流亡,國難富,法難立的局面。這便為提出“以粟為賞罰”的具體措施奠定了現實基礎。 ??? “重本抑末”本為先秦法家思想,也是漢初基本國策。作為一種思想主張,雖不難為國君所接受,但力避空泛,密切關注社會,則卻未必切實可行。理論的生命,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文的高明之處,是作者能夠在傳統重農認識的基礎上翻進一層,把重點放到“貴粟”問題上,緊密聯系實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而不僅論說有力,說服了國君,而且切中討弊,緩和了農民大量逃亡、土地兼并日漸加劇以及邊防力量不足等現實矛盾,對漢代生產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 該文的寫作特點 ??? 1、本文主要釆取了層層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論證。文章通篇正反對舉,觀點鮮明。開篇即以古今比況,闡明今世“不農”有悖于古先圣王“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繼而論不農之害與重農保民之理形成對比,提出“務民于農桑”的思想主張;接著通過珠玉金銀與粟米布帛價值、作用的比較分析,強調明君應重農抑商“貴五谷而賤金玉”的道理。第二部分指陳時弊,以農夫與商人苦樂的對比分析,指出“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對策,則通過“復卒”和“人粟受爵”利弊優劣的比較分析,以論證“貴粟”主張的重大意義。總之,通篇正反對舉,力陳利弊得失,使正面觀點更為鮮明,更具說服力。 ??? 2、行文中運用了議論的連鎖推理,如“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由此及彼,環環相扣,增強了文章的論辯力。 ??? 3、立論精辟,論述嚴密。文章的中心意旨是闡明“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第一部分先闡明重農抑商以“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為“貴粟”主張確立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第二部分指陳時弊,正確的政策是實施基本國策的根本保證。文章通過對比分析,尖銳指出“急政暴虐,賦斂不時”的政策,是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文章最后部分提出“以粟為賞罰”的具體措施,并論此措施“主用足”“民賦少”“勸農功”等三大作用,從而與開篇提出的重農抑商以“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一脈相承。全文圍繞“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闡明宗旨,指陳時弊,層層推進,逐層深入,立論精辟,論述嚴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