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作者王寀的歷史資料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6073
作者王寀的歷史資料 ??? 李洪政 林子齋 ??? 一、《徐州志》中有王寀的歷史資料 ??? 通過第六章的研究我們已經知道王寀是《金瓶梅》作者,該到哪里才能找到王寀的歷史資料呢?《金瓶梅》采用托名清河實寫徐州的寫作方法已經告訴我們:徐州史志中有他的歷史資料,我們應該到徐州的史志中去尋找作者王寀的歷史資料。 ??? 果然不出所料,萬歷五年編的《徐州志》中的確有王寀的歷史資料。請看卷二[職官]判官欄目的記載: ??? 王? 寀? 直隸景州人? 監生????? 元年任 ??? 判官三人(從七品),管糧一人、管河一人、管堤一人(隆慶六年因沿河筑堤新設)。 ??? 卷三[公暑]欄作了同樣的記載。 ??? 根據王寀是直隸景州人,我們又找到了明朝隆慶六年和清朝康熙11年編的《景州志》,據該志記載:王寀,納貢監生,鴻臚寺序班。 ??? 在《徐州志》中順利而又準確無誤地找到王寀的歷史資料,這一事實本身就能證明王寀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因為我們之所以要在徐州尋找王寀的歷史資料,根據的是《金瓶梅》采用的托名清河實寫徐州的寫作方法給我們提供了兩點提示:書中有作者姓名,徐州史志中有作者的歷史資料。遵循文本的這兩點提示我們不僅發現王寀是作者,而且在《徐州志》中順利而又準確無誤地找到王寀的歷史資料,如果此王寀不是彼王寀,如果他不是《金瓶梅》作者,《金瓶梅》文本怎么會給出這兩種指示,而結果《徐州志》中怎么又能準確無誤地找到王寀的歷史資料呢?天下能有這樣的巧事嗎!別的作者能有這樣寫作的必要嗎! ??? 這一事實本身就證明王寀的歷史資料與《金瓶梅》文本所表現的故事的敘事地點、寫作地點和作者姓名是可以全面、大規模相互印證的。正因為徐州有作者的歷史資料,所以作者才把故事敘事地點選在徐州,而且這樣可以與他的寫作地點、寫作年代完全一致,寫作起來自然十分方便。只是為了保證安全,才名寫清河,實寫徐州的。由此看來,《金瓶梅》不是因為故事發生在徐州,而是為了寫作的需要才選擇徐州作為敘事地點的,讀者們千萬不要誤會,不要以為徐州的縣前街真的有一個西門慶、潘金蓮或者李瓶兒,《金瓶梅》只是借用這個地點來敘述自己的故事而已,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讓讀者、研究者能在徐州找到作者王寀的歷史資料,當然,也因為他身在徐州,徐州的政治經濟地位和地理位置也正好能符合作者的寫作計劃。寫作起來更方便。西門慶和潘金蓮都是從《水滸傳》借來的人名,他們其實已經不是《水滸傳》中的人物,而是《金瓶梅》中的人物,年代和故事都已經不同了;作為作者的家史故事自然應該發生在他的原籍“景州”及其附近,所以第100回才會讓幾乎所有死去的鬼魂都托生在北京城內外,只有武大一人來的了徐州,象征著只有作者一人來到徐州的事實。 ??? 值得注意,記載王寀歷史資料最早的地方志是萬歷五年編的《徐州志》,前面業已證明《金瓶梅》最早只能寫作于萬歷11年之后,可見在寫作《金瓶梅》之時,曾在徐州任判官的王寀已經知道《徐州志》上記載了他的歷史資料;即便原先不知道,為了要在書中向世人交待自己的真相,他也一定會去查閱《徐州志》。正因為他知道《徐州志》上記載了他的歷史資料,所以他才在《金瓶梅》書中千方百計地把敘事地點實寫成徐州,同時又費盡心機地借《愛月美人圖》題詩寫下了自己的筆名。 ??? 看過《徐州志》上記載的王寀歷史資料后,就更能明白《金瓶梅》為什么要“名寫清河、實寫徐州”了。因為《徐州志》上既明白記載了王寀的歷史資料,而故事中又直接寫出了王寀的姓名,并且通過種種辦法暗示他是作者。如果直接用徐州作敘事地點,多事者就可以很容易地從《徐州志》上找到王寀的歷史資料,也就很容易知道他是《金瓶梅》作者;當權者也就能順藤摸瓜很快抓到這個膽敢辱罵皇帝的人。這樣寫豈不就等于是自投羅網嗎!害怕政治迫害的作者又怎么能不懂得這一點呢! ??? 其實,作者唯恐讀者看不懂他采用的“名托清河、實寫徐州”的寫作方法,還特別在作品中采取許多方法表明徐州在《金瓶梅》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例如他讓《金瓶梅》中許多故事與徐州有直接關系,第26回寫來旺兒是徐州人,入獄后被遞解徐州原籍;第100回寫韓愛姐為了往江南湖州尋找父母,“來到徐州地方”,遇見了叔叔韓二;第100回寫武大托生徐州。不僅如此,第65回他還公然把徐州寫成“山東八府”之一,明朝山東只有六府,《金瓶梅》偏偏添上了東平府和徐州府。添寫東平府是自然的,因為《水滸傳》是這樣寫的,既然《金瓶梅》是借用《水滸傳》引入故事的,依樣畫葫蘆不值得奇怪;而且,明朝初期它的確是山東的一個府,不久它就降為州而隸屬兗州府了。《金瓶梅》寫作于萬歷年間,那時只有東平州,沒有東平府。八府之中唯獨徐州從來不是山東的府。所有這些都說明徐州對于作者是十分重要的。知道這一點,又知道故事中唯一的署名作者“三泉主人”王寀應該是《金瓶梅》作者,也會想到去徐州地方志中尋找作者的歷史資料。甚至,只知道徐州應該有作者的歷史資料,也可以在徐州地方志中發現王寀并懷疑他是《金瓶梅》作者,這時再讀《金瓶梅》中王寀的故事,就會發現他真的應該是《金瓶梅》作者。總之,作者采用了多管齊下的方法保證后人能發現他的真相。 ??? 筆者在前言中曾經強調在觀察事物和研究問題時,應該有懷疑的眼光,懷疑是認識真理的基礎,正如法蘭西著名哲學家彼得。阿伯拉爾(1079--1142)說的:“因疑而質詢,因質詢而知真理”.(《是與非》)哪怕讀者通過閱讀《金瓶梅》能懷疑王寀是作者,能懷疑徐州有王寀的歷史資料,這樣自然能在徐州的地方志中發現王寀的歷史資料,只要能發現王寀的歷史資料就能知道他是《金瓶梅》作者,因為資料的每一條都能合情合理地解釋《金瓶梅》的故事情節,可惜人們普遍缺乏懷疑的眼光,只愿意聽,只愿意看,只愿意欣賞,而不愿意懷疑,更不愿意探索,這就難免失之交臂。 ??? 《徐州志》記載的有關王寀的歷史資料雖然不多,但是卻可以合理解釋許多故事情節。 ??? 二、《金瓶梅》人物名稱順序的解釋 ??? (一)大官人、二官、三官的排序 ??? 《金瓶梅》中的西門慶被稱為大官人,張懋德被稱為張二官。例如第79回寫李三聞得路上人說:“西門大官人死了”,就心生奸計,要“投到大街張二官府那里去”.第81回寫張二官“見西門慶死了”,就賄賂京官“要討刑所西門慶這個缺”;第87回寫張二官“在提刑院做掌刑千戶”.由此可見“二官”似乎可以起到預告張懋德將接替西門慶擔任提刑官的作用。不僅如此,《金瓶梅》中還有一個王三官,例如第42回寫:“那戴方巾的,是王昭宣府里王三官兒。”按上述解釋是不是王三官也將接替張二官擔任“清河”的提刑官呢?然而,直到全書結束王三官也沒當上提刑官,這個稱呼似乎就不合理了。當我們在《徐州志》中發現歷史人物王寀的歷史資料后就會覺得好玩,歷史人物王寀豈不真的當上提刑官了,因為明朝的判官就相當于宋朝的提刑官。由此看來,王三官的名字的確能起到預告他將第三個擔任提刑官的作用,只不過不是在故事中,而是在故事結束后。這就證明彼王寀就是此王寀,徐州判官王寀一定是《金瓶梅》作者,不然,誰會這樣寫呢? ??? (二)一、二、三、四泉的排序 ??? 第36回寫蔡狀元道:“賤號一泉”,西門慶道:“賤號四泉”.第65回寫尚柳塘老先生“他令郎兩泉”.第77回寫鄭愛月兒說王三官學西門慶說:“我號四泉,他怎的號三泉?”“他恐怕爹惱,因此改了號小軒。”以上故事表明《金瓶梅》中有以泉為號排列成序的四個人物:“一泉”蔡御史,進士出身,選為狀元;“兩泉”尚舉人;“三泉”王三官,武學肄業;“四泉”西門慶,白丁一個。一般方志都按進士、舉人、監生、白丁這種次序記述人物的資料,看來一二三四泉的排名應該就是按照功名學歷的順降序排列的。由于“三泉”處于“一泉”、“二泉”之后;“四泉”之前,說明他的功名應在“舉人”與“白丁”之間,該是監生出身。但是,《金瓶梅》只寫他是“武學肄業”,沒說他是監生。其實,“武學肄業”就具備了上國子監的資格。明朝“學校有二,曰國學,曰府州縣學。府州縣學入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國學者,通謂之監生”,“舉人曰舉監,生員曰貢監,品官子弟曰蔭監,捐資曰例監。”(《明史》卷69 p1676)例監就是納貢監生,據《景州志》記載“王寀是納貢監生”,可見王寀就是靠捐資而入國子監的。 ??? 第42回故事寫王三官“要干前程,入武學肄業”,“往許不與先生那里借三百兩銀子去”.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許不與”的意思是借錢不需要還,天下那有這樣的好事!其實這個故事反映的是王三官故事的真相,西門慶與王三官之母林太太通奸,又認王三官為干兒,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心甘情愿借錢給王三官錢而不要還,正好謝希大、祝日念和孫天化三人又都是西門慶的朋友,有條件像書中所寫那樣做中人。正因為王寀是作者,所以他才能用這種極滑稽的寫法來為自己調侃,不愿意坦白承認自己是從后父手里借的錢。故事既然說王三官武學肄業,就等于說他具有入國學的資格,能上國子監。既然王三官能向許不與借銀入武學,他也就可以向許不與借銀入國學,這樣就與《景州志》、《徐州志》的記載完全符合了。 ??? 《金瓶梅》作者有意藉“泉”號的順序表明王三官是納貢監生,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金瓶梅》作者,不然,他怎么能知道 徐州判官王寀是納貢監生出身,也沒有這樣寫的必要啊!據上述《明史》記載的規定看,王寀一定是先經府州縣學而后又在北京上國子監;學習四年結業后,方能出任從九品序班。 ??? (三)王三官是王寀專有的稱號 ??? 第42回寫:“那戴方巾的,是王昭宣府里王三官兒。”王三官這個名字令人費解,他在故事中并沒有兄弟姊妹,為什么會叫王三官呢?前面說過:王三官的名字可以起到預告他將擔任提刑官的作用,通過仔細研究《徐州志》還會發現王三官是王寀專有的稱號。請看《徐州志》卷二[職官]判官欄目的記載: ??? 李從龍? 廣東新會人??????? 隆慶五年謫任 ??? 蕭? 梅? 江西龍南人? 監生????? 六年任 ??? 白? 經? 直隸撫寧人??????????? 六年謫任 ??? 余國英? 浙江四安人? 監生? 萬歷元年任 ??? 王? 寀? 直隸景州人? 監生????? 元年任 ???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李從龍和白經在萬歷元年前都先后謫任,萬歷元年同時在職的判官是蕭梅、余國英和王寀三人,王寀位列第三。據卷三[河防]欄記載:隆慶六年都御史潘季馴勘議沿河筑堤,添設府同知一員于淮安并管之,其本州則仍舊管河判官一員,建署茶城以統兩岸之上流;新添管堤判官一員,建署房村以統兩岸之下流。可見隆慶六年徐州因沿河筑堤才新設了一名“管堤判官”,在此之前徐州只有兩名判官,從萬歷元年起同時在職的判官才有三名,而王寀就是徐州同時在任判官的第三名,他應該就是建署房村的管堤判官。這樣,王寀便具有了別人不可能具有的特征:他是徐州第一個位列第三的判官。熟人可能因此稱他為王三官,這一稱號具有明顯的特征性,因為在此之前沒有第三名判官,在此之后的第三官即便姓王,也不可能是徐州第一個王三官了。由此看來,作者把故事人物稱為王三官,就是為了證明《金瓶梅》文本中的王三官其實就是徐州判官王寀的化身,以便借此證明徐州判官王寀是《金瓶梅》作者,別人怎么會這樣寫,又怎么能想到這樣寫呢!這是一個極其巧妙、極其聰明的好辦法,故事表現了歷史人物王寀的歷史真實。 ?1/2 ???1?2?下一頁?尾頁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