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朱、楊二本關系論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5996
《西游記》朱、楊二本關系論 ??? 曹炳建 張彩麗 ??? 內容提要 《西游記》朱鼎臣本和楊致和本的關系問題,是學術界長期論而未決的問題。本文全面例舉了持“朱本抄襲楊本說”之學界諸賢的有關證據,并一一進行辨析,認定“朱本抄襲楊本說”難以成立。同時,從情節的前詳后略、刪節的加速度以及文字上的矛盾失誤等三個方面,借助大量例證,對比朱本與楊本,認為楊本抄襲了朱本,并同時參考了世本,還《西游記》版本演變之真相。 ??? 關鍵詞 《西游記》 朱鼎臣本 楊致和本 ??? 關于《西游記》的版本源流問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關于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釋厄傳》(簡稱朱本)和楊致和(陽至和)的《西游記傳》(簡稱楊本)的關系問題,又是諸多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之一。概括說來有以下三種觀點: ??? (一)楊本襲取朱本說。這主要是鄭振鐸先生在《西游記的演化》中提出的。澳大利亞籍華人學者柳存仁、國內學者陳君謀、朱德慈等均主此說①。 ??? (二)朱本襲取楊本說。國內學者陳新、李時人、黃永年、張錦池等力主此說②。 ??? (三)朱、楊二本無關系說。國內學者張穎、陳速持此觀點③。 ??? 比勘朱、楊二本,楊本前15節和朱本前47節(相當于世德堂本前15回),文字出入較大,朱本詳而楊本略;但朱、楊二本的后半部分,除朱本缺少5節外,其余文字大都相同,就連節目也一模一樣。這些事實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楊本的前15節和朱本的前47節,都曾獨立地刪節吳本(吳承恩本,即百回本)的前15回。其后半部分,朱、楊二本則存在著抄襲與被抄襲的關系。因此,所謂朱、楊二本無關系說便難以成立。而就前兩種觀點看,我們更傾向于楊本襲取朱本說。茲分辨如下,以就教于學界同仁。 ??? 一 ??? 持朱本襲取楊本說者的主要證據如下: ??? 1、從時間上來看,楊本刊刻的時代早于朱本。這主要是陳新與張錦池先生的觀點。陳先生認為楊本不僅早于朱本,還早于吳本。其主要理由是:○1“余象斗把楊本編入《四游記》,約在萬歷二十年左右,在此之前,楊本應早已以單行本流傳。”○2“楊本文詞雖荒率,但全書體例基本一致。按諸文學發展的軌跡,它和元或元以前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等的拙澀情況基本相符,而到明代萬歷時,小說作家的藝術手段大大進步了,已見不到這類荒率的例證。”○3“楊本中沒有涉及明代的典章制度,可知它成書于明代前。”○4“楊本古拙不偶的單句回目,亦可確定它不可能成書于萬歷后期。”○5相對說來,朱本被眾多學者論定為“萬歷初年的刊本”,“朱本給人的直接印象,是由兩種繁簡不同的《西游記》本子生硬捏合”而成的,朱鼎臣不過是把吳承恩的“稿本和古本《西游記》(楊本)拼湊成書”.張錦池先生則詳細考證了朱鼎臣的活動年代,認為其主要“活動在萬歷后期,甚至于末年”,則朱本必較楊本為晚。 ??? 2、陳新先生經過對朱本和楊本比勘,曾列出了朱本五條矛盾失誤之處,且這些矛盾失誤在楊本中并不存在,因而認定“是朱鼎臣為了不讓后面兩卷篇幅過大,草率地刪改了楊本”(具體例證見后)。 ??? 3、黃永年先生列舉了楊本三條矛盾失誤之處,而這些矛盾失誤之處在朱本中并不存在。因此,他認為是“朱本因襲楊本,同時還直接參考了百回本”(具體例證見后)。 ??? 4、楊本第29、30兩節講的是青獅怪害烏雞國王的故事,并在第30節有節末詩曰:“獅轉玉臺山上去,寶蓮座下聽經文。總是妖怪將人害,你是國王他是怪。”朱本相應之處刪除了烏雞國的故事,卻將楊本的回末詩改為“妖轉玉臺山上去,寶蓮座下聽談經。雖是妖怪將人害,老君收回諸天界。”并將這首節末詩置于平頂山收伏金銀角的故事之后。李時人先生認為,這種情況“只能是因為朱本抄楊本雖然略去了兩節,卻隨手把”楊本“第30節節末詩抄下來所造成的”.特別是其中“寶蓮座下聽談經”一句,“露出了抄襲的痕跡”.張錦池先生也將此首“回末詩被修改和移植”,作為朱本后三卷抄襲楊本的“的證”. ??? 5、張錦池先生認為,楊本和朱本在刪節世本前15回時的規律是:楊本“是以一則去節改世本的一回”,是“刪節改寫”;朱本“是將世本的一回節改成幾則”,是“刪節分則”.那么在兩本的后半部,“雷同的二十則,是以將世本的一回或好幾回節改為一則見著的”,跟楊本刪節世本前15回的邏輯發展線索相同,即是“加速度”刪節,越來越快,因而朱、楊二本的后二十則“也就隨之而成為朱本抄襲楊本的鐵證”. ??? 6、張錦池先生又對比了朱本和楊本在刪節世本前15回時各自不同的文字特點:“朱本成段成段地照抄世本而略改幾字”,因而造成朱本前七卷中除卷四外,“才多少有點世本的遺風”;而楊本“節改世本的基本方法”是“依虎畫貓”,是“精心地逐字逐句刪節”,因此,“文簡事繁便成為楊本的主要特點”,世本所有之故事,“它皆應有盡有”,世本無唐僧出世的故事,楊本“也同樣闕如”.“正確的解釋,恐怕只能是楊氏在節改世本時沒有看到朱本”所載唐僧出世的故事,“否則,他是會山不厭高的,不可能不有所反映”. ??? 7、朱本“三藏收伏豬八戒”一節于收伏八戒之后,漏去唐僧遇烏巢禪師一段,卻竄入“話分兩頭,又聽下回分解”兩句,下接“道路已難行”一詩,詩后又有“行者聞言冷笑,那禪師化作金光,徑上烏巢而去”等文字,錯漏十分明顯,按張錦池先生的話就是,“庸手亦不當爾爾”.楊本相應地方錯誤情況相同。張錦池先生認為,楊本出現此種情況,“當由于脫漏和錯簡”;而據“朱鼎臣編書好時而搶板斧,時而又作文抄公,并不那么事事經心”的情況看,“此乃朱本抄襲楊本的又一鐵證”. ??? 二 ??? 過去的研究者在進行版本研究的時候,多就有利于自己的證據反復強調,卻較少地注意對方提供的證據。因此,我們這里不能不對上述有關“朱本抄楊本”的證據進行一番斟別辨析。 ??? 1、關于楊本刊刻時代早于朱本的有關證據,其實卻是推測多于實證,特別是陳新先生的第一、第二條證據。至于說楊本中沒有涉及明代的典章制度,只應看作楊本在刪節時,把有關機構和職官這些自認為不太重要的內容刪落所致。至于楊本回目的“古拙不偶”,亦并不能確定它成書于朱本之前,因為朱本的回目(嚴格說應稱節目)同樣“古拙不偶”.至于張錦池對朱鼎臣活動年代的考證,亦不是無懈可擊。朱德慈、陳君謀經過考證,均認為《華光傳》末葉的“辛未歲”,是指隆慶五年(1571)而非如張錦池先生所說的“崇禎四年(1631)”,因而張先生“朱本當成書于萬歷末期”的結論就難以成立。 ??? 2、“妖轉玉臺山上去,寶蓮座下聽談經”一首節末詩,亦不能成為朱本后三卷抄襲楊本的“的證”.這是因為,這兩句詩實際上是抄自世本第39回的回末詩“徑轉五臺山上去,寶蓮座下聽談經”.因此,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即朱本在刪節吳本時,雖然刪去了青獅怪的故事,但對吳本的回末詩頗為欣賞,于是將它稍作改動,再加上了自己創作的后兩句打油詩,使之符合所刪節的平頂山故事的有關內容。楊本保留了烏雞國故事,便改動了朱本的后兩句詩,將其置于烏雞國故事之后。 ??? 3、張錦池先生總結的楊本為“刪節改寫”而朱本是“刪節分則”的“特點和規律”,是很符合朱、楊二本在分別刪節世本前15回時的實際的。楊本在體制上前后比較統一,而朱本前后體制大不相同,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象朱鼎臣這樣不太嚴肅的刪節者,在刪節過程中因種種原因改變自己的刪節風格,也并不是不可能。同時,說楊本體制和刪節風格比較統一,也只是“比較”而已,楊本同樣有個前詳后略的問題。楊本全書40節,前15節與世本前15回對應關系十分緊密。第16節至30節,情節發展加快,不過有些節仍能和世本大致保持一比一的對應關系。從第31節至書末,僅10節篇幅,就包容了世本后61回的主要故事情節,完全打破了和世本一比一的對應關系,這就是所謂的楊本“加速度”刪節。這說明楊本在體制上也并非十分一致,又安能說楊本就一定先于朱本呢? ??? 4、張錦池先生認為楊本的另一特點是“文簡事繁”,也符合楊本的實際;但是,說楊本無唐僧出世的故事,卻并不符合事實,只不過楊本把唐僧出世的故事進行了改刪壓縮,放在了卷二“劉全進瓜還魂”一節中,原文如下: ??? 此人是誰?諱號金蟬,只為無心聽佛講法,押歸陰山,后得觀音保救,送歸東土。當朝總管殷開山小姐,投胎未生之前,先遭惡黨劉洪,驚散父親陳光蕊,欲犯 小姐。正值金蟬降生,洪欲除根,急令淹死。小姐再三哀告,將兒入匣拋江,流至金山寺,大石擋住,僧人聽見匣內有聲,收來開匣,抱入寺去,遷安和尚養成。自幼持齋把素,因此號為江流兒,法名喚做陳玄奘,幸得常供母食,脫身修行不題。 ??? 就這段文字的情節位置看,和世本相同,只不過世本是以詩歌的形式表述。并且此段文字表述的情節十分奇怪:既不同于朱本所載唐僧出世故事(如朱本無拋江情節,且收養玄奘的為法明和尚),又不同于《西游證道書》中的有關唐僧出世故事(如證道本系將江流兒置于木板上而非匣中),還不同于楊景賢的雜劇《西游記》(如雜劇中玄奘投生前的佛號為“毗盧伽尊者”而非“金蟬”等),比較世本敘述唐僧出世的詩歌又要詳細許多。此段文字究竟來自何處,尚待考證,但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楊本無唐僧身世故事。 ??? 5、就朱、楊二本刪節會見烏巢禪師一段文字“脫漏和錯簡”的問題,的確如張錦池先生所言,“錯得實在太蹊蹺”.我們承認,楊本刪節的基本方法是“依虎畫貓”,但卻并不是完全“精心地逐字逐句刪節”,而是亦有不少矛盾失誤之處。這一點前人多已指出,此不贅述④。相對楊本來說朱本有粗率之處,但亦并不是“不那么事事經心”,這從朱本對吳本前十五回的刪節中即可看出來。退一步說,即使朱鼎臣再粗率,面對著如此荒誕的“脫漏和錯簡”,也不應該不加以糾正,甚至張錦池先生自己也認為“庸手亦不當爾爾”,那么又怎能斷定一定是楊本“脫漏和錯簡”,而不是朱本“脫漏和錯簡”而為楊本承襲呢?關于造成這處“太蹊蹺”失誤的原因,倒是陳新先生的解釋較為合理,即是“翻刻時沒有察覺,所以一直錯了下去”,因為“如果輾轉改寫,無論誰改寫誰,都沒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漏洞”,只不過應該是楊本而非朱本在“翻刻時沒有察覺”罷了。 ??? 由以上論述不難看出,朱本抄襲楊本說的所謂“的證”、“鐵證”,實際上都是可以另做解釋的。 ??? 三 ??? 鄭振鐸先生認為:“當楊致和立志寫作他的《唐三藏西游傳》的時候,他的棹子上,似是攤放著兩部《西游記》:吳氏書與朱氏書的。這兩部繁簡不同的書,使他斟酌、參考、襲取而成為另一部新的《西游記傳》。”⑤我們認為,鄭振鐸先生的論斷是正確的。這除了鄭氏等人所提到的證據外,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出來。 ??? (一)從朱、楊二本的總體情況來看,朱本故事情節進展前慢后快,文字前詳后略,全書極不協調。楊本后半部分雖然也嫌倉促,但相對來說,全書故事進展速度較朱本均勻,文字詳略亦較朱本合理。因此,單純作為刪節本來看,楊本明顯優于朱本。假若朱本抄襲楊本,有什么必要舍近求遠,把本來比較優秀的刪節本,改成比例、詳略極為不協調的刪節本呢?黃永年先生解釋說,朱鼎臣之所以還要重刪《西游記》,是出于書商競爭的需要,“競爭的手法之一是增加了大段的唐僧出身故事”.這種說法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實際上卻仍然說不通。這是因為:其一,當時社會并沒有所謂版權保護,書商要想牟利,只用把別人的書拿過來,加上自己的商號重新刻印就行了,這在當時屢見不鮮,何必要費力地重刪呢?其二,既然要競爭,把一個本來優秀的刪節本,改成一個比例極不協調的拙劣的刪節本,不是出力不討好嗎?其三,如前所述,楊本中并非沒有唐僧出身的故事,如果書商真要想借用唐僧出身的故事來吸引讀者,只用就楊本的文字加以擴充即可,何必將整個前十五回統統加以重刪呢?由此可見,上述解釋仍然不能自圓其說。正確的解釋只能是,為了編寫《四游記》,急需《西游記》的刪節本,但朱本極不協調的狀況,難以和其它“三游”配合,于是,楊致和便重刪了吳本的前十五回,后來可能限于篇幅、時間或其他原因,抄襲了朱本的后半部分,同時又參照吳本,使其更完善,便成為這部楊本。 ??? (二)張錦池先生曾認為楊本的刪節特點不是“勻速度”,而是“加速度”,這其實正可以作為楊本承襲朱本的證據。這是因為,就“加速度”來看,更是朱本的特點。朱本前7卷共47節,僅容納世本前15回的內容;而后3卷20節,卻容納了世本后85回的內容。就后三卷來說,從第48節至60節,即全書的卷八、卷九,共13節的篇幅,容納了世本20回(第16至35回)的內容;而全書最后一卷7節,就容納了世本后65回的內容(其中有十數回被完全刪落)。并且朱本“加速度”有一定的規律性,即如上所述,卷一至卷七情節進展特別緩慢,卷八、卷九漸漸提速,卷十則可謂一日千里了。相對來說,楊本卷一至卷二的第15節為同一速度;卷二的第 16 節至卷三的第30 節同朱本的卷八、卷九,為同一速度;卷三的第 31節至書末同朱本的卷十為同一速度。朱本“加速度”的規律性和楊本的無規律性,正說明朱本是原刪本而楊本是承襲本。 ??? (三)朱本不少矛盾失誤之處,在楊本中有些得到了糾正和補充。這又具體地分為兩種情況: ??? 1、楊本在關鍵之處,其實只是比朱本改動或多出幾個乃至十幾個字,就使朱本的矛盾訛誤得到解決。 ??? 在《再論<西游記>的版本源流》一文中,陳新曾就朱本卷十“三藏歷盡諸難已滿”一節舉出三條例證,以證明朱鼎臣“草率地刪改了楊本”. ??? ○1朱本在比丘國故事里寫道:“行者道:‘我是大唐僧人,到此改換關文。見你被二妖迷惑,我今識破,他故化陰風而去。我當與你收滅。’遂駕斤斗而去隨陰風趕去,趕至草坡……”楊本相應之處則為:“行者道:‘我是大唐僧人,到此改換關文。見你被二妖迷惑,我今識破計策,他化陰風而去。' 國王道:’你既識妖,可捉得么?‘行者道:’我立時就拿來。‘言畢,遂駕斤斗而去。且不說一國君臣驚駭。只說行者隨陰風趕去,趕至草坡……”陳新認為,朱本的“遂駕斤斗而去隨陰風趕去”,衍了“而去”兩字,明顯留下了刪改不盡的痕跡。實際上,如果把此句斷為“遂駕斤斗而去。隨陰風趕去”,則“而去”兩字并非“衍字”,那么,視為楊本加進了一句話亦無不可。 ??? ○2朱本九頭精故事后寫道:“又行數日,來到金平府慈云寺借歇。吃齋已畢,夜同本寺一年尊長者在后堂坐下,三藏忽聞悲哭之聲,問僧曰:’何處有哀聲?‘”楊本相應之處則為:“三藏師徒離了鳳仙郡,過了玉華城,一路平安。又到金平府慈云寺住,正值正月十五日,(下文寫遇犀牛精的故事,這在世德堂本中整整敷演成第九十一、九十二兩回書,收伏牛精后,才)救出師父,行到布金寺借歇,吃齋已畢,夜同本寺一年尊長老在后堂坐下,三藏忽聞悲哭之聲,問僧曰:’何處有哀聲?‘”陳新認為,是“朱本刪去了慈云寺遇犀牛精的故事,把布金寺發生的事塞入了慈云寺”.我們認為,此例亦可認作楊本加進了犀牛精的故事。 ??? ○3朱本玉兔精故事后寫道:“卻說三藏領過關文,離了天竺國,行到銅臺府地靈縣,投宿一齋戒人家。姓寇名洪,一子寇梁,苦留三藏師徒久住。催促三徒,急離寇洪之家不題”.楊本相應之處則為:“卻說三藏領過關文,離了天竺國,行到銅臺府地靈縣,投宿一齋戒人家。姓寇名洪,一子寇梁,苦留三藏師徒久住。三藏記算行程,已離家十四年矣,豈肯久住,催促三徒,急離寇洪之家不提。”陳新認為,是朱本硬刪了“三藏記算行程,已離家十四年矣,豈肯久住”一句,以致文理不通。 ??? 在《唐三藏西游釋厄傳、西游記傳》的《整理后記》中,陳新又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承上文編號為: ??? ○4朱本卷十“唐三藏收妖過黑河”一節寫觀音菩薩用金箍套住紅孩兒后,“緊得怪物地上亂滾。菩薩見他心惡,把楊枝蘸一點甘露灑去,把怪物兩手合攏。那怪不得手開,方才納頭下拜。菩薩帶童子回落伽山。”楊本相應之處為:“緊得怪物地上亂滾。菩薩住口,怪物略略好些,又提槍來刺。菩薩見他心惡,把楊枝蘸一點甘露灑去,把怪物兩手合攏。那怪不得手開,方才納頭下拜。菩薩即令木咤送刀上天,令行者倒干凈瓶,他帶童子三步一拜,拜轉落伽山。”陳新認為,朱本節去“菩薩住口”三句,下文“菩薩見他心惡”就沒有著落;節去“菩薩即令木咤送刀上天”三句,就和上文失去照應。 ??? ○5朱本同卷“孫行者被彌猴紊亂”節,寫行者和天兵等被小雷音的老妖用布包去,行者設計逃出后,“驚動老妖,領兵躡趕,又拋起布來,把行者、師父、天兵又捆去。忽東來彌勒佛叫:悟空,我來救你。……你今去交戰,我化一瓜園在此。”楊本相應之處為:“不覺驚動老妖,領兵追趕,又拋起布來,被行者先見走脫,把天兵、師父又捆進寺去。那行者正因無策,忽見一道金光東來,彌勒佛祖親至,叫:悟空莫憂,我來救你。……你今去與他交戰,我化一所瓜園在此。”陳新認為,由于朱本節去了“被行者先見逃脫”等文字,搞成行者也同時被捆去,故事就無法通貫。 ??? 其實,同樣的例證,在朱本中還可以找出一些。我們僅擇其要,承上述編號羅列五條: ??? ○6朱本第48節“觀音收伏黑妖”中寫道:“那妖起來,要刺行者,菩薩早已起在空中。那妖頭疼,丟槍亂滾,大口’饒命‘.”先前兇惡的妖怪為何無緣無故就頭疼了呢?查楊本,“菩薩早已起在空中”后,比朱本多了“念起真語”四個字。 ??? ○7朱本同節,行者假裝翠蘭和豬八戒對話時,豬八戒說:“我有天罡數變化的九齒釘鈀,怕什么法師、和尚、道士。”有“天罡數變化”的應該是豬八戒本人,這里卻被寫成了九齒釘鈀。查楊本,相應之處則為:“我有天罡數的變化,九齒的釘鈀”. ??? ○8朱本第51節“孫行者收妖救師”首句為“卻說那五十個敗殘小妖報道”,但在第50節末尾,只寫“先鋒即點小怪出來應敵”,沒有“五十個”之說。查楊本,相應之處則為“先鋒點起五十精壯小怪來應敵”. ??? ○9朱本第61節“唐三藏收妖過黑河”中,寫行者讓八戒去請觀音,八戒卻被紅孩兒假扮觀音捉住,“行者自己徑至落伽山,拜見菩薩,細陳其事。”行者并不知八戒被捉,他自己再去請菩薩,豈不是多此一舉?查楊本,相應之處則為:“行者見他去久不還,知他必是被妖捉獲,遂吩咐水兵皆散,他自己徑至落伽山,拜見菩薩,細陳前事”. ??? ○10朱本第63節“孫行者被彌猴紊亂”寫道:“行者交鋒,駙馬敗走。龍王來戰,被八戒筑死。駙馬現出真形,乃是九頭飛禽。”駙馬已敗走,為何卻突然在此處現出真形?查楊本,相應之處則為:“行者挺棒,八戒暗助。駙馬敗陣,走入龍宮。龍王披掛抵敵,被八戒一鈀筑死。駙馬怒氣趕來,現出真形,乃是九頭飛禽。” ??? 就以上十條例證來看,除第二條比較特殊外,其余楊本只是比朱本多出了幾個乃至十幾個字。如果說朱本僅僅為了“不讓后面兩卷篇幅過大”,而刪去這幾個乃至十幾個字,卻不顧矛盾和失誤,恐怕朱鼎臣還不至于如此淺陋。正確的解釋只能是:朱本刪節了吳本的大量文字,不慎造成失誤;楊本在抄襲朱本時,卻并非簡單抄襲,而是同時參閱了吳本,改正了朱本的一些失誤訛謬。 ??? 2、朱本有些地方比起楊本來并沒有刪掉一個字,而是錯寫了一個或兩個字,卻造成了失誤和訛謬,在楊本中都得到了改正。 ??? ○1朱本第52節“唐僧收伏沙悟凈”中,分明是悟空前去搬救兵,菩薩命惠岸前往協助悟空收伏悟凈,卻寫成“惠岸與悟凈領了法旨,同到流沙”.在楊本中“悟凈”已被改為“悟空”. ??? ○2朱本第62節“觀音老君收伏妖魔”中,寫女兒國國王送悟空等人至城外,“行者念起咒語,把他眾人定住,搶過行者上馬唐僧徑走。”在楊本中后一“行者”已被改為“唐僧”,而衍出的“唐僧”二字已被刪掉。 ??? ○3朱本第64節“三藏過朱紫獅駝二國”中,寫行者、八戒看到蜘蛛精浴水時,“行者大怒,把他衣服抓去。行者就變一泥鰍下水,在那怪女陰門口左沖右撞。”在楊本中后一“行者”已被改為“八戒”. ??? 以上朱本訛誤而楊本正確的事實明白地告訴我們,是楊本承襲朱本的大部分文字,但亦改正了朱本的部分訛誤,而不應該解釋為朱本刪節或改動了楊本的部分文字,以至于造成失誤。因為再昏庸的“庸手亦不當爾爾”. ??? 但是,我們又充分注意到,朱本也有個別地方優于楊本。關于這一點,黃永年先生在《西游記?前言》中曾舉出了三條例證: ??? ○1關于朱本第60節“孫行者收伏妖魔”的節末詩問題,黃永年先生認為朱本的處理比較合理:“楊本為簡化只說銀角裝入凈瓶、金角被打死,而不曾講仍化金銀二童子上天的結局。朱本照鈔楊本后發現了這個缺憾要想彌補。正好下面的青獅精故事為節省篇幅被朱本精簡掉,而楊本拼湊起來的青獅精收場詩又把專住青獅主人公文殊的’五臺山‘錯成了可以通用的’玉臺山‘,于是把它廢物利用,改造成為交代金角、銀角結局的第二首收場詩”. ??? ○2在“唐三藏收伏豬八戒”一節中,楊本烏巢禪師所說的“虎豹皆作御”一句詩讓人難于理解,朱本將其改為了“虎豹多住宿”就比較好懂。“如果是楊本在鈔朱本,那把’虎豹多住宿‘照鈔下來就行了,何致去查對百回本把它回改成為不好懂的’虎豹多作御‘”? ??? ○3楊本“觀音路降眾妖”一節中收伏沙僧時,沙僧只說“幾個取經人被我吃了”,而到了“唐僧收伏沙悟凈”一節,卻出現“九宮”“九股英風”等字樣。“朱本照鈔楊本時發現不相照應,就查對百回本恢復了’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的幾句話。如果是楊本鈔朱本,那為什么收伏沙悟凈的其他文字都同朱本,而偏偏在這里再把朱本刪掉幾句且刪出了毛病”. ??? 其實,黃永年先生的這三條例證,并不能說明朱本就明顯地優于楊本。就第一條例證看,這首節末詩的全文是:“妖轉玉臺山上去,寶蓮座下聽談經。雖是妖怪將人害,老君收回諸天界。”如果單看后兩句,似乎朱本稍優;但如果看前兩句,所謂“玉臺山”、“寶蓮座下聽談經”云云,都明顯不符合平頂山收伏金角、銀角的情節。就第二個例證看,一是“作御”系世本原文,二是朱本的“住宿”又顯太俗,故楊本恢復世本原貌,亦無不可。至于第三條例證,是由特殊原因造成的。學術界大都承認,朱、楊兩本曾獨立地刪改百回本的前十五回,當楊本抄朱本的“九宮”“九股英風”時,已經忘記了自己在“觀音路降眾妖”中刪去了“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的幾句話,故而出現失誤。因此,這一例證倒可以作為楊本抄朱本的“的證”.黃先生在其論述中,只注意了朱本優于楊本的地方,卻沒有注意上述更多的楊本優于朱本之處,所得出的結論自然就不免偏頗。 ??? 其實,倒是有一條例證,可以說明朱本優于楊本。楊本卷四“唐三藏收妖過黑河”,寫黑河水妖把唐僧乘坐的小舟沉下河去,“行者望見妖氣騰騰,知是水怪害師父,急令沙僧去尋。沙僧尋至水怪門邊,見上寫著’洛水神府‘,細聽里面吩咐小妖,蒸熟唐僧,去請二舅爺來上壽。行者忍不住心頭火起,掣起金棒進水,命沙僧打去,那妖拿起鋼鞭相迎,二人戰到二十余合。沙僧尋個破綻,引他上岸。水怪不趕,只叫:’快去請舅爺來。‘沙僧聽得,急上岸說與行者聽。”這段文字明顯不合理:悟空并未下水,怎會聽到妖怪的話“忍不住心頭火起”呢?悟空既然已經“掣起金棒進水”,沙僧怎能“急上岸說與行者知道”?這顯然是刪節時顛倒了人物關系所致。而在朱本中,“大怒”、“掣棒打進”的都是沙僧,就沒有楊本的上述矛盾。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楊本感到朱本刪節得過于簡略,因而對照百回本進行了重刪,而在刪節時又百密一失,出現了上述錯誤,因為楊本有關黑水河的文字,的確要比朱本詳盡。 ??? 以上意見當否,請學界諸賢批評指正。 ??? 注: ??? ①柳存仁:《跋唐三藏西游釋厄傳》,見《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版第30-49頁。陳君謀:《百回本〈西游記〉的前驅:評朱鼎臣〈西游釋厄傳〉》,《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1986年第4期。朱德慈:《〈西游記〉三種版本的新檢討》,見淮安《西游記》研究會所編《西游記研究》第一輯第183-201頁(下引各家觀點除注明者外,均見此注所列之文)。 ??? ②陳新:《重評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釋厄傳〉的地位和價值》,《江海學刊》1983年第1期;《再論<西游記>的版本源流》,《明清小說研究》1986年第3期;《唐三藏西游釋厄傳》和《西游記傳》的《整理后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李時人:《吳本、楊本、朱本〈西游記〉關系考辨》,見淮安《西游記》研究會所編《西游記研究》第一輯第311-327頁。 黃永年:《西游記?前言》,見中華書局1998年2月版《黃周星定本西游證道書<西游記>》卷首。張錦池:《說朱本是晚于世本和楊本的三綴本:〈西游記〉版本源流考論之二》,《北方論叢》1997年第1期。(下引各家觀點除注明者外,均見此注所列之文)。 ??? ③張穎、陳速:《〈西游記〉演化新說》。此文筆者未能見到,轉引自陳澉《近幾年來〈西游記〉研究綜述》,《文史哲》1987年第3期。 ??? ④參看邢治平、曹炳建《<西游記>祖本新探》, 載《西游記研究論文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203-215頁。 ??? ⑤鄭振鐸:《西游記的演化》,見《中國文學研究》上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頁。 ??? 原載:明清小說研究, 2004年01期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