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詩文

體裁:
作者:
朝代:
形式: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

李白〔唐代〕

朝策犁眉騧,舉鞭力不堪。
強扶愁疾向何處,角巾微服堯祠南。
長楊掃地不見日,石門噴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于藍。
廟中往往來擊鼓,堯本無心爾何苦。
門前長跪雙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銀鞍繡轂往復回,簸林蹶石鳴風雷。
遠煙空翠時明滅,白鷗歷亂長飛雪。
紅泥亭子赤闌干,碧流環轉青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龍蟠。
君不見綠珠潭水流東海,綠珠紅粉沉光彩。
綠珠樓下花滿園,今日曾無一枝在。
昨夜秋聲閶闔來,洞庭木落騷人哀。
遂將三五少年輩,登高遠望形神開。
生前一笑輕九鼎,魏武何悲銅雀臺。
我歌白云倚窗牖,爾聞其聲但揮手。
長風吹月度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
酒中樂酣宵向分,舉觴酹堯堯可聞。
何不令皋繇擁篲橫八極,直上青天揮浮云。
高陽小飲真瑣瑣,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賒,蘭亭雄筆安足夸。
堯祠笑殺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爾向西秦我東越,暫向瀛洲訪金闕。
藍田太白若可期,為余掃灑石上月。

謝亭送別

許渾〔唐代〕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張衡傳

范曄〔南北朝〕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伏,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春望詞四首·其三

薛濤〔唐代〕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長亭怨慢·重過中庵故園

王沂孫〔宋代〕

泛孤艇、東皋過遍。尚記當日,綠陰門掩。屐齒莓階,酒痕羅袖事何限。欲尋前跡,空惆悵、成秋苑。自約賞花人,別后總、風流云散。
水遠。怎知流水外,卻是亂山尤遠。天涯夢短。想忘了,綺疏雕檻。望不盡,冉冉斜陽,撫喬木、年華將晚。但數點紅英,猶記西園凄婉。

金字經·樵隱

馬致遠〔元代〕

擔挑山頭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隱去來。柴,買臣安在哉?空巖外,老了棟梁材。

寒菊

鄭思肖〔宋代〕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陳亮〔宋代〕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

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

葉夢得〔宋代〕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凈胡沙。

浣溪沙·清潤風光雨后天

晁端禮〔宋代〕

清潤風光雨后天。薔薇花謝綠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煙。
十里閑情憑蝶夢,一春幽怨付鯤弦。小樓今夜月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