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睢景臣〔元代〕〔〕

【哨遍】社長排門告示,但有的差使無推故。這差使不尋俗,一壁廂納草也根,一邊又要差夫,索應付。又是言車駕,都說是鑾輿,今日還鄉故。王鄉老執定瓦臺盤,趙忙郎抱著酒葫蘆。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幺大戶。
  【耍孩兒】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彪人馬到莊門,匹頭里幾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葫蘆。
  【五煞】紅漆了叉,銀錚了斧,甜瓜苦瓜黃金鍍。明晃晃馬鐙槍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這些個喬人物,拿著些不曾見的器仗,穿著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轅條上都是馬,套頂上不見驢。黃羅傘柄天生曲。車前八個天曹判,車后若干遞送夫。更幾個多嬌女,一般穿著,一樣妝梳。
  【三煞】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眾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著手扶。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糊突處?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
  【尾聲】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只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聽說有個大人物要還鄉了,社長挨家挨戶地通知每個差使:“任何差使均不得借故推脫。”這些差使真不尋常,一邊要交納草料,一邊要派服勞役的民夫,都必須執行。有的說是車駕,有的說是鑾輿,今天要回鄉。只見在喧鬧的市集里,王鄉老拿著個陶托盤,趙忙郎抱著一個酒葫蘆,帶著新洗過的頭巾,穿著新糨過的綢衫,正好裝充有身份的闊人。

忽然,瞎王留叫來一伙稀奇古怪的男女胡亂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歡迎什么。一大隊人馬從村口進來,前頭的人拿著幾面旗子,頗威風似的。那些旗子上的圖案千奇百怪:有在月形環中畫白兔;有紅圈中畫鳥;有畫著一只雞學跳舞的;有畫著長著翅膀的狗;有畫著蛇纏在葫蘆上。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藝術特色

鄉民的獨特視角
  作者在曲作中通過一個小人物——無知鄉民的特殊視角來展現漢高祖這個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把至高無上的皇帝貶得一文不值,寫作手法實屬高妙。皇帝駕到本是極其隆重的場面,可是在鄉民的眼中不過是亂哄哄的一場戲:“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到村口迎接皇帝的就是這么一伙不三不四的人,吹吹打打亂七八糟的。儀仗隊里的五面旗子,分別畫有日、月、鳳凰、飛虎、蟠龍等圖案,代表著天子的神圣和莊嚴,可是在鄉民的眼中,卻是“白胡鬧套住個迎霜兔”、“紅曲連打著個畢月鳥”、“雞學舞”、“狗生雙翅”、“蛇纏葫蘆”,不倫不類,煞是好笑。至于紅叉、銀斧、金瓜錘、朝天鐙、鵝毛宮扇等顯示帝王威

展開閱讀全文 ∨,藝術特色

鄉民的獨特視角
  作者在曲作中通過一個小人物——無知鄉民的特殊視角來展現漢高祖這個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把至高無上的皇帝貶得一文不值,寫作手法實屬高妙。皇帝駕到本是極其隆重的場面,可是在鄉民的眼中不過是亂哄哄的一場戲:“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到村口迎接皇帝的就是這么一伙不三不四的人,吹吹打打亂七八糟的。儀仗隊里的五面旗子,分別畫有日、月、鳳凰、飛虎、蟠龍等圖案,代表著天子的神圣和莊嚴,可是在鄉民的眼中,卻是“白胡鬧套住個迎霜兔”、“紅曲連打著個畢月鳥”、“雞學舞”、“狗生雙翅”、“蛇纏葫蘆”,不倫不類,煞是好笑。至于紅叉、銀斧、金瓜錘、朝天鐙、鵝毛宮扇等顯示帝王威嚴的器物,在鄉民看來,雖未見過也毫不稀奇。威風凜凜的儀仗隊,竟成了“穿著些大作怪衣服”的“喬人物”。在對皇帝的儀仗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后,作者又通過鄉民的眼睛,來寫皇帝的車駕:“車前八個天曹判,車后若干遞送夫。”天曹判是天上的判官,遞送夫是押解犯人的差役,他們簇擁在皇帝的前后,可見皇帝一行是怎樣令人畏怖、令人厭惡的貨色!接下去寫眾人迎候施禮。高祖卻“覷得人如無物”,以“挪身著手扶”表示回禮,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樣。鄉民跪拜后,“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作威作福的高祖竟是昔日鄉里的無賴,不由得“險氣破我胸脯”。最后的三支曲子,通過鄉民之口,揭穿“劉三”的老底,不過是個貪酒、賴債、明搶、暗偷、胡作非為的流氓,可是居然改名換姓稱作什么“漢高祖”。作品以鄉民的獨特視角來刻劃漢高祖。鄉民是無知的,又是有識的;他的看法多屬誤解,但又反映出許多真實。無知與有識、誤解與真實相交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鄉民復雜而變形的內心世界。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在這個世界里遭到了最無情的嘲弄,完全失去了他的莊嚴與神圣,展現了無法偽裝的本來面目。

幽默的諷刺喜劇
  這套散曲有背景、有人物、有故事情節,情節中有鋪墊、有發展、有高潮,堪稱一部情節完整、充滿夸張和。幽默的諷刺喜劇。幾支曲子組成的套曲,能起到一出諷刺喜劇的作用,不能不令人佩服作者的藝術功力。這出喜劇是有頭有尾的。從社長挨戶通知皇帝將要駕臨,王鄉老、趙忙郎等鄉里頭面人物忙著接待,寫到皇帝儀仗車駕到來,八面威風,不可一世;又從皇帝下車后,接受眾人禮拜,架子十足,裝模作樣,寫到鄉間小民猛一抬頭,識破其即是早先貪杯賴債魚肉鄉鄰的無賴:故事生動,情節完整,對讀者很有吸引力。這出喜劇中的人物是頗有性格的。無論是寫鄉里接駕前的忙亂,還是寫皇帝儀仗車駕的威風,都襯托出“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漢高祖的好虛榮、講排場、氣勢凌人、威風十足。而緊接著的面目為鄉民所識破、老底被鄉民所揭穿的描寫,則突出了大人物的昔時卑瑣低下、今日裝腔作態的可惡可憎。社長、王鄉老、趙忙郎等忙于接駕的表現,顯露出他們善于巴結逢迎的心理。而“猛可里抬頭覷”的鄉民雖然無知,所見不廣,但性格剛直,疾惡如仇,在曲作中也得到了真實形象的刻劃。

生動的口語方言
  這首套曲是以鄉民敘述的口吻展開的,因此用的是與鄉民身份一致的語言,亦即鄉間生動的口語方言,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曲中形容王鄉老與趙忙郎:“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么大戶。”三言兩語勾畫出迎駕的鄉紳土豪令人作嘔的模樣。“瞎王留引定喬男女”中的“瞎”與“喬”字,點出了鄉民們對迎駕的厭惡,認為那純屬胡鬧的稀奇古怪的行為。儀仗隊的服裝被稱作“大作怪衣服”,皇帝前后的隨從被叫做“天曹判”、“遞送夫”,處處流露出鄉民們對下鄉擾民的帝王的蔑視和憎惡。而對劉邦,曲中連用“那大漢”稱之,根本不把至高無上的帝王放在眼里;“覷得人如無物”、“挪身著手扶”顯示劉邦的傲慢和裝腔作勢。末三支曲更是鄉民對高祖昔時無賴行為的控訴,用“你”稱身為皇帝的劉邦,譴責他“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強秤了麻三秤”,“偷量了豆幾斛”,純是鄉間明白通俗的口語,卻入木三分地刻劃出了劉邦流氓無賴的嘴臉。結尾處語言生動至極:“只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摔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喚作漢高祖!”鄉民的幾句挖苦話令帝王的尊嚴掃地以盡,令讀者拍手稱快拍案叫絕。▲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賞析

  此曲以嬉笑怒罵的手法,通過一個熟悉劉邦底細的鄉民的口吻,把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之舉,寫出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以辛辣的語言,剝露了劉邦微賤時期的丑惡行徑,從而揭露了劉邦的無賴出身,剝下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還其欺壓百姓的真面目。全曲情節鮮明,形象生動,角度獨特,風格樸野,詼諧潑辣,對比手法的運用,揭示本質,具有強烈的喜劇性與諷刺性,語言生動活潑,具有口語化特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畫與野史的風格。

  全曲八段。首段寫鄉中接駕的準備,眾人忙碌而“我”獨不解,一開頭便為全篇定下詼諧,嘲諷的基調。

  《耍孩兒》《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鋪陳車駕的排場,

展開閱讀全文 ∨,創作背景   睢景臣是元代有影響的散曲作家。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他從揚州到杭州,與著《錄鬼簿》的鐘嗣成會面,由此可知他曾生活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這段時間里,但具體生卒年不詳。《錄鬼簿》說他“心性聰明,酷嗜音律”。所作散曲僅保存下套數三篇,《哨遍·高祖還鄉》是他的代表作。此曲把顯赫一時的漢高祖劉邦作為辛辣諷刺的對象。漢高祖蕩平天下當了皇帝后,殺了淮陰侯韓信,又親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威風凜凜地回到故鄉沛縣。《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鄉民的獨特視角
  作者在曲作中通過一個小人物——無知鄉民的特殊視角來展現漢高祖這個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把至高無上的皇帝貶得一文不值,寫作手法實屬高妙。皇帝駕到本是極其隆重的場面,可是在鄉民的眼中不過是亂哄哄的一場戲:“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到村口迎接皇帝的就是這么一伙不三不四的人,吹吹打打亂七八糟的。儀仗隊里的五面旗子,分別畫有日、月、鳳凰、飛虎、蟠龍等圖案,代表著天子的神圣和莊嚴,可是在鄉民的眼中,卻是“白胡鬧套住個迎霜兔”、“紅曲連打著個畢月鳥”、“雞學舞”、“狗生雙翅”、“蛇纏葫蘆”,不倫不類,煞是好笑。至于紅叉、銀斧、金瓜錘、朝天鐙、鵝毛宮扇等顯示帝王威嚴的器物,在鄉民看來,雖未見過也毫不稀奇。威風凜凜的儀仗隊,竟成了“穿著些大作怪衣服”的“喬人物”。在對皇帝的儀仗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后,作者又通過鄉民的眼睛,來寫皇帝的車駕:“車前八個天曹判,車后若干遞送夫。”天曹判是天上的判官,遞送夫是押解犯人的差役,他們簇擁在皇帝的前后,可見皇帝一行是怎樣令人畏怖、令人厭惡的貨色!接下去寫眾人迎候施禮。高祖卻“覷得人如無物”,以“挪身著手扶”表示回禮,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樣。鄉民跪拜后,“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作威作福的高祖竟是昔日鄉里的無賴,不由得“險氣破我胸脯”。最后的三支曲子,通過鄉民之口,揭穿“劉三”的老底,不過是個貪酒、賴債、明搶、暗偷、胡作非為的流氓,可是居然改名換姓稱作什么“漢高祖”。作品以鄉民的獨特視角來刻劃漢高祖。鄉民是無知的,又是有識的;他的看法多屬誤解,但又反映出許多真實。無知與有識、誤解與真實相交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鄉民復雜而變形的內心世界。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在這個世界里遭到了最無情的嘲弄,完全失去了他的莊嚴與神圣,展現了無法偽裝的本來面目。
睢景臣

睢景臣是元代著名散曲、雜劇作家,江蘇揚州人,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哨遍·高祖還鄉》。......[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風入松·寄柯敬仲

虞集〔元代〕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

小梁州·秋

貫云石〔元代〕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湖漾,天邊......

沁園春·再次韻

周權〔元代〕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云......

芙蓉曲

薩都剌〔元代〕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