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松庵記
宋濂〔元代〕〔〕
龍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諸山尤深,有四旁奮起而中窊下者,狀類箕筐,人因號之為匡山。山多髯松,彌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蘿,紛紛披披,橫敷數十尋,嫩綠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雜以黃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樂之,新結庵廬其間。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淵二,蛟龍潛于其中,云英英騰上,頃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無津涯,大風東來輒飄去,君復為構“煙云萬頃亭”。庵之東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巒益峭刻,氣勢欲連霄漢,南望閩中數百里,嘉樹帖帖地上如薺,君復為構“唯天在上亭”。庵之東南又若干步,林樾蒼潤空翠,沉沉撲人,陰飔一動,雖當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挾纊意,君復為構“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潔,東西北諸峰,皆競秀獻狀,令人愛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飲,無不宜者,君復為構“環中亭”。
君詩書之暇,被鶴氅衣,支九節筇,歷游四亭中,退坐庵廬,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視之久,精神凝合,物我兩忘,恍若與古豪杰共語千載之上。君樂甚,起穿謝公屐,日歌吟萬松間,屐聲鏘然合節,與歌聲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簫音以相娛。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廬云。
龍泉之人士,聞而疑之曰:“章君負濟世長才,當閩寇壓境,嘗樹旗鼓,礪戈矛,帥眾而搗退之,蓋有意植勛業以自見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隱居者之為,將鄙世之膠擾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與而有取于松也?”金華宋濂竊不謂然。夫植物之中,稟貞剛之氣者,唯松為獨多。嘗昧昧思之:一氣方伸,根而蘊者, 荄而斂者,莫不振翹舒榮以逞妍于一時;及夫秋高氣清,霜露既降,則皆黃隕而無余矣。其能凌歲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厲,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君之處也,與松為伍,則嶷然有以自立;及其為時而出,剛貞自持,不為物議之所移奪,卒能立事功而澤生民,初亦未嘗與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強謂君忘世,而致疑于出處間,可不可乎?
濂家青蘿山之陽,山西老松如戟,度與君所居無大相遠。第兵燹之余,巒光水色,頗失故態,棲棲于道路中,未嘗不慨然興懷。君何時歸,濂當持石鼎相隨,采黃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間,亦一樂也。不知君能余從否乎?雖然,匡山之靈其亦遲君久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龍泉縣里有很多大山,它的西南一百多里處的各個山峰,尤其幽深。有四周奮然突起,而中間忽然下陷的,形狀很像撮箕竹筐,人們因此把它稱作匡山。匡山上髯松特別多,放眼望去髯松峻峭挺拔,高聳入云霄,顏色翠綠得光可照人,就好像剛被水洗過似的。松林里薛荔與女蘿枝葉交錯,長得很茂盛,旁枝斜出,橫起鋪開大約有幾十尺遠,嫩綠得像可以酌取一樣。松根上長著茯苓,有的大如斗,黃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雜生其間,把它們采摘起來,可以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歡這里,于是就在這兒建造新的草廬。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遠的地方,有兩個深水潭,蛟龍就藏身其間。有時水氣蒸發像云氣上騰一般,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詠物寄志散文。作者從山多髯松和結廬在此的原因,寫到煙云萬頃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環中亭的歷歷景物。文章篇幅不長,由于緊扣了髯松這一特點,所以能把看松庵雄偉壯麗、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讀了令人有飄然忘返之感。
第一段狀寫匡山的美景,第二段敘寫章三益在匡山建造庵廬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緣由,第四段以問答的方式為章三益明志。此文主要對龍泉人士對章三益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見,作者認為章三益無論隱居還是出來做官,都能像松樹一樣堅持操守。
第一段寫章三益在廬筐山結廬的原因,緊扣“樂松”兩字。筐山髯松彌望,新翠
展開閱讀全文 ∨,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詠物寄志散文。作者從山多髯松和結廬在此的原因,寫到煙云萬頃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環中亭的歷歷景物。文章篇幅不長,由于緊扣了髯松這一特點,所以能把看松庵雄偉壯麗、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讀了令人有飄然忘返之感。
第一段狀寫匡山的美景,第二段敘寫章三益在匡山建造庵廬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緣由,第四段以問答的方式為章三益明志。此文主要對龍泉人士對章三益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見,作者認為章三益無論隱居還是出來做官,都能像松樹一樣堅持操守。
第一段寫章三益在廬筐山結廬的原因,緊扣“樂松”兩字。筐山髯松彌望,新翠如濯,上有為隱者所尚服的薜荔、女蘿,下有能安神和氣的茯苓之屬,環境特宜養生養性,蓄志律身,因而結廬其間。
第二段寫“看松庵”命名原由,全段圍繞著“看松”兩個字,先寫庵的四周建有四亭,點明這個地方既有能生萬頃煙云的深潭,又有高入云霄、視野廣闊的峰巒,既有清寒空碧的林蔭,又有眾峰環翠、宛如仙人所居的靜謐之處,庵廬就是結在這高、遠、清、空的環境之中;繼寫“看松”的樂趣,從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間”的自樂,再到髯松解意“相娛”,層次分明。在章三益的眼里,松樹根深葉勁,寒暑不驚,是“元夫巨人”以及“古豪杰”品格的像征,因此敬慕不已,久視不舍,以致主觀精神與客體之形凝合為一,“物我兩忘”;而章君行歌松間,髯松奉笙簫之音以“相娛”,則是以擬人手法點出髯松對章君之知遇。
第三段是議論,就松樹的“正剛之氣”結合章三益生平實際行為進行闡發,筆端飽含抒情。由于議論是針對“龍泉之人士”以為章三益已經“忘世”而發,顯得順理成章。
第四段是寫作者邀請章三益一同游覽青蘿山,表示自己也有與章君相同志趣,也愿意以松為友以自律。文末以“雖然”一詞轉折,以“筐山之靈,其亦遲君久矣”一語呼應前文,戛然結束全篇。
松樹的“正剛之氣”,歷來是仁人志士自厲自立的榜樣。撰作文章時,作者已經四十多歲了,在這樣的年紀面對著不堪的世道,他不但不嗟老嘆悲,反而能以髯松的正剛氣質自厲自期,想要以此與章君共律共勉,積極的人生太對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章三益與宋濂、劉基、葉琛四人同應朱元璋之召,為明初政權效力。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三益與劉基同拜御史中丞之職,證實了宋濂認為三益結廬筐山并非“忘世”的正確判斷。
文中提到章君久視髯松,“精神凝合,物我兩忘”,是指主體對髯松正剛之氣的神會與融合,即客體特征向主體的入化。這也是儒家所一貫倡導的“養志待時”的涵養過程,在某種特定境況下,它確有助于主體精神的擴充與升華。莊子所主的“物我兩忘”是“無我”,是消極棄世;而這里所說是要將自己擴展成“大我”、“新我”,兩者是不同的,這一點要加以區別。▲,參考資料:完善
1、
陳葛滿.《宋濂詩文評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45-48
2、
李去非.《古文自學選注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49、451
創作背景
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詠物寄志散文。作者從山多髯松和結廬在此的原因,寫到煙云萬頃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環中亭的歷歷景物。文章篇幅不長,由于緊扣了髯松這一特點,所以能把看松庵雄偉壯麗、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讀了令人有飄然忘返之感。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虞集〔元代〕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
貫云石〔元代〕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湖漾,天邊......
周權〔元代〕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云......
薩都剌〔元代〕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