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風雨登虎丘

喬吉〔元代〕〔〕

半天風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樹鉤婁,苔繡禪階,塵黏詩壁,云濕經樓。琴調冷聲閑虎丘,劍光寒影動龍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鎖吳愁。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半空中風雨布生,給大地罩上了秋天般的氣氛。
怪石像猛虎或臥或蹲,古樹傴僂著屈曲的樹身。
寺院的臺階上蒙著綠苔,兩旁的詩壁上沾滿了灰塵,藏經樓偎伴著浮云,也顯得那樣的濕冷。
虎丘塔邊再聽不到古時的琴聲,龍潭水粼粼搖動,仿佛存留著寶劍的寒影。
我睜開悠悠的醉眼,回顧歷史上的虎斗龍爭。
如今只見浪濤卷動著伍子胥的英魂,青山無語地鎖留著吳國滅亡的怨恨。

注釋
虎丘:在江蘇蘇州市西北,相傳春秋時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
於菟(wū tú):虎的別稱。
鉤婁:枝干屈曲傴僂的樣子。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景物描繪傳達給讀者,是中國詩歌藝術表現的常法。該曲的特點,即是將虎丘的群景有意識地作為詩人懷古意緒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風雨”雖頗具典型性,卻并非作者著力表現的主體,僅作為一種冷色調氛圍的構成因素。這種嚴冷的色調,正是作者撫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內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寫怪石老樹,以及“苔繡”、“塵黏”、“云濕”,并不著重于風雨的介入,而更多地體現出歲月風霜的影響;“琴調冷”、“劍光寒”兩句,更是老練地將古跡的歷史與現狀溝通。這種取景傳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說的“思接千載”,以及對待景物的“取其勢而不取其質”。   當然,作者也并非將“風雨登虎丘 展開閱讀全文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景物描繪傳達給讀者,是中國詩歌藝術表現的常法。該曲的特點,即是將虎丘的群景有意識地作為詩人懷古意緒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風雨”雖頗具典型性,卻并非作者著力表現的主體,僅作為一種冷色調氛圍的構成因素。這種嚴冷的色調,正是作者撫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內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寫怪石老樹,以及“苔繡”、“塵黏”、“云濕”,并不著重于風雨的介入,而更多地體現出歲月風霜的影響;“琴調冷”、“劍光寒”兩句,更是老練地將古跡的歷史與現狀溝通。這種取景傳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說的“思接千載”,以及對待景物的“取其勢而不取其質”。   當然,作者也并非將“風雨登虎丘”的“風雨”完全置于一旁,結尾兩句“浪卷胥魂,山鎖吳愁”,便重又巧妙地轉回到了風雨的影響。須知虎丘旁只有一條叫山塘的小溪,無“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麗,也很難與“鎖愁”的形象聯系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風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風雨凄迷,天地山川足以為之改容。這兩句既是懷古意緒的延伸,又是對風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寫,可謂虛實相兼?!?參考資料:完善 1、 天下閱讀網.折桂令·風雨登虎丘
創作背景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景物描繪傳達給讀者,是中國詩歌藝術表現的常法。該曲的特點,即是將虎丘的群景有意識地作為詩人懷古意緒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風雨”雖頗具典型性,卻并非作者著力表現的主體,僅作為一種冷色調氛圍的構成因素。這種嚴冷的色調,正是作者撫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內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寫怪石老樹,以及“苔繡”、“塵黏”、“云濕”,并不著重于風雨的介入,而更多地體現出歲月風霜的影響;“琴調冷”、“劍光寒”兩句,更是老練地將古跡的歷史與現狀溝通。這種取景傳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說的“思接千載”,以及對待景物的“取其勢而不取其質”。
喬吉

喬吉(約1280~1345),字夢符,又名吉甫。號鶴笙翁、惺惺道人。太原(今屬山西)人。流寓杭州。一生窮困不得志,浪跡江湖,寄情詩酒。以《西湖梧葉兒》一百篇,蜚聲詞壇,所著雜劇十一種,今存《揚州夢》、......[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風入松·寄柯敬仲

虞集〔元代〕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

小梁州·秋

貫云石〔元代〕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莺扇~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茬邸忱追逅系歉咄?,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湖漾,天邊......

沁園春·再次韻

周權〔元代〕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云......

芙蓉曲

薩都剌〔元代〕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