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不斷·大魚
王和卿〔元代〕〔〕
勝神鰲,夯風濤,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萬里夕陽錦背高,翻身猶恨東洋小,太公怎釣?
譯文及注釋
譯文大魚力量勝過了那神鰲,力氣之大可以砸碎風浪,即使背負著蓬萊島也輕而易舉。萬里夕陽都無法照全它的身影,只能見到它高聳的華美脊背。就是翻個身還嫌東洋太小。這樣的大魚,姜太公要怎么釣呢?
注釋雙調:宮調名,十二宮調之一。撥不斷:曲牌名。又名“續斷弦”,屬雙調宮曲調。此調流行于南宋和元代。全曲六句,基本句式為三三七七七四,押三平韻三仄韻。神鰲:傳說中海里的大龜,事見《列子·湯問》。夯(hāng),此指扛、頂。蓬萊島:傳說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錦背:那大魚的脊背美似錦繡。太公怎釣:姜太公曾用無餌之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王和卿幽默詼諧,其散曲作品善用夸張手法狀物寫景。這首曲子即體現了這一特色。
全文深受《列子》影響,想象奇特,充滿了奇思壯采。“勝神鰲,夯風濤”寫出了大魚的磅礴氣勢。作者以巨鰲比,已見魚之巨大,而作者更云“勝神鰲,夯風濤”,以一“勝”字,夸耀魚的力量之神,還遠在神鰲之上。“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則說明這魚不僅身形龐大,還神猛無比。作者以大魚背負蓬萊之輕松,與神鰲“夯風濤”之沉重作比,形象地寫出了大魚無與倫比的神奇力量。開頭三句,作者空中落筆,極力夸耀大魚之神力而不描繪它的形體具體如何,以懸人心念。第四句方繪其形體:“萬里夕陽錦背高。”這魚是如此不同尋常,萬里夕陽都照不
展開閱讀全文 ∨,王和卿幽默詼諧,其散曲作品善用夸張手法狀物寫景。這首曲子即體現了這一特色。
全文深受《列子》影響,想象奇特,充滿了奇思壯采。“勝神鰲,夯風濤”寫出了大魚的磅礴氣勢。作者以巨鰲比,已見魚之巨大,而作者更云“勝神鰲,夯風濤”,以一“勝”字,夸耀魚的力量之神,還遠在神鰲之上。“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則說明這魚不僅身形龐大,還神猛無比。作者以大魚背負蓬萊之輕松,與神鰲“夯風濤”之沉重作比,形象地寫出了大魚無與倫比的神奇力量。開頭三句,作者空中落筆,極力夸耀大魚之神力而不描繪它的形體具體如何,以懸人心念。第四句方繪其形體:“萬里夕陽錦背高。”這魚是如此不同尋常,萬里夕陽都照不全它的脊背,更不見其首尾,則其全身之大,簡直令人不敢想象。作者筆墨紙夸張,實已登峰造極,無以復加。下句更異想天開,層樓再上:“翻身猶恨東洋小。”真是奇想妙語。東洋已大不可測,偌大的東洋都嫌小,魚身之大,幾欲支撐天地了。至此,大魚已神形具備,如何作結,頗難下筆,而作者卻出人意料,以“太公怎釣”作豹尾,頓使全曲神采倍增。據說姜太公能用直鉤便可把魚釣到,連姜太公都沒有能力將它釣走。在古代,神物神獸皆以神人為主,此大魚卻一反常態,其意味正在此魚是毫無拘束,一任自由的。這無疑是“神”“大”的最高境界。
這支小令以大魚比喻志向遠大、抱負超群的人。蓬萊島是神話中的仙境,風調雨順,豐衣足食,“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一句,既夸張地寫出了大魚之大,也表現出大魚胸有治國委邦的雄才大略,同時它還具有不為功名利祿所動的胸襟。作者塑造這樣一個力大無窮、形大無比和無拘無束的形象,很可能是有所寄托的。它不妨可看作元初一批文人放浪形骸、恣肆任誕和無拘無束的精神折光。
在藝術手法上,此曲想象新穎奇特、筆調幽默,造語詼諧,傳神之法尤為出色。即實處寫形,亦化實為虛,采用超限比喻手法,說魚勝于巨鰲,恨東洋為小,其大究竟如何,則有意模糊不述,魚之大便沒有界限。這樣,讀者的想象力可得到充分發揮,因而極大地提高了作品欣賞中的可塑性和再造力。這是古代詩歌狀情寫物中頗具特色的手法。這首小令堪稱優秀典范之一。▲,參考資料:完善
1、
蔣星煜 等.元曲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8-19
創作背景
王和卿幽默詼諧,其散曲作品善用夸張手法狀物寫景。這首曲子即體現了這一特色。
王和卿
王和卿, 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屬河北省)人,生卒年字號不詳。《錄鬼簿》列為"前輩名公",但各本稱呼不同,天一閣本稱為"王和卿學士",孟稱舜本卻稱他為"散人"。他與關漢卿是同時代人,而又比關漢卿早卒。陶......[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虞集〔元代〕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
貫云石〔元代〕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湖漾,天邊......
周權〔元代〕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云......
薩都剌〔元代〕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