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佛寺隨想:在佛眼里諸法皆空,一切皆由緣起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992
鐵佛寺有佛無寺。
??? 早先自然有寺的。后來,不知是由于戰火天火,抑或風搖雨摧,要不那時也有豆腐渣工程……總之建了毀,毀了建,幾經毀建,便只剩下佛了。
??? 這樣倒也干凈。
??? 因為在佛眼里,原本就是諸法皆空,甚至連佛自身也是“空”的。如是,有寺無寺,又有什么關系呢?
??? 寺沒了,旁邊一座村莊卻悄悄長大。
??? 起初一家兩家,三家五家,漸漸地,便枝枝蔓蔓成一個村落。原本清凈的佛地,也就被俗世的熱鬧取代:雞叫喚起了縷縷晨炊,狗吠打開了家家門戶。太陽剛剛冒紅,村街或巷道里,便陸續出現了一些扛犁的、肩鋤的、牽牛的、吆驢的漢子,以及拉羊的農婦。一時間,牛的哞哞聲,羊的咩咩聲,夾雜著婦女的笑聲或孩子的嬉鬧聲,匯成一片歡快的潮水,漫向露珠晶瑩的綠色田野……
??? 佛微笑地注視著這一切。
??? 其實,佛不是神,早先也是一個凡人。公元前六世紀,與我國當時的春秋戰國相仿,彼時的印度也是小國林立,相互攻伐。當時有個凈飯王(其王國在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特附近),與妻子摩耶夫人育下一子,取名悉達多。由于凈飯王所屬的釋迦族姓喬達摩,這位新生的太子遂被稱為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在錦衣玉食生活優裕的王宮里漸漸長大,且天資聰穎,在王宮老師悉心教誨下,天文地理,哲學算學乃至兵法武藝無不精通。16歲時,他奉父命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妻,一年后兩人收獲了愛情果實:兒子羅喉羅。凈飯王希望悉達多將來能接他的班,并成為能夠一統天下的一代君主“轉輪王”。生性敏感的悉達多卻從當時大國兼并小國,弱國依附強國,根深蒂固的種姓之間的矛盾,亦常演變為激烈的社會沖突,致使人間充滿變數,苦難重重,而且人們還要面對生老病死的無情鐵律中,深深感到人生無常,活得太苦,遂想尋找一個解脫憂煩苦難的精神世界。29歲時,悉達多毅然放棄了王位繼承人身份,別妻離子,割舍紅塵,出家修行。他先在苦寒雪山上苦修了六年,后又下山來到恒河邊一棵菩提樹下,打坐七天七夜。在抬頭仰望星空的那一瞬間,豁然悟道,糾葛他多年的一切煩惱困惑消失了,心中變得一片開朗空明。得道后的悉達多,遂被人們尊為釋迦牟尼(意謂釋迦族的圣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佛祖。此后,佛祖開始了他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他的姨母(佛祖自幼喪母,是由姨母撫養大的)和兒子羅喉羅也都成了佛教徒。后來,據說由于食物中毒,佛祖離開人世,時年80歲。按照佛教的說法,圓寂的只是佛的生身或“應身”,即佛為了度脫世間眾生,方便教化工作,而出生示現的那個肉身。至于作為精神本體的佛,則是不會死去的,并擁有“三十二相”等廣大神通。
??? 梵語中佛的含義,除了特指佛祖釋迦牟尼,亦指一切“覺者”(真理覺悟者)或“智者”。并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這樣,也就涉及到佛教的另一個重要觀點,即佛教雖認為“諸法皆空”,但卻相信“業果不空”。按照已故趙樸初先生的解釋,“業”即人的有意識的行為活動,這種活動必然要產生一定的結果,這二者都是實際存在的,不能說是空無所有(見《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這種“業果”,其實也是一種緣或曰因果鏈。說A了,大約就是人們常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吧。
??? 如是,佛是否在農人辛勤勞作中,看到他或她亦在種下自己善良的“業田”,為其未來能夠收獲“善果”而感到欣慰不已,才面露慈悲微笑呢?
??? 不過,面對人世的苦厄、災難、不幸乃至兵連禍結,佛也不改其那副永遠的笑容。因為佛深知低頭做人的道理。
??? 豈止是人,佛何嘗不是如此呢!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人中土后,也經歷了一個由于“水土不服”而“低頭”適應、發展的過程。如中國自古重視孝道,認為孝是“至德要道,百行之首”,“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見《孝經》)。佛教卻依據輪回理論,在佛經里說甚“無明覆慧眼,來往生死中。往來多所作,更互為父子”云云。這種“無父”思想,不啻也是對“君權”的否定,難免遭到儒家和社會的攻擊、排斥了。當時的佛教徒為了能夠弘揚佛法,于是作出讓步,對中國的孝道表示承認和尊重,并從《智度論》中找出凈飯王死后,佛曾親自執繩床一腳,送其生父到火葬場的故事,作為一切眾生應該報生養之恩的典范。后來,在與中國文化長期的相互滲透和磨合中,最終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后退一步天地寬”,傳教或做人,亦須該低頭時就低頭。
??? 其實,當時中原正“低頭”在女真人統治之下。根據鐵佛造像底座留下的鑄造日期,其時正是金世宗完顏雍執政的大定年間。(順便說一句,金朝禁止民間鑄造銅器,或許,這正是何以當時人們用鐵鑄造佛像的原因所在吧)不過,金世宗在其統治的近三十年間,為了緩解民族間的矛盾,亦不斷向漢文化“低頭”,以至于最后漢語竟取代了女真語,成為官方用語。正是在這種相互“低頭”中,當時的金朝才有了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及其商業興盛的大好局面。但在漢化過程中,女真人也漸漸喪失了長于騎射尚武剽悍的本民族傳統,而日益沉溺于追求安逸和腐敗生活中,由此導致國運漸衰,被后來崛起的蒙古人滅掉。
??? 佛依然微笑著注視著這一切。
??? 也是,一切皆由緣起,一切皆由緣滅(即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或寂滅,都是由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決定的)。塵世萬物乃至大干世界,誰又逃得出這一無常法則呢?近千年之后,在富平縣覓子鄉那個叫鐵佛寺村的一座空院里,我和鐵佛相互對視著,微笑著,然后揮一揮手,相互告別,佛的那道安詳微笑的目光,卻種子樣植入我的心田,但愿以后能結出使我稍能覺悟一點的智果吧。
??? 鐵佛寺(陜西富平寺廟)介紹:
??? 鐵佛寺位于覓子鄉南張堡東南角。于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始建。清同治年間毀于大火,抗日戰爭前夕,對鐵佛寺又進行了修繕。1990年國家投資20萬元對鐵佛寺大殿進行了重修,部分地方對原設計進行了修改。
??? 現在大殿高二層,灰瓦房頂,前邊為紅漆大門,殿中為四根大紅水泥柱子,里邊正中為保存完好的陜西省最大的鐵佛。這尊佛像和站臺連鑄在一起。站臺分上下部,上部厚37厘米,周邊鑄成蓮瓣320枚,分內外兩層轉成園形,托于八角形底臺上;下部厚8厘米,為八角形。像高5.23米。該造像兩耳垂肩,頤臏豐滿,啟唇明齒,隆嘴寬頷,銳目微府,悅色和顏,聰耳肅聽,神姿泰然。右手上舉,略低于肩,無名指內曲,掌心向外。左手舉至胸側,拇指與小指自然外蹺。衣擺寬敞拂地,袈裟大方飄灑。袒胸跣足,穩健持重。當年能工巧師,以精湛的藝術手法,既把西域佛教信仰者的智慧,敦厚,純樸的風貌,塑造得活靈活現,維妙維肖,而且對具有悠久歷史,高度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挺拔風度和偉大氣派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蓮臺的平面,袈裟前左皺折和石臺背面三處冶鑄陽文和鐫刻陽文說明造于金朝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二月二十日,同年五月樹象竣工。過去是像征神權的鐵佛,今天已成為廣大勞動人民的藝術欣賞品,它對研究冶鑄技巧,雕塑藝術及社會風俗習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