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丕陽的風骨:晚明一代名臣孫丕陽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996
陜西富平前賢名流中,以功業響徹古今者,當推王翦父子。不過,誠如司馬遷《史記》中批評的,王翦身為秦國老將,始皇嬴政對他以師相待,“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只知“偷合取容,”保全自身,實為此公人生一大敗筆。這個不說也罷。若以輔助朝廷建德固本而論,晚明一代名臣孫丕陽是不可忽視的人物。
??? 深秋季節,筆者來到富平流曲鎮,意欲拜謁這位明萬歷年間曾兩度出任六部之首吏部尚書的閣老墓地,卻惟見沃野百里,一川蕭瑟,老先生巍然高臥三百余年的墓冢,早已毀于文革浩劫,蕩然無存了。據當地人講,當年造反派曾掘開孫墓,墓內沒啥金銀珠寶,值錢器物,連尸骨亦無存,想是已化人土里了。不過,正像他的尸骨早與家鄉土地融為一體,有關這位歷史名臣的種種傳說及其凜然風骨,也早融人民間,流傳甚廣了,其中最為富平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孫丕陽不轉堂。”故事大意是,萬歷年間,孫丕陽以大理寺右丞身份出巡湖北,發現當朝首輔(相當于宰相)張居正的兒子張炳仁依仗父勢,橫行鄉里,且暗造地宮,圖謀不軌,遂明察暗訪,并設計從炳仁嘴里套出供詞,將其拿下。張居正在京聞得消息,忙假傳圣旨,連下十二道金牌宣調丕陽即刻回京,企圖釜底抽薪,中止對此案的查處。冒著違旨抗君的殺頭危險,丕陽在妻子幫助下,識破假金牌毒計,乃毅然決然斬了張炳仁,這才回京復命云云。傳統戲《假金牌》,便是據此故事編的。
??? 其實,這個故事并不符合歷史事實。據《明史》載,孫丕陽是隆慶中(1570年左右)擢升為大理寺右丞(此前擔任浙江道監察御史,為正七品;大理寺右丞為正四品)。隆慶是明穆宗朱載重的年號,故事中所說的“萬歷”則是穆宗兒子朱翊鈞(明神宗)的年號。隆慶年間擔任首輔的是高拱(張居正為次輔,是高的助手)。孫丕陽任大理寺右丞期間,曾受“落職候勘”(停職審查)處分,不過起因卻是他曾上書皇帝彈劾高拱,復被高的門生反咬一口遭彈劾丟了烏紗帽。后來使丕陽官復原職的不是別人,正是取代高拱為首輔的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張居正。
??? 從丕陽萬歷元年(1573年)擢升為右僉都御使(正四品),旋因邊功又升為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來看,張居正還是很賞識和重用丕陽的。須知,右副都御史是明朝紀律監察機構都察院的二把手,而作為“天子耳目所寄”的都察院,與其他五部(吏部、兵部等)合稱“六部”,并與刑部、大理寺(相當于最高法院)構成明朝的司法監察系統。不過,丕陽雖位高權重,獲得當朝首輔信任,仕途看好,卻并不盲目跟從領導意圖,而放棄為官做人原則。我們知道中晚期明王朝政治的一大特點,是宦官專權。當初,張居正能夠取代高拱,便是與大太監馮保內外聯手的結果,并依靠這種“利益共同體”和李太后的支持(其時,萬歷皇帝年幼,尚未親政),張居正理政十年,完成了他的改革大業,使將傾的朱明王朝大廈得以鞏固。
??? 出于政治家的現實考慮吧,有次,孫丕陽出巡馮保家鄉保定府等地,行前,張居正示意他在馮的家鄉為其建立功德牌坊,殊不知丕陽的為官原則是三個字:“莫作怪。”這種為權勢太監立甚牌坊的事,自屬“作怪“之列了,故《明史》記載丕陽對此事的態度是“拒不應。”一下子得罪朝內宮內兩大權勢人物,深知此后宦途不妙的孫丕陽,遂于萬歷五年以病引退回到富平老家。從上述史實中不難看出,所謂丕陽斬居正之子的事純屬子虛烏有;當然,民間傳說也并非完全空穴來風,記得有份資料講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丕陽升任監察御史后,曾上書嘉靖皇帝(明世宗)彈劾當時奸相嚴嵩之子嚴世藩不法行為,“朝野大快。”《明史》亦記載說丕陽在御史任內,巡察畿輔(順天府)、淮、揚等地,不避權貴,風裁矯然,其雷厲風行絕不手軟的工作作風,是他贏得“發奸如神”的美譽。
??? 張居正死后,丕陽復出,先后擔任過南京應天府尹、大理寺卿(高院院長)、戶部右侍郎等職。這期間丕陽風骨依舊不說,還做了兩件大好事:一是萬歷十五年(1587年),黃河以北地區鬧饑荒,丕陽曾把家鄉富平和蒲城一帶災民充饑的石粉(俗稱觀音土),給萬歷皇帝進了幾升,諫言“宜寬賦節用,罷(免)額外征派及不急務,損上益下,”以救民命,鞏固國家根本。萬歷皇帝感納其言,頗有減免。二是孫丕陽擔任刑部尚書期間,革除積弊,簡化司法程序,加快清理冤家錯案,并酌情放寬刑罰,一時“刑律大減”。記得蘇軾說過不是人磨墨,而是墨磨人意思的話。個中慨嘆的,除了歲月易逝,人生短促,恐怕亦不無這位大詩人對古來官場“磨”人傲骨熱血易冷的隱痛。孫丕陽自26歲中進士步入仕途,至81歲掛冠回家養老,其間起起落落,數上數下,可謂飽嘗宦海風波;但此老愈“磨”風骨愈硬,不墜青云之志。《明史》稱他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出任吏部尚書后,“挺勁不撓,百僚不敢以私干者”。即不敢仗著私誼找他通融關系或跑官要官。不過,在當時皇帝昏庸,內有宦官專權,外有朋黨糾結的封建官僚體制中,丕陽雖說素負聲望,但也很難有大作為的。
??? 萬歷三十六年(1609),已告老在家,年已78歲的丕陽再次被任命為吏部尚書,白首入朝,此老自念“非薦賢無以報國”,然先后推薦的幾批干部人選,均無下文。加上他主持處理的幾起違紀案件,遭到利益受損一方的連連攻擊,丕陽屢屢辭職不得,只好掛冠而去了。轉眼近四百年過矣。此老風骨,將永垂青史,激勵后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