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怎樣當代化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500
周絢隆先生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多年來從事古典文學領域的出版工作,自己也做研究,有《陳維崧年譜》等著作。他在接受青閱讀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古典文學的當代性,古典文學和當代生活的關系,十幾年來他一直比較關注。
周絢隆先生說,多年前他做過兩套書,試圖在古典文學和當代生活之間建立更密切的關聯。
一套書是請王蒙、李國文、劉心武等作家來寫古代題材,“結果失敗了,只有李國文的《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賣得不錯。”然后他又想試試做得更“專業”些,請大學教授寫通俗作品,做了一套《漫說叢書》,包括《漫說紅樓》、《漫說三國》、《漫說水滸》等八冊,“除了個別書,多數作品都寫得比較板。”
普及古典文學一直是人文社的傳統,四大名著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影響深遠。而這些年來周絢隆先生對于普及層面的書該怎么做,感到有些困惑。“《百家講壇》紅了以后,有好多媒體來采訪讓我們談觀感。我是五味雜陳,現在這個時代,可愛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愛。《百家講壇》走紅的人,講的都不是自己的專業,可能正是因為不專業,就可以放開了講。我們做出版,努力過多次都不成功,后來就想,可能我們做得還是太文學了。”
在他看來,走紅的安意如作品,也不過是借古典的外殼抒自己的感想。那么,如何找到一種可以引導讀者真正進入古典文學的新型寫作呢?“詩詞鑒賞已經濫了,沒有新的方式來寫。現在的學術環境也不鼓勵創造,教授們的學術文章越寫越八股,
讓他們放松可難受了。另一方面,社會上放得松的人,又什么都敢說。”
對于古典文學研究,周絢隆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80年代,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兩張皮,現實主義、浪漫主義顛來倒去,最后弄得千人一面。到90年代,西方理論進來,這種路子就被拋棄了。“90年代以來,我覺得古典文學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在文獻上,文獻是一切研究的基礎。文獻之外也有好的研究,但多數非常專,比如文學史上一些環節,某個詩社的構成之類的。而對于文學的精神層面,包括普及層面、古典文學的當代性方面都做得不夠,因為這些東西很難做成專業論文發表。高校的評判機制,讓大家都往專業里做,越做越小眾。”他覺得,還是要把古典文學“放到歷史里,放到生活里去看”。
“如今國家重視傳統文化,在古籍整理等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但是在大眾文化普及層面則投入得不夠。我們做古典文學,也很想在學術之外做點什么,看看究竟能不能對大家的精神世界有點實際的幫助。”周絢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