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們詩詞中的經(jīng)典意象。李白《靜夜思》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明月總能勾起游子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緒;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里,“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明月照徹了思婦的寂寞;謝靈運(yùn)《歲暮》里,“明月照積雪,朔風(fēng)勁且哀”,月夜的無垠更照出人事的渺小。而在那眾多首寫明月的詩詞里,你認(rèn)為哪一首寫得最好呢?

唐人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向來被視為“孤篇壓全唐”。詩人從“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著筆,描繪了一幅清明澄澈的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便在這天地宇宙間,詩人體味著人生變與不變的哲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末幾句又轉(zhuǎn)為寫游子思婦的兩地思念,皎皎明月下,一種相思,兩地離愁,詩情蕩漾。
月夜里,詩人與自己的影子同明月一起飲酒,詩人起舞狂歌,影兒腳步凌亂,月兒也身影徘徊。
然而醒著的時候大家還能一起交歡,喝醉后卻又各自分散。月不解飲,影徒隨身,詩人仍然是孤獨的。便是在這種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里,詩人因政治失意而生發(fā)的孤寂憂愁,以及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dá)灑脫,便淋漓而出。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身處密州,望著一輪皓月,他突然思念起已有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于是寫下了這首詞。詩人端起酒杯遙問蒼天,明月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不知道天上的宮闕如今又是何年何月了?詩人想要乘著清風(fēng)回到天上,又擔(dān)心在玉砌成的樓宇間,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下闋,詩人自我寬慰,人間有悲歡離合的種種變遷,明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歷來都難以周全。我只希望啊,人世間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哪怕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張九齡是唐時名相,他擔(dān)任宰相之時,正是開元盛世的頂峰時期。晚年的唐玄宗耽于享樂,任用李林甫為相,對張九齡卻日漸疏遠(yuǎn)。在李林甫的屢次讒言下,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被罷相,貶荊州(唐代相權(quán)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宰相是一個群體,而不單單是一個人)。便是在這里,張九齡寫下了這首望月懷遠(yuǎn)詩。詩人被貶,不得已與家人、友人、愛人分別。長夜漫漫,詩人望著茫茫海上升起的一輪明月,再難入眠。詩人熄滅了蠟燭,好讓這滿屋月華能更溫柔地傾灑。走出屋外,夜露寒涼。詩人想手捧滿滿的月華贈予遠(yuǎn)人,可是迢迢千里,如何贈得,最終也只是輕輕地嘆息一聲,唉,罷了,還是睡吧!也許在夢里,我能與你相會。
距安史之亂爆發(fā)已有四載,山東、河南等地都處于一片硝煙戰(zhàn)亂中。杜甫憶及自己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各處,彼此音信阻隔,不由引起強(qiáng)烈的憂慮與思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晚上,清露盈盈。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輪明月,詩人卻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明月更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