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寫明月最好的詩,你認(rèn)為哪一首該排第一?

作者:來源:網(wǎng)址:發(fā)布時間:1644244249
明月,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們詩詞中的經(jīng)典意象。


李白《靜夜思》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明月總能勾起游子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緒;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里,“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明月照徹了思婦的寂寞;

謝靈運(yùn)《歲暮》里,“明月照積雪,朔風(fēng)勁且哀”,月夜的無垠更照出人事的渺小。

而在那眾多首寫明月的詩詞里,你認(rèn)為哪一首寫得最好呢?

微信圖片_20220207223136.jpg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唐人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向來被視為“孤篇壓全唐”。

詩人從“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著筆,描繪了一幅清明澄澈的畫面。

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便在這天地宇宙間,詩人體味著人生變與不變的哲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末幾句又轉(zhuǎn)為寫游子思婦的兩地思念,皎皎明月下,一種相思,兩地離愁,詩情蕩漾。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在這首詩里,詩人發(fā)揮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

月夜里,詩人與自己的影子同明月一起飲酒,詩人起舞狂歌,影兒腳步凌亂,月兒也身影徘徊。

原本冷冷清清的場面,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然而醒著的時候大家還能一起交歡,喝醉后卻又各自分散。月不解飲,影徒隨身,詩人仍然是孤獨的。

便是在這種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里,詩人因政治失意而生發(fā)的孤寂憂愁,以及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dá)灑脫,便淋漓而出。


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身處密州,望著一輪皓月,他突然思念起已有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詩人端起酒杯遙問蒼天,明月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

不知道天上的宮闕如今又是何年何月了?詩人想要乘著清風(fēng)回到天上,又擔(dān)心在玉砌成的樓宇間,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下闋,詩人自我寬慰,人間有悲歡離合的種種變遷,明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歷來都難以周全。

我只希望啊,人世間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哪怕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唐時名相,他擔(dān)任宰相之時,正是開元盛世的頂峰時期。

明君賢臣,相得益彰。

但頂峰之后,便是不可避免的低谷。

晚年的唐玄宗耽于享樂,任用李林甫為相,對張九齡卻日漸疏遠(yuǎn)。

在李林甫的屢次讒言下,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被罷相,貶荊州(唐代相權(quán)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宰相是一個群體,而不單單是一個人)。

便是在這里,張九齡寫下了這首望月懷遠(yuǎn)詩。

詩人被貶,不得已與家人、友人、愛人分別。長夜漫漫,詩人望著茫茫海上升起的一輪明月,再難入眠。

詩人熄滅了蠟燭,好讓這滿屋月華能更溫柔地傾灑。走出屋外,夜露寒涼。

詩人想手捧滿滿的月華贈予遠(yuǎn)人,可是迢迢千里,如何贈得,最終也只是輕輕地嘆息一聲,唉,罷了,還是睡吧!也許在夢里,我能與你相會。



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大概是公元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距安史之亂爆發(fā)已有四載,山東、河南等地都處于一片硝煙戰(zhàn)亂中。

杜甫憶及自己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各處,彼此音信阻隔,不由引起強(qiáng)烈的憂慮與思念。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晚上,清露盈盈。

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輪明月,詩人卻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明月更亮一些。

其實,哪里是真的明亮些呢?只是因為濃重的思念啊!


標(biāo)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