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辛棄疾故居 尋常巷陌風流在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3972
山東歷城區遙墻鎮東南方不遠的四風閘是一個只有百十戶人家的普通村落。在這個村子的西南角,有一塊三畝見方的風水寶地卻八百年來無人耕種,由村里代納錢糧,村民俗稱"舍地".盡管村民現在只剩下任、韓、孟、王、呂等姓氏,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卻稱這里為"辛家墳".再往下打聽,連未上學的孩子都能告訴你,"辛棄疾是俺村的,這是他家的祖墳!"   公元1207年,辛棄疾于南宋江西鉛山去世時,其家鄉尚處在金王朝的統治下。在沒有子嗣守候的八百年間,辛家墳依然被家鄉父老存留著。這是對民族英雄和曠世文豪的敬仰,還是對忠義精神的一種傳承?   尋根—? 昨日重現的稼軒故里   1140年,是宋金交戰史上悲劇氛圍頗濃的一年。這一年,岳飛所率的岳家軍在抗金節節勝利的情況下被南宋朝廷嚴令調回,淮河以北大片領土得而復失。正是在這一年,在金人占領下的歷城四風閘村,又一個抗金英雄誕生了,他就是辛棄疾。   1161年,乘金主完顏亮興兵南犯 之機,21歲的辛棄疾聚集鄉眾20 00余人,舉起抗金的義旗,后率眾投奔濟南起義軍領袖耿京。次年,耿京采納辛棄疾建議,派辛棄疾等人奉表歸宋,宋高宗欣然接受了這支義軍。而辛棄疾北歸途中卻獲悉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謀殺,于是,他邀集50名義士闖入5萬眾的金營,生擒張安國,并策動上萬士兵反正,押解張安國回到建康斬首示眾,此舉轟動南宋朝野,連宋高宗也為之三嘆惜。從這一年起,在后半生40多年的宦海浮沉中,辛棄疾再沒有回到故鄉。今天,人們只能在名句"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的名句中,細細品味他心中的"國恨"和"鄉愁".   據四風閘村的老支書任志漢介紹,每年到此來憑吊辛棄疾的陌生人都有很多,建國前,村口曾有"稼軒故里"古石坊。1962年,時任副省長的余修來四風閘考察時也曾提出修繕辛棄疾故里的設想。歷經幾代人的努力,辛棄疾故居終于在1996年5月破土動工,位置便定在辛家墳以東約200米處,占地28畝。   如今,展現在面前的辛棄疾故居是一組頗為壯觀的三進院仿宋建筑,門前的四柱三門石坊坊額"辛棄疾故居"五字為書法家武中奇所書。繞過石坊,前院中軸線上前后為仿宋六角碑亭和辛棄疾石雕像,兩側為東西碑廊;穿過堂屋,是更為富麗堂皇的中院,正屋由并排的三座大殿組成,構成故居主展室,內以繪畫和塑像的形式展示辛棄疾生平事跡,東西廂房則以民俗器物和書畫展示;由大殿旁邊的側門進入后院,這里更是別有天地,園內建筑除仿宋民居、議事廳外,還仿建了辛棄疾客居江西鉛山時所鐘愛的瓢泉景觀,蔚為雅致。   索跡—? 殺氣未消的槍桿古泉   辛棄疾一生67歲,在北方生活的時間只有22年,其間還長期隨祖父在亳州讀書。他在故鄉歷城一帶生活的時間大約只有十來年,由" 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學童成長為"壯歲旌旗擁萬夫"的抗金英雄,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   八百年后,當人們再度尋找辛棄疾遺跡時,歷史所遺留世人的景觀只剩下歷城柳埠鎮桃科水庫壩頭不遠處的槍桿泉了。這是一眼從巖壁石洞中涌出的泉,石洞直徑約0.4米,水自洞中流出后,經長條形泉池注入桃科水庫。相傳,青年辛棄疾率眾起義并和僧友義端一起投奔耿京后,義端突然叛逃投敵,并偷走了耿京大印。耿京遷怒于辛棄疾,辛棄疾發誓三日內提義端人頭來見。當時,起義軍駐扎在章丘長城嶺一帶,往西不到百里便是金軍大營。辛棄疾斷定義端是奔金營投降去了,連夜拍馬便追,一氣追出80里遠,終于在柳埠桃科附近的山邊,將攜印投敵的義端攔住并一槍挑于馬下。此時,又困又渴的辛棄疾四處尋水不見,性急之下舉槍向巖壁上的一叢綠草猛戳,等他拔出槍來時,槍眼中竟汩汩地流出了清泉。辛棄疾與戰馬一番痛飲,返回起義軍大營。   星夜殺義端的壯舉令辛棄疾在家鄉一帶聲名遠揚,為了紀念他,人們遂將他一槍戳出的泉眼命名為槍桿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郝植恭作《濟南七十二泉記》,把槍桿泉列為濟南七十二名泉的第47 泉。可見其名氣在家鄉越來越大。有意思的是,辛棄疾晚年在江西鉛山游歷時,曾發現一眼泉,后買下附近土地修建屋舍,并將泉因形取名為瓢泉,舉家在此居住達十余年。至今,瓢泉遺跡尚存。辛棄疾對泉水景色的鐘情,是否緣自對故鄉山水的懷念?   探訪—? 借"室"還魂的稼軒祠堂   由大明湖南岸遐園西行不遠,可見一座頗為講究的舊式官署型建筑,該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三進院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展開,前院東西廂房均為前出廈結構,廈下為紅柱走廊;穿過過廳后進入中院,兩側為抄手半壁游廊,均與前卷棚后硬山式正廳相通。后院更為講究,正房為二層臨湖樓,兩側為逐漸升高的半壁游廊。整個建筑給人的感覺是古樸典雅,豪華秀麗。這里便是著名的辛稼軒紀念祠,大門正中的金字匾額"辛稼軒紀念祠"為陳毅元帥題寫,中院正廳抱柱上著名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兩側抄手游廊內鑲嵌著歷代名家題寫的辛棄疾代表作品。   粗走下來,一般游客很難發現這并不是為辛棄疾量身定做的祠堂。細心的游客會注意到,祠堂門前右側橫陳著的石碑上竟刻著紀念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的文章。這是怎么回事,原來,這里原來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所建的李公(李鴻章)祠,直到1961年才被修葺并改稱辛稼軒紀念祠。   身后事? 文豪武將南北共敬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今天,能讓人們想起辛棄疾的只剩下了他那一首首或豪放或婉約的經典詞作。而當年,辛棄疾讓朝野為之震動的卻是他一次次英勇無比的殺敵戰績。像這樣集文豪武將于一身的偉人中國歷史上能有幾個?   當濟南的辛稼軒紀念祠、辛棄疾故居隆重對外開放的時候,在江西鉛山,辛稼軒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辛棄疾瓢泉故居所在八都鄉命名為稼軒鄉;在湖南長沙,他當年在此創建飛虎軍的飛虎寨遺址業已恢復,辛棄疾廣場、辛棄疾塑像相繼建成。人分南北,道不分南北。正是為他矢志不渝的愛國氣節和沉渾雄壯的不朽詞作所折服,辛棄疾無論是在故鄉還是在異鄉,都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崇。   作為詩人的辛棄疾,想像力再豐富,恐怕也難預見到八百年后他所受到的如此禮遇!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