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被孔子譽為四德之人 儒學傳承中承上啟下的人物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3975
孔子說:"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也中夫四德者矣哉!"
被孔子譽為"四德"之人的曾參,如今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心中的圣人。
被后世尊稱為中國歷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都誕生在齊魯大地上,他們共同開創了影響中國和人類文化歷史進程的儒家思想。在嘉祥縣曾子廟前門坊上,至今保留著兩塊匾額——"一貫心傳"、"三省自治",記載著曾子這位孔子學說的主要傳播者的貢獻。唐韓愈在《送王塤序》中說:"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皆得其性所近。其后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遠而末益分。惟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學蓋出曾子。"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這個儒學傳承脈絡中,曾子是承上啟下的人物。
少年勤學師從孔子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死于公元前435年。他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少年就參加農業勞動。曾子的父親曾皙,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曾子十七歲那年,曾皙認為曾子需要進一步深造,便決定帶兒子求師孔子。于是,曾子從魯國南武城出發,經陳國到楚國追上孔子,成為孔子的學生。孔子對曾子的第一印象是"參也魯",也就是說曾子比較質樸、憨厚。
曾子學習的最大特點是勤學好問。他說:"君子要珍惜時間用于學習,有適宜的時間就要學習,對疑難問題不回避,容易的問題也不放過。"每次在孔子身旁,曾子必然提出問題,凡是吉、兇、軍、國的禮儀,常規和權變的方法,沒有不問個究竟的。《禮記》中有篇《曾子問》,記述曾子一次向孔子請教就達四十多問。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質的修養,他把學業與自身修養緊密結合起來。他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孔子認為曾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所以特別注重傳授學業于他。有一天,孔子說:"有一種最高的關鍵的道德,用來治理天下,你知道嗎?"接著把孝道系統地講授給他,傳授的內容記錄在《孝經》上。又有一天,孔子閑坐著,曾子陪著他,孔子又把治國的方略傳授給他,傳授的內容記錄在《大戴禮記·主言》里。禮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孔子也對他進行了耐心的傳授,傳授的內容記錄在《禮記·曾子問》里。這種多次的單獨傳授,不能不說是孔子對曾子的特別關照和信任。
設教講學堪為師表曾子一生從事的主要事業是講學,他最遲在二十三四歲就開始設教講學,幾位主要弟子公明儀、陽膚、樂正子春、沈猶行都是南武城人,可見,曾子首先設教的地點就是其家鄉南武城。起初曾子設教于自己家中,后來學生增多,就搬入大戶人家。曾子三十八歲時,受武城大夫所聘,設教于武城。曾子三十九歲時,離開武城進入越國講學。現郯城縣西北六十里有磨山,相傳曾子曾在那里授徒。曾子40歲時來到衛國,一待就是十多年。曾子在衛國不僅教學,還發表了一系列言論,并且繼續加強修養,堅守道義。他曾說:"晉國和楚國的財富我趕不上。但是,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德;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道義,我有什么感到不足的呢?"
曾子在他61歲時,從衛國回到家鄉南武城,繼續設教講學。曾子教授學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原原本本地傳授孔子的教導。例如,一次曾子對他的學生子襄講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話,他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聽孔子說過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義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對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嚇他們;自我反省,正義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
曾子教授學生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注意教學相長。《說苑·反質》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公明宣跟著曾子上學,3年不曾讀書。曾子說:"你當我的學生,三年不學習,為什么呢?"公明宣說:"哪里敢不學習呢?我見先生在房內,父母在,呼喊的聲音不曾讓狗、馬聽到,我喜歡這一點,學習了但還沒做到。我見先生接待賓客,恭敬節儉卻不松懈怠慢,我喜歡這一點,學習了但還沒有做到。我見先生在庭院,嚴格對待下人卻不詆毀傷害他們,我喜歡這一點,學習了但還沒做到。我喜歡這三點,向您學習了但還沒做到,我怎敢做您的學生而不學習呢?"曾子離開坐席道歉說:"我不如你,你是在學習啊!"
曾子教授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教育。曾子的學生有人將要到晉國去,對曾子說:"晉國沒有我熟悉的人。"曾子說:"為什么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有熟悉的人稱他為朋友,沒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堅持仁愛,成就德行,先做后說,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知道加強學習修養,那么就是你的親人,有誰愿意親近你呢!"
由于曾子教育得法,教育成果顯著,在他三十多歲時就有學生七十多人,最終有多少學生已無從統計。他的學生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最著名的有子思、樂正子春、公明儀、吳起等人。
著書立說得正以終《顏氏家訓·勉學篇》說:"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這里的"學",應該是研究學問、著書立說的意思。曾子晚年考慮靠什么傳播孔子思想的問題,于是他組織學生在他的指導下編寫書籍。他們首先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輯錄起來,最后以子思為主編輯成《論語》。同時曾子認為自己也應有書,于是在樂正子春等學生協助下開始編寫《曾子》一書,最后由樂正子春等定稿。他們還一起編寫了《孝經》、《大學》、《主言》等書和篇章。
曾子在重病中,仍念念不忘教育學生,教育兒子。《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記載,曾子的病情越來越重了,他對學生、兒子說:"君子尊重知識,就能夠使德行高超明達;把知識運用于實踐就能夠使事業寬廣宏偉。德行的高超明達,事業的寬廣宏偉,不取決于別的,取決于意志的加強罷了。與君子交往,芳香就好象進了存放蘭芷的房間,時間長了就聞不到它的香味了,這是與它同化了啊;與沒有德行的人交往,腥臭就像走進存放魚蝦的地方,時間長了就聞不到它的臭味了,這同樣是與它同化了啊。因此,君子要慎重地選擇他去成就事業的地方。"
曾子有兒子曾元、曾申、曾華,孫子曾西,都以賢達聞名。《說苑·雜言》中說:"孔子家的孩子不懂得罵人,曾子家的孩子不懂得追求權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父母善于教養。"曾子十五世孫曾據,有功于西漢王朝,封關內侯,因恥事王莽,率族人南遷江西,曾氏族人在南方得到發展,后又遍布全國,部分移居海外,成為名門望族,代代有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