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曹操只能完成統一北方的任務

作者:朔之北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3507
東漢末至三國這段時期,為什么在經過大大小小上百次戰爭后形成了魏蜀吳三家三足鼎立的形勢,而強大如曹操,只是統一了北方而終究未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夙愿。從全局來看,這是由于當時的條件所決定的,這也形成了魏蜀吳三家不同的戰略思想,而歷史人物的作用也是要從屬于其戰略思想的。 比如曹操,在創業初期,雖能力超群,志向宏遠,挾天子以令諸侯,占盡天時,但畢竟實力并不強大,綜合實力要弱于關中李傕、河北袁紹、荊州劉表等人,就是袁術也不是說滅就能滅得了的,也要擇機而動才行。 于是,這個時候,他需要做的就是先爭地位,自己無地位,樹立地位,不做士大夫搖頭的事情,不同時樹立兩個敵人。如官渡之戰后,劉表和袁紹的兩個兒子從南北兩面夾擊,當時曹操部下有兩種意見,一個是兩方面都打,一個是先打二袁,后打劉表。曹操采納了第二種意見,先滅掉二袁,順勢平定遼東。在這之后再南下收服荊州。 曹操初期因為實力弱,亟需人才,因而對人比較寬容。投降過來的報賞高,叛逆出去的不追究。后期隨著實力漸強,用人標準趨于嚴格。總體來說,曹操講究謀略,順勢而動,在最困難情況下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實行民屯增強了實力,最終各個擊破,統一北方。其主要任務就是對付割據勢力,在當時的條件下曹操也只能做到統一北方。在他之后,曹丕、司馬懿只做了掃尾工作,曹操給他們留下的事不多了。 而蜀漢呢,偏于一隅,實力弱小,做一切事情必須高調。諸葛亮的策略就是鞏固軍隊,盡管兵微將少,但不能戰就不能守,要以攻為守。蜀國的戰略是必打,以弱對強,采取攻勢,而且要快,速戰速決才行。其政治號召,是要打復興漢室的招牌,必須北伐中原。但以蜀漢的實力而言,諸葛亮的戰略不會有大的結果,以諸葛之智,他不會不明白,但惟其如此,才能自保。 對于曹魏來說,它最大的敵人是吳國,曹魏的主力都在淮南。魏吳戰場,曹操赤壁戰后不敢南下。曹丕幾次想打,過不了江。第三次曾想碰碰運氣,但沒有水軍不行。 以曹魏的力量,基本上是不太在乎蜀漢的,或者覺得雞肋,偏遠之地地形復雜,沒有打頭,更沒有取勝把握。如曹操打張魯后,司馬懿曾建議再伐蜀國,曹操不聽。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內部矛盾很多,陷下去后就不能自拔。第二次曹真、司馬懿伐蜀,半途退回。第三次曹爽伐蜀敗回。三次都是臨時決定,沒有大決心。 司馬懿時代更趨于防御了。內部矛盾甚多,必須先給予時間培植司馬氏黨羽。只能勝不能敗。打勝能樹立地位,如打公孫淵,地位大大提高了。如果打了敗仗,司馬氏的勢力就會全線垮掉。 吳國也有弱點,只防守。只有周瑜有北伐中原的抱負。周瑜曾想分三路大軍,一路出秦川,中路出襄樊,東路出合肥,三路伐許昌、洛陽。但吳水兵厲害,騎兵就不行了。吳幾次到外面搞馬,如到遼東去搞馬。每次派將領帶兵時,只能給步兵,騎兵很少。因此只能在水上發揮作用,最遠只能打到淮南,過不了淮北。 總體上,魏蜀吳三方具有不同的戰略特點,這主要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所以曹操只能完成統一北方,諸葛亮的北伐則難有作為。吳國則是依托長江、淮河,以防御為主。戰爭的勝負,國力的強弱關鍵在經濟實力。東漢末年戰亂對社會經濟的大破壞,誰想打勝仗,求發展,關鍵是糧食。曹操、司馬懿用屯田的方式恢復了中原經濟,保持了北方的統一,及三國中最強大的地位和政權的穩固,從歷史來看,這為后來西晉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標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