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叫你提建議,你還真提?那么你基本死定了!
作者:劉著民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3248
1
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6年,因天象出現異常情況,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的欽天監奏“五星紊度,日月相刑”。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面對這種奇異天文現象,大家找不到科學的解釋。當時的官員和普通老百姓都認為是上天在示警,標志著國有大難或天下有不平之事。
你想,朱元璋奪取天下當皇帝沒有幾年就出現這種星象,是不是上天不容他啊?他心里肯定有點心虛,怎么辦?肯定要做出一定姿態啊!什么姿態?廣開言路!我朱元璋要當明君啊,不怕你們說!
于是,朱元璋遂下詔“求直言”,要天下人士上書朝廷,指出政治得失或不公之處,提出批評或建議。
其實皇帝搞批評與自我批評也不少見。漢武帝在錯殺太子、窮兵黷武搞得民不聊生的時候也搞了一個“罪己詔”,真心罪己嗎?作秀而已。
那么這個朱元璋下詔求直言又是幾個意思呢?敢給皇帝提意見,那些官員不怕死嗎?
那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明朝所謂的言官制度。
2
明朝,朱元璋設立了專門的監察部門,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卻極為突出,這個部門的主要工作就是說話,提建議,提看法,甚至可以罵人。
在明朝,御史的職責就是說話(或者罵人),而且對象比較廣泛,從皇帝到七品小吏,從國家大事到個人隱私,都可以拿來說,拿來罵。御史說話主要內容可以歸為三類:說別人不能說的話;說別人不敢說的話;說要掉腦袋的話。
這么看來,這個言官(監官和諫官)好危險,完全高危職業啊!這是提著腦袋說話的職業啊!
這話對了一半!
一般說來言官們是風聞奏事,就是聽到什么就可以奏報什么,奏報的事如果出錯的話,一般(注意:一般,絕對有“二般”的)不予追究。
為顯示自己的明君風范,為了讓這些人沒有顧忌達到有話就說的效果,朱元璋同時還用詔書(正式文件)頒布了一項規定,監察部門的監察御史無論說的什么都不能夠定罪,也就是言者無罪。所以很多時候皇帝的舉動并不自由,雖然決定權在自己手里,但是要讓人不議論不發牢騷是很難的。
看樣子,言官可由肆無忌憚了!
但,我們說一般是這樣,那肯定就有意外!其實,殺和不殺是皇帝說了算。看皇帝的心情嘛!因為最終決策權永遠在皇帝手中。
3
朱元璋既然“下詔言事”, 就坐在龍椅上就天下奇人異事們來提意見啊。大家都在猶猶豫豫的時候,遠在山西平遙的教育局從七品官員葉伯巨同志“應詔陳言”了。
他好天真啊!你一個教育局低級官員湊什么熱鬧啊!
葉伯巨官小,但是也是有來頭的。
他是寧波寧海縣人,是南宋右丞相葉夢鼎四世孫。到他這輩肯定算家道中落了,不然不會只混了一個從七品。但文化底蘊還在,家教還在,從小他就是讀書刻苦,聰慧過人,在元末時就已經有一定的名望了。
后來在明洪武初年以通經學入國子監學習。洪武八年(1375),明太祖朱元璋下詔,選國子監學生分赴北方任職,宣政教化,廢元末輕文之陋俗,振興民間讀書風氣。伯巨被分發山西,任平遙儒學訓導。
之前據說又在皇陵(鳳陽)開荒種地(什么原因被罰不清楚,但委曲和牢騷不少),給人感覺此人應該是有理想有抱負,但仕途不順的人。
可能一看到朱元璋的這個“下詔言事”,他估計就有點熱血沸騰,認為以身許國的機會到了。
實事求是地說,葉伯巨為寫這建議報告,也是遍查民情,論點和論據都是充分的,他的這個好建議朱元璋只要不是糊涂蛋就會虛心接受的。當然,朱元璋肯定不是糊涂蛋,不然也不能從一個討飯的和尚成為明朝開國之君。
葉伯巨決定用上言書實現“以身許國”的理想,可是當朱元璋看到他的建議書后,憤怒之下,決定用“吾手射之”的方式讓葉伯巨“獻身”了。
為什么會這樣?葉伯巨到底說了什么?
4
葉伯巨上書之前,就和朋友說過:“今天下惟三事可患耳,其二事易見而患遲,其一事難見而患速。縱無明詔,吾猶將言之,況求言乎。”
葉伯巨這話的中心意思就是,當今天下所能造成大禍患的有三件大事,兩件事容易看清但爆發遲,一件事難以看清卻爆發早,即使皇帝不下詔求言,我也有心上書言明,何況皇帝明白下令要人們大膽直言 ,我決心上書奏明所看到的問題。
葉伯巨給朋友說完這話后,便寫了《奉詔陳言疏》,疾呼"當今之事,所過者有三:分封太侈也 ,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而第一重點就是“分封太侈也”。
對于“分封太侈”一事,葉伯巨認為,古代圣王分封諸侯,其目的是“強干弱枝,遏亂源而崇治本”,而今天“裂土分封諸王”,是“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葉伯巨指出:“數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葉伯巨說:“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他認為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八王之亂”及劉淵、石勒擾亂中原都是“分封逾制”造成的。葉伯巨建議:“愿陛下及諸王未至國之先,節其都邑,減其衛兵,限其疆域,以待諸王之子孫。此制一定,世為屏藩,與國同休。割一時之恩,制萬世之利,消天變而安宗社,莫先于此。”葉伯巨的意思是趕在諸王赴國就任之前,把他們的封地分成若干份,只給他們一份,其余先空置下來,留待以后分封給他們的子孫。
但恰恰這也是朱元璋的痛點。
老子打下的天下,理所當然是老子的子子孫孫繼承,永遠姓朱才行!管你P事,你勸老子削藩到底是幾個意思呢?
原本,葉伯巨所以逃過這一劫的,因為他的建議書第一次交上去以后,居然如泥牛入海,毫無音信。估計朱元璋的“求直言”也是客氣而已,也沒有太在意。
但在皇帝不在意,搞教育工作的葉伯巨那是非常在意,認為不看不回復,這很沒禮貌,完全是看不起人嘛!
當時有人勸他,既然建議書都遞上去了,至于有沒有結果就不要太在意了,咱不求這虛名行不?可是,葉伯巨認為他的建議關乎江山社稷,皇帝不看不行,看了不答復也不行!
于是,他趕緊發出第二份建議書。很幸運,朱元璋在百忙之中居然看到了,當然,很不幸的是朱元璋認為這建議書“大逆不道”!
5
自古以來,領導,特別是大領導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時,大家就打起十二分精神,一定要特別小心。皇帝搞點“罪己詔”開展自我批評那還好,大家跟著鼓掌,稱頌皇帝謙虛謹慎,這種“批評”皇帝心里是舒坦的。但他要求大家對他開展批評,你就要悠著點,千萬不要以為就真正就“百家爭鳴,百家齊放”了。
那是幻覺,更是錯覺!
其實我們仔細看,葉伯巨同志的建議那是相當的憂國憂民,提得相當地好啊,充滿前瞻性。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個對權力極度自戀的皇帝。那么,一切對他的江山指手畫腳的人和事,都是危險的。
比如,一心一意要讓朱元璋看自己建議的葉伯巨。
朱元璋看到“亡我之心不死”的葉伯巨的第二份建議書的心情,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勃然大怒!并說出“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這話,你說他氣到什么程度了!
其實對大領導說,工作太繁忙不注意身體,看都有感冒了,責怪忘我工作,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樣的批評皇帝是完全接受的,而你葉伯巨弄的“分封太侈也 ,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三條,條條誅皇上的心啊!
后兩條也還可以暫時忍受,但第一條就犯大忌了。
皇家的事,爾等豈能胡言亂語?
6
原本等皇帝獎賞的葉伯巨的確在找死。
錦衣衛毫不含糊地以最快的速度把葉伯巨從家里直接帶到京城,朝中大臣還是很同情葉伯巨的遭遇的,不想讓朱元璋“吾手射之”,找了一個朱元璋高興的時候提議將葉伯巨送到大牢,等候發落。
大臣們原本處于好心。
可是,大牢一般人是沒有命去把牢底坐穿的,葉伯巨也不能!最后,葉伯巨在大牢里嘗盡各種酷刑,活活被折磨而死。
這就是提建議,特別是給皇帝提建議的代價!
當然,如果他的死能稍微給朱元璋一點提醒也算死得值得!可惜了,朱元璋哪管你死活,老子就要變本加厲地封藩王!看哪個敢管老子的事!這其實就在警告其他有類似葉伯巨想法的人躲遠點,不然血要沾一身!
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 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
這倒好,原本建議他為江山社稷著想削藩,結果,全國各地每個地方都有朱家人!
不知道是不是報應,在葉伯巨死了二十多年后,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造反了,把正統的建文帝搞得生死不明!朱棣造反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文帝要削藩,但建文帝實力、能力和威望哪能和爺爺朱元璋相比,這時候削藩基本就是自取滅亡!葉伯巨預言終于成為現實。
事實證明,皇帝叫你提建議,你還真提?那么你基本死定了。
這種現象好像在每一個朝代都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