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經典三首“打油詩”,聰明人能悟出哲理!

作者:來源:網址:發布時間:1650164199

我國古詩的分類方法非常多,不按內容按詩體分的話,有不太講究格律的“古體詩”(如各種歌、行、吟),包括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有講究格律平仄對仗的近體詩,興起于唐朝,通常對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仗都有所要求。


古元.jpg


但不管詩歌怎么分類,總的說來,它都是一種用文字抒情詠志的藝術,正如南宋嚴羽《滄浪詩話》所說:“詩者,吟詠性情也。”


最早的詩與歌不同,詩不合樂,歌合樂,后世將這種藝術統稱為詩歌,不斷對其進行文學創新,發展到后來出現了一種趣味俚俗詩體——打油詩。


打油詩,就格式而言,其特點在于講究押韻,但不一定講究對偶、平仄等;就內容而言,其特點在于通俗,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是也。好的打油詩讀來不僅令人捧腹,往往還蘊藏人生哲理,比如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三首經典之作。



第一首:《詠石塔》


遠看石塔黑乎乎,上面細來下面粗;

有朝一日翻過來,下面細來上面粗。


出自秦末農民起義的典故,傳說作者為陳勝、吳廣。這首打油詩,讀來讓人感覺毫無文采可言,用語俗氣,但它能成為打油詩經典之作必定有其過人之處。


關鍵在于第三句“有朝一日翻過來”,這話代表騰挪乾坤、改天換地,將高高在上的王侯將相扯下來,霸氣無比。



石塔的“上”與“下”就分別代表了對立事物的置換,事物翻轉后,大家看到的景象就和之前完全不同了。




文字雖然樸實無華,其中卻暗藏著豪情宣言,奧妙無窮,既讓人思考生活哲理,又讓人感受到作者內心的一片壯志,不知不覺間品味到真意。


第二首:《詠白字》


文朝丈廟兩相疑,當路爭論眾更奇;

白字先生查字曲,最后問我蘇東皮。


出自蘇東坡諷刺腐儒典故。民間傳說中,宋朝大文豪蘇軾(蘇東坡)曾經路遇4個讀死書的秀才,先是有兩個秀才議論“文廟”,一個說是“文朝”一個說是“丈廟”,隨后來的兩個秀才分別建議“查查字曲(典)”、“問問蘇東坡(皮)先生”,聽得蘇軾一臉無語。



蘇軾覺得這些腐儒學術不精,認字認半邊,還好為人師禍害下一代,字都認不全,出來丟人現眼。于是,他作一首打油詩諷刺,將儒生們的可笑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諷刺是打油詩的常見內容表現形式,蘇東坡故意在詩句中運用錯字,其效果反而比字字不錯要好得多,在諷刺型打油詩中屬于代表。




第三首:《我的失戀》


我的所愛在山腰;想去尋她山太高,

低頭無法淚沾袍。愛人贈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貓頭鷹。

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我的所愛在鬧市;想去尋她人擁擠,

仰頭無法淚沾耳。愛人贈我雙燕圖;

回她什么:冰糖壺盧。

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愛在河濱;想去尋她河水深,

歪頭無法淚沾襟。愛人贈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發汗藥。

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我的所愛在豪家;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

搖頭無法淚如麻。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



大文豪魯迅于1924年創作的經典打油詩,白話版打油詩的代表作,模仿了漢代張衡的《四愁詩》。


據魯迅所說,這首詩是針對當時文壇盛行的一種“失戀了就哎喲喲要死”的柔弱浮華風格失戀詩,信口胡謅一首,對此開開玩笑。


不過細看下來,魯迅在詩中送出的4樣導致主人公失戀的禮物“貓頭鷹”、“冰糖葫蘆”、“發汗藥”和“赤練蛇”都是他喜歡的,不像是胡謅,更像是將愛情哲理巧妙藏在幽默語言中發人深省。



主人公和苦苦追尋的對象性格志趣完全不同,強求不來,只能以失戀收場,但主人公最后也明白了這點,沒有糾纏,放下一切,比很多被自我感動式愛情蒙蔽雙眼的人清醒。


此詩既點明了失戀應有的態度,也諷刺了那些為失戀要死要活的人們,也唯有聰明人才能在捧腹之余還讀懂魯迅的言外之意了。


標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