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譯文
注釋
兵車行:選自《杜詩詳注》。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中后期。當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民族不斷用兵。天寶八年(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數萬人。十年(751),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進攻南詔(轄境主要在今云南),軍大敗,死六萬人。為補充兵力,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往軍所,送行者哭聲震野。這首詩就是據上述情況寫的。這是一首樂府詩。題目是詩人自擬的。
轔(lín)轔:車輪聲。《詩經·秦風·車轔》:“有車轔轔”。
蕭蕭:馬嘶叫聲。《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
行(xíng)人:指被征出發的士兵。
耶:通假字,同“爺”,父親。
走:奔跑。
咸陽橋:指便橋,漢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陜西咸陽市西南,唐代稱咸陽橋,唐時為長安通往西北的必經之路。
干(gān):沖。
過者:過路的人,這里是杜甫自稱。
但云:只說
點行( xíng )頻:頻繁地點名征調壯丁。
或:不定指代詞,有的、有的人。
防河:當時常與吐蕃發生戰爭,曾征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結河西一帶防御。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說"北防河"。
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制,軍隊無戰事即種田,有戰事即作戰。"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
里正:唐制,每百戶設一里正,負責管理戶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
裹頭:男子成丁,就裹頭巾,猶古之加冠。古時以皂羅(黑綢)三尺裹頭,曰頭巾。新兵因為年紀小,所以需要里正給他裹頭。
還(huán)
邊庭:邊疆。
武皇:漢武帝劉徹。唐詩中常有以漢指唐的委婉避諱方式。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詩歌中好以“漢”代“唐”,下文“漢家”也是指唐王朝。
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
漢家: 漢朝。這里借指唐。
山東:崤山或華山以東。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統稱山東。
荊杞(qǐ ):荊棘與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隴(lǒng)畝:田地。隴,通“壟”,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間種植農作物。
無東西:不分東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齊。
況復:更何況。
秦兵:指關中一帶的士兵。耐苦戰--能頑強苦戰。這句說關中的士兵能頑強苦戰,像雞狗一樣被趕上戰場賣命。
長者:即上文的"道旁過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稱他為"長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訴說心中的冤屈憤恨。這是反詰語氣,表現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態。
役夫:行役的人。
敢:豈敢,怎么敢。
且如:就如。
關西:當時指函谷關以西的地方。這兩句說,因為對吐蕃的戰爭還未結束,所以關西的士兵都未能罷遣還家。
縣官:官府。
比鄰:近鄰。
青海頭:即青海邊。這里是自漢代以來,漢族經常與西北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地方。唐初也曾在這一帶與突厥、吐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煩冤:愁煩冤屈。
啾啾:象聲詞,形容凄厲的哭叫聲。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