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彈流水一彈月,水月風聲松樹枝:盧仝《風中琴》賞析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632348
風中琴
??? 盧仝
??? 五音六律十三徽,龍吟鶴響思庖羲。
??? 一彈流水一彈月,水月風聲松樹枝。
??? 作者簡介:
??? 盧仝(tóng)(約795-835) 唐代詩人,漢族,范陽(治今河北涿州市)人 。“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祖籍范陽(今河北縣級涿州市),生于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早年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他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愿仕進。后遷居洛陽。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
??? 注釋:
??? 1.,五音六律:泛指音樂,“十三徽”:指琴。“琴徽以貝殼為之,或以磁,或以金,數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遞小。近岳者為一徽,以次而下,近齦者為十三徽。”“琴面上有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閏月。”
??? 2.“龍吟鶴響:喻琴聲。思庖羲:。《廣雅》曰:“琴,伏羲所造,長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相傳庖羲是琴的制造者,所以人們在聽到這美妙的琴聲時,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庖羲。
??? 賞析:
??? 《風中琴》作于何時,未能確切考證。首句起的平平,“五音六律”乃音樂的泛指,“十三徽”則點出是“琴”。”所以,第一句是照應題目,點明演奏的樂器是琴。第二句把琴聲比作“龍吟鶴響”,“吟”聲低沉而“響”聲高亢,琴聲之起伏變化可知。龍和鶴都是能高翔于九天的生物,龍神秘莊嚴,鶴輕盈高蹈,所以以“龍吟鶴響”來形容琴聲,突出了琴聲所表現的意境之高遠。“思庖羲”是用典,到底為什么而“思庖羲”,對詩歌的理解影響很大。庖羲,又名伏羲,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他有許多發明創造,對中華文化有著極為重大的貢獻。比如,庖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于民,等等。對于這首詩而言,更重要的是,他還發明了琴。《廣雅》曰:“琴,伏羲所造,長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由琴曲的高妙而想起了它的發明者庖羲,似乎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聯想,一方面有對演奏者高超演奏技巧的稱揚——因為庖羲并不僅是造琴的工匠,作為琴的發明者,推測他精于音律,擅長彈琴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結合庖羲的身份、貢獻以及盧仝本身對中唐黑暗政治有不滿情緒,曾作《月食》詩以諷刺當時的宦官專權,朝廷兩度征召都不愿出仕,似乎亦隱約有對遠古清明政治的悠然神往之意。但,詩人對此只是點到即止,留下了空白讓讀者去補充想象。三、四兩句從聽者的角度繼續寫琴聲所引發的審美感受。“一彈流水一彈月”是此詩中被后人引用最多的句子,有人甚至把它與杜甫的“半入江風半入云”湊成了一副集句聯。我認為,這一句表現了聽者與演奏者的“會心”。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盧仝此句正用此意,由琴聲而想到演奏者志在“流水”,志在“明月”。“流水”與“明月”兩個意象的疊加,很自然地營造了一派寧靜、清幽、恬淡、深遠的意境。“水月風生松樹枝”是緊承上句的進一步發揮,在水與月之外又加上拂過松樹的夜風,在聽覺、視覺之外,更調動了觸覺,表現出琴聲所帶來的清冷的感受。早在盧仝之前,唐詩人劉長卿的《彈琴》詩中亦有類似描寫:“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盧仝或受其影響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