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頎《望秦川》:人生失意無近遠(yuǎn),望斷秦川空自愁

作者:佚名來源:詩文網(wǎng)網(wǎng)址:www.cqcjqzygs.cn發(fā)布時間:1634631749
李頎(690?—751?),字、號均不詳,漢族,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 ,唐代詩人。開元二十三年中進士,曾任新鄉(xiāng)縣尉,后辭官歸隱于潁陽之東川別業(yè) 。 李頎擅長七言歌行,邊塞詩,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主要作品《李頎集》。   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其詩內(nèi)容涉及較廣,尤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于世。擅長五、七言歌行體。河南潁陽人,祖籍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有東川別業(yè)。少時家本富有,后結(jié)識富豪輕薄子弟,傾財破產(chǎn)。后刻苦讀書。隱居潁陽(在今河南登封)苦讀10年,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考取進士,曾任新鄉(xiāng)縣尉。任職多年,沒有升遷,晚年仍過隱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廣,當(dāng)時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王維等都與他關(guān)系密切。李頎性格疏放超脫,厭薄世俗。他的詩以邊塞詩成就最大,奔放豪邁,慷慨悲涼,最著名的有《古從軍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李頎還善于用詩歌來描寫音樂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長歌著名,也擅長短詩,他的七言律詩尤為后人推崇。 《全唐詩》中錄存李頎詩三卷,后人輯有《李頎詩集》 。   《望秦川》   唐代: 李頎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   遠(yuǎn)近山河凈,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歸歟嘆,凄其霜露濃。   志士飄零,常望長安,有日近長安遠(yuǎn)之嘆。殊不知,近在闕下,猶有許多失意可憐之人。有志者,事竟不成,比之尋常人,則更多哀傷慨嘆。有高大之志,而長久沉于下僚,郁郁以終日,心憂常如匪浣之衣。人生不得意,則常有不如歸去之嘆。然而奮斗那么久,總是不能甘心。冀望著有朝一日能如疏廣、疏受那樣,掙得功遂身退,方為知足。往往事竟不遂人愿,失意日深,悲傷愈多,感傷太過,感嘆太多,直到厭倦了許多傷嘆。   寂寂竟何待,剩一場空夢。如今身已倦,心亦倦,吟陶潛歸去來兮,只是不如他那般灑脫。沉重的心,挑著一擔(dān)愁,只身落寞歸去。只是歸去,也是一場苦惱等待。衣錦還鄉(xiāng)夢斷,歸去依舊一布衣,教人甚愧蘇秦、朱買臣。   今將歸去,雖在此地常常于失落愁苦度過,然終尚余些不舍。這是一生的夢想之地,人生的奮斗大都在這里進行。心有不甘,真的不甘。已經(jīng)無可奈何,夢想破滅,沒有再待下去的理由。臨行之情,再望一眼秦川,也作為最后的告別。看看那些熟悉的事物,都是最后一次了。最后的日出,那些山巒,那些河流,還有重重的城闕,以及家家戶戶院里竹子,五陵的松柏。正值秋天,都在秋風(fēng)里。所看到這些,將是對秦川最后的印象,將把它們刻在腦子里,永遠(yuǎn)記存。
標(biāo)簽:
猜你喜歡
晏殊最著名的兩首《清平樂》,一首語淡情深,一首貴氣十足

佚名

晏殊是北宋初年最具影響力的詞壇大家之一,擅長小令,長于表現(xiàn)富貴生活的閑情雅致,語言清麗柔美,詞中多能引出哲理思考。

李白意境最美的一首詩,字字皆美,第二句成網(wǎng)友金句

佚名

李白在大家的心目中,是豪邁瀟灑的,他的許多詩作也是如此。今天,小編要介紹一首自認(rèn)為是李白最美的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甄宓:這個比貂嬋還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國最大的悲劇

佚名

她是甄宓,有人說她本名叫甄洛,也有人說叫甄姬,《三國志》只稱甄氏。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筆上,這個比貂嬋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