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這個比貂嬋還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國最大的悲劇

作者:佚名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1293
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筆上,這個比貂嬋還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國最大的悲劇。   她是甄宓,有人說她本名叫甄洛,也有人說叫甄姬,《三國志》只稱甄氏。   暫且叫她甄宓吧,畢竟她征服了三國四個重要的男人。   相傳曹操打贏官渡之戰、攻下鄴城的目的就是她,沒想到曹丕先父親一步搶走她,而曹植暗戀她終生,為她寫下《洛神賦》。   其實,她本是官渡之戰另一戰方袁紹的兒媳。   1   能讓三國四個響當當的男人傾倒的女人,自然非凡。   出身非凡。   甄宓家世代為官,整個家族有權有錢。   長相非凡。   甄宓跟大喬、小喬并稱三國三大美人。   婦德非凡。   她八歲時,院子外有人騎馬耍雜技,家里幾個姐姐聞聲,都爬上閣樓觀看,只有她不去。   姐姐問她:“你怎么不來?”   甄宓說:“這難道是女孩子看的嗎?”姐姐們們無地自容。   志向非凡。   她九歲時,就非常喜歡讀書,她常常偷用哥哥的筆墨紙硯,被哥哥發現:“你一個女孩家家,不去做女紅,讀什么書?難道你長大想當女博士(官名)嗎?”   甄宓說:“古時有才華的女子,都是要學習前人的成敗經驗的,我不讀書的話,哪來的借鑒呢?”   格局非凡。   她十幾歲時,天下大亂,還鬧大饑荒,百姓為了肚子,紛紛賣掉家中值錢的東西。   甄家就趁機收購了大量金銀寶物。   甄姬勸母親說:“亂世求飽,乘人之危,如果饑民鬧事,甄家就大禍臨頭了。不如打開家里的糧倉,幫助四方相鄰,積德行善,又可以保平安無事?!?  這么出色的甄宓,十幾歲就被袁紹指定做二兒媳。   2   美麗的女人總是很多人惦記,哪怕已為人婦。   相傳官渡之戰時,曹操攻打袁紹的目的之一,就是甄宓。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曹操在前方攻打鄴城,打贏了,傳急號令:“快去袁府,把甄宓帶來。”   底下的人去到袁府碰了一鼻子灰,快馬加鞭回來稟告曹操:“甄宓她......被曹丕帶走了?!?  原來曹丕早就聽說甄宓貌美,眼看能打贏官渡之戰,他早早守在袁府,就等著帶走甄宓。   袁府后院,一聽說前方有變,女人們哭哭啼啼,怕被殺頭。   曹丕找到甄宓時,她躲在袁紹妻子劉夫人身后,怯怯露著半張臉。   劉夫人看曹丕望著甄宓的眼神,回頭低聲對甄宓說:“你死不了了?!?  建安九年,19歲的曹丕如愿以償娶了24歲的甄宓。   3   從曹家仇敵,變成曹家的長兒媳,甄宓別無選擇。   不過,婚后,甄宓很快生下兒子曹睿、女兒東鄉公主。   身在曹營,心在曹營。   孝敬公婆、相夫教子。   曹丕獨寵她一人,她卻勸曹丕要多納幾個姬妾,為曹家開枝散葉。   滿身婦德的甄宓,嫁雞隨雞,嫁曹丕就隨曹丕。   管他是不是殺夫仇人,管他是不是霸王硬上弓強搶了自己。   4   曹操喜歡聚會,也是在宴會上,甄宓見到曹家各位小叔子。   印象最深的那個,叫曹植,初看神朗氣清,再看才華橫溢,想來該是腹有詩書。   但也沒多想。   后來有一天,曹操興致勃發,設宴銅雀臺,文武百官齊聚,酣飲過后,命諸子寫《銅雀臺賦》。   曹植妙筆生花,一氣呵成,技加壓全場。   曹操一高興,就封他做平原侯,官位一下就比兄長曹丕還要高。   曹丕回府就很不高興,向甄宓大吐苦水:“沒想到啊,曹植小子耍個心機,單憑一篇文章就被封侯,我辛辛苦苦這么多年,世子地位就毀于一刻......”   甄宓說:“不會吧,你別瞎猜,曹植不是那么有心機的人,你們還是親兄弟呢,要和睦?!?  當時她就見過曹植幾面,知道他才高八斗,知道他心氣高,知道他人不壞。   最重要的是,甄宓本來就是一個內心明媚、格局大氣的女子。   十幾歲能勸家里人與其發災難財,不如開糧倉賑災。   如今這么勸曹丕,也一樣,只是不想他陷入權斗,連兄弟都猜忌。   她總是想著人好,為著人好。   而且,甄宓本來是仇敵之媳,嫁入曹家,身份一直很尷尬,她那樣謹慎,是不想背上離間兄弟的罵名。   但曹丕聽來卻不這樣想:你不站我這邊,反而站小叔子那邊,你們什么關系?   5   曹丕轉而向小妾郭女王訴苦。   郭女王給曹丕出謀劃策,在立嗣的較量中,整垮曹植及其同黨。   曹丕又一次如愿以償,成為世子。   那以后,曹丕越發寵愛郭女王,冷落甄宓。   想當年,曹丕強搶甄宓,就是出于她的美色。   甄宓是什么個性,他不了解。甄宓有什么好惡,他不了解。   但甄宓比曹丕大了整整五歲,18歲看24歲,少年看少婦,最有風韻。   28歲看34歲,風華正茂看明日黃花。   男女之間,用時間來交換主動與被動。   年輕時,男人打下天下就為了你。到后來,他看天下哪個女人,都不看你。   才色雙絕的甄宓也輸了,輸給郭女王,輸給青春逼人,輸給時間,輸給男人過時不候的新鮮感。   6   很快,曹操南下,準備一統天下。   出征時,甄宓染病,曹丕帶上郭女王和甄宓的一雙兒女前行,留甄宓一人在鄴城。   分居兩地,甄宓很想念曹丕,揮筆給他寫詩。   最出名的一首,成了甄宓的代表作——《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啾?。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   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   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   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寫來寫去,就是三句話,你不得不離我而去,可是阻止不了我想你。   一想到你,我就整晚整晚睡不著覺。   但我還是告訴我自己,為了你,我要好好活下去。   她希望曹丕記著她,把她接回去團圓。   但不知道曹丕是怎么讀的,會覺得,甄宓這是在抱怨他,在嫉妒郭女王。   又或者,曹丕讀詩時,郭女王就在身旁煽風點火,捕風捉影,斷章取義。   果然,曹丕登基皇帝不到一年,就派人賜死甄宓。   據《漢晉春秋》的記載,甄宓死得很慘,“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男人就是這樣,他愛你時,你微微一笑,他就自動腦補,你也愛他。   他不愛你時,你想他是錯,你呼吸也是錯。   如果這個男人剛好是王,那你活著也是錯。   7   曹丕為什么一登基就急著殺甄宓?   這一直是歷史上的謎團。   甄宓死后,只有兩個人為她落淚。   一個是兒子曹睿,另一個是曹植。   曹丕怎么對付曹植的?   他下令要曹植入朝覲見,不談國事,也不談家事,就為了拿甄宓以前用過的金縷玉帶枕給他看。   他一直懷疑,甄宓和曹植有染。   從很多年前,曹植封侯,甄宓替他說話,他就覺得有貓膩。   后來南下,臨著出發,甄宓染病,好巧不巧,就留在鄴城。   當時,曹植奪嗣失敗,就在鄴城。   她會不會是故意?   他們有沒有趁機互解衣帶?   或許這些猜忌才是他賜死甄姬的真正原因。   但甄宓不是這樣的人。   這些年,曹丕心里一直盤桓著這些。   愛不愛甄宓,她都是我曹丕的,誰動她,老子要他好看。   他忘了,甄宓獨自在鄴城,一直給他寫信,說有多想他,是他流連其他美色,遲遲不把她接來團圓。   曹丕心里翻江倒海時,曹植睹物思人、不禁落淚。   曹丕心里更加確信:果然啊,你們之間有鬼。   8   那天吃晚飯時,曹??吹绞迨宀苤残牟辉谘桑桶涯赣H甄宓的枕頭送給他。   回來途徑洛水,曹植很難受,寫了一篇賦: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   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命名為《感甄賦》。   回到鄴城,曹植一反常態,喝醉酒、撒酒瘋。   這可是文質彬彬的曹植,這可是從未有過的失態。   曹植心里,真的有甄宓。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以曹睿登機以后,親自幫《感甄賦》改名,變成《洛神賦》,傳頌千古。   9   但其實,甄宓一直都很守規矩。   曹植只是單相思。   仔細去讀《感甄賦》:   “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   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   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寫的本來就是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的故事。   甄宓對曹植同樣是如此,流水有意、落花無情。   滿心婦德的甄宓,從小克己復禮,不允許自己去搞婚外情。   望子成龍的甄宓,為了兒子的遠大前程,她不會傻到出軌小叔子。   據說《感甄賦》寫完,第一個讀者是曹丕,第二是曹睿。   可能他們看都沒仔細看,單憑名字,就過不去。   丈夫曹丕急著斷定妻子跟弟弟有染,兒子曹睿急著幫母親洗白。   王妃要美貌圣潔,母后要干凈無污。   那個年代,女人是男人的工具,開枝散葉的生育工具,利益交換的政治工具,裝點門面和自尊的裝飾工具。   可憐的甄宓,她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丈夫和兒子,沒有一個了解她、信任她。   或許因為他們都太得意,都是南面稱孤的帝王。   反倒是那個驚鴻一瞥、無緣相愛的曹植情深義重。   難道是只有才高八斗卻郁郁不得志的曹植,才能真正體會她有才有德卻偏偏生在亂世無奈和無助的一生?
標簽:
猜你喜歡
晏殊最著名的兩首《清平樂》,一首語淡情深,一首貴氣十足

佚名

晏殊是北宋初年最具影響力的詞壇大家之一,擅長小令,長于表現富貴生活的閑情雅致,語言清麗柔美,詞中多能引出哲理思考。

李白意境最美的一首詩,字字皆美,第二句成網友金句

佚名

李白在大家的心目中,是豪邁瀟灑的,他的許多詩作也是如此。今天,小編要介紹一首自認為是李白最美的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一首通俗有趣的唐詩,詩人竟然因此金榜題名

佚名

雖然和這個朱慶馀僅一面之交,但愛才惜才的張籍還是不遺余力的宣傳、推薦了他,使他短時間內聲名鵲起。果然,這一年,越州才子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