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離”、“離離”、“離騷”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釋“離”、“離離”、“離騷”
??? 牛龍菲
??? 一、釋“離”
??? “離”即繁體之“離”,從“佳”,從“離”。“佳”者,“鳥”之象也,是為“離”之聲符。“離”原是鳥名,即今所謂“黃鸝”。
??? “離者,麗也”(《易·離》)。明人楊慎《丹鉛雜錄》進一步地解說道:“麗之為訓,連也,又雙也。”在先秦、兩漢,以至隋唐文獻中,“離”字與“麗”通假,每每有“連相比并”或者與“連相比并”相關的意思。
??? “麗”有“連相比并”之意,是來源于上古時代的農耕生活。《周禮》中見有“麗馬”一語。《注》云:“麗,耦也。兩相坿,則為麗。”徐中舒先生《耒耜考》說:“(商代甲骨文中的‘麗’字)象兩耒并耕形,古者耦耕,故麗有耦意。”所以,與“麗”通假的“離”字,也有“并耦”之意。《禮記》所謂“離坐離立”,正是“麗坐麗立”–相并而坐,相并而立–之意。“駢儷”、“伉儷”之“儷”,也是“相并連耦”之意。
??? 正因“離”字有“連相比并”之意,故《爾雅·釋詁》以此“離”字,釋訓古之“覭、髳、茀”諸字。《爾雅·釋詁》和郭璞《注》說:“覭、髳、茀,離也。謂草木之叢茸翳薈也。茀離,即彌離。彌離,猶蒙蘢耳”(1)。
??? 上述“連相比并”之意,是“離”字之一意。除此之外,“離”字尚有“析分為二”之意。
??? 《爾雅·釋言》說:“斯,誃,離也。”此所謂“離”,又作“灑”。《漢書·司馬相如傳》引相如《難蜀父老》文有“灑沈澹災”之語。顏師古《注》云:“灑,分也。”《漢書·溝洫志》有“禹逎釃二渠以引其河”之語。《注》引孟康言亦云:“釃,分也。”楊樹達先生在其《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一書中說:“按此‘釃’字,《史記·河渠書》作‘廝’。《索隱》云:‘廝,《漢書》作灑,《史記》舊本亦作灑。’……據此則《史記》之‘廝’,《漢書》之‘釃’,舊皆作‘灑’。此‘灑’字訓為‘分決’之證也。”“然《爾雅》、《史》、《漢》之‘灑’、‘釃’,蓋聲近假為‘斯’。《說文》十四篇上‘斤’部云:‘斯,析也,從斤,其聲。’引《詩》曰:‘斧以斯之。’灑斯聲近,故假灑為斯。”此“分決為二”的“斯”字,今作“撕”。與“斯”通假的“離”、“麗”二字,其意確有此一端。
??? 如此,則“離”字既有“連相比并”之意,又有“析分為二”之意。或如宗白華先生所說:“離,既有相遭遇的意思,又有相脫離的意思”(2)。此所謂“反訓”,是古文中常有的事情。
??? 在此對立的二意之中,“析分為二”之一意,又有“二物析分,仍相近依”的引伸之意。朱熹《楚辭集注》注《離騷》“余既不難夫離別兮”一語時引《廣韻》之言說:“近曰‘離’,遠曰‘別’。”可見今日“生離死別”的“離”、“別”二字,其各自形容之“二物析分”的態勢是有所區別的。“離”,是“二物析分,仍相近依”之態;“別”,是“二物析分,實已遠隔”之態。因此,“生離”與“死別”,有著微妙而準確的程度差別。此所謂“離”之“二物析分,仍相近依”一意,又有《公羊傳·恒公五年》“離不言會”,《谷梁傳·定公十年》“離會不致”二語為證。《谷梁傳》之《注》云:“二國會曰離。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然則所是之是未必是,所非之非未必非。未必非者,不能非人之真非;未必是者,不能是人之真是。是非紛錯,則未有是。是非不同,故曰離。”所謂“離不言會”、“離會不致”者,正是取“二物析分,仍相近依”之意加以引申,以言傳“二國雖化,其心實異”的情勢。也正是就此意義而言,《公孫龍子·堅白論》云:“見與不見離。見、不見離,一二不相盈,故離。離也者,藏也。”此所謂“離”、“藏”,正是“所見”、“所不見”既有分別又有聯系的某種關系狀態。同樣,也正是就此意義而言顧炎武《哭楊主事》詩說:“魚麗笠澤兵,烏合松陵將”(3)。其中“魚麗”即“魚離”,它和“烏合”一樣,都是對散沙一般一轟而起但并無嚴密組織鋼鐵紀律之反清明末遺民隊伍的形容。如此看來,“離”字之古意,比之今日單純的“分開”之意,實在是豐富得良多。
?1/3 ???1?2?3?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