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傳統與人權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儒家傳統與人權 ??? 李明輝 ??? 內容提要:“人權”(human rights)的概念是近代西方文化的產物。本文首先介紹此一概念在近代西方的演變及戰后在聯合國架構之下的擴展。但“人權”概念之擴展留下了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即此概念之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問題。其次,本文討論儒家傳統與人權的關系,目的在于證明:儒家傳統中包含若干思想資源,它們可以與現代“人權”概念相接榫,并且在儒家文化的脈絡中為它提出另一種證成與詮釋角度。如此,我們一方面可以承認人權的普遍意義,另一方面又可以從不同的文化脈絡去詮釋這種普遍意義。 ??? 關鍵詞:人權、儒家傳統、孟子、性善論、人格尊嚴、義利之辨、民本思想 ??? 一、中國近代為什么落伍了 ??? 中國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中央集權封建社會,其統治者(除了秦始皇)不像歐洲那樣依靠刑法來維護專制統治,而是以刑為輔,更利用儒家忠孝思想來教化人,使民眾的“忠君”成為一種道德自覺;由于生產方式與政治制度上的固有缺陷,這種文化上的教化在唐代以后發展到“滅人欲”的地步,過分壓抑和束縛人的個性,制約了生產力發展與政治進步,這是中國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 ??? 中國落伍不是孔子之過,而是封建統治者之過。儒家傳統原本是先進文化,只是到了封建社會后期才成為制約社會進步的枷鎖。在這2500年的歷史中,孔子的儒家經典沒有變,但統治者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卻在變。正如現代哲學解釋學代表人物,德國著名哲學家加達默爾所說:“任何時代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流傳下來的文本,因為文本附屬于整個傳統,……一件文本向解釋者訴說的真實含義并不只依賴于為作者及其原來公眾所特有的偶然因素。因為文本總是也由解釋者的歷史情境共同規定,……只要有人在理解,那么總是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真理與方法》第280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生的事引證了加達默爾關于“理解不是重建”的觀點,引證了“理解在本質上仍然是把過去的意義置入當前情境的一種調解或翻譯”(《哲學解釋學》編者導言第6頁)。正是中國封建統治者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及其對民眾靈魂的滲透構成了儒家傳統,傳統的變遷改變了我們民族的性格與命運。 ??? 為什么說儒家傳統曾經是先進文化?它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反面的?這就需要全面了解儒家思想及其歷史沿革。 ??? 二、儒家的仁、忠孝與民本思想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什么叫仁?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仁,孔子答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就是說要以人為本。孔子的愛人是一種博愛,包括愛自己。他的社會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認為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出生時都一樣,善惡之習是后天形成的。他強調通過教育,人人可以成為圣賢,可以成為君子,主張“有教無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別是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認為人人都有權追求自己所希望的東西,爭取自己的幸福,這讓我們似乎看到了現代人權的思想。 ??? 儒家的仁是否含有人權與民主思想?學術界的看法是肯定的。成中英(美國夏威夷大學)指出,1687年儒家經典傳到歐洲,西方人權創始人洛克等深受儒家經典啟迪,儒家哲學的人性倫理或德性倫理是現代人權的哲學基礎。 ??? 儒家認為要做到仁,最重要的就是忠和孝。“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所以歷代皇帝無不倡導“孝治天下”。 ??? 說到忠就不能不說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張是君主制,他認為忠君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君要對民施仁政,要愛民,與民同樂,以民為本。孟子更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與封建社會現實存在的官本位針鋒相對,從這種對立中突顯出民本是民主的萌芽。 ??? 學術界對民本是否含有民主思想有不同看法。我認為民本潛藏民主價值觀,理由是孟子認為民意就是天意,民心就是天心,“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天,這就使“天子”的“君權天授”包含了“君權民授”的思想。再者,孟子認為當君主成為獨夫民賊,人民推翻他是天意,而天意在中國文化中即是宇宙之道,即是合法,這就承認了人民有起義權。陳啟智(山東社科院)指出,起義權被寫入《法國人權宣言》第35條,要比中國晚了2000多年。當然民本不等于民主,但西方民主畢竟是商品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中國在2500年前的農耕文明時代就能提出“民貴君輕”理念,這是奇跡。 ??? 怎樣才能做到孝,做到忠呢?孔子在《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可見《孝經》中的孝子形象還是有個性,有抱負的。而到了封建社會后期,怎樣盡忠盡孝更強調“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有的學者指出,“三綱”原是法家提出的,后為儒家接受。“三綱”規定的君臣、父子和夫妻關系是封建社會特有的人格依附關系。這種被現代人視為糟粕的“三綱”,在封建社會初期未必是錯的。那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與生存斗爭的嚴酷,不可能提出民主制,不可能在君臣之間,父子之間講平等。但“三綱”中的人格依附要有個“度”,不能過分壓抑人的個性。只要不過度,保持孔子所說的“中庸”,儒家傳統與當時的生產力還是相適應的。我有理由認為,在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在大唐盛世,這種人格依附關系是不過度的。別忘了在公元3世紀至13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在全世界領先了1000多年。唐朝開國皇帝唐太宗曾立志富萬民,民眾上告,沿途還有官費資助。這說明儒家民本思想切切實實對那時的皇帝產生過影響,造就了我們民族過去的輝煌。所以我認為儒家傳統原本是先進文化。 ?1/2 ???1?2?下一頁?尾頁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