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
??? 袁保新
???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通過「為什么當代哲學中沒有出現新道家?」的反省,指出當代道家學術研究,因為方法學工具的差異,以及詮釋預設的批判不足,所以理解分歧,無從建立共識以取得與現代文明接榫的契機。因此,本文基于詮釋方法學的考慮,針對當代道家研究的分歧,逐一疏清,發現道家哲學應該從「存有」與「價值」同一這個特點,確認為一種富于存有學理趣的智慧形態。然后,再經由文獻還原的程序,以老子《道德經》為例,指出道家存有學的展開,基本上是用于各種文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它應該進一步征定為「文化治療學」(Therapy of Culture),以凸顯道家義理形態的性格。最后,再藉由海德格(M. Heidegger)「存有」與道家之「道」的對比,指出當代文明的危機,主要來自于科技的獨大,威脅到天、地、人、我此一共命結構的平衡與和諧,因此,重新為當代文明注入生機,端在于我們現代人能否通過道家修養,重返真常大道的懷抱。并于結論中,指出道家對文明的省察,最可貴的洞見,即在于揭示一切人文的制作,均必須歸本于天、地、人、我此一共振和諧的造化秩序,否則,文明的創新,只是不停地變易,并不能實現生命最終的理想。
??? 關鍵詞:道家(Taoism)、存有學(Ontology)、文化治療學(Therapy of Culture)、秩序(dynamic harmony)、創新(creativity)
??? 一、為什么當代哲學沒有出現「新道家」?
???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文化東漸,古老的中國面對此一三千多年未有之巨變,在欣羨西方科技文明之余,也逐漸喪失了對自家文化的信心?;仡櫚倌陙懋敶袊軐W的研究發展,能夠本于自家學術傳統,一方面對西方文化有所吸納批判,另一方面對當代中國的沈痾有所疏導澄清,進而闡明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價值,恐怕就只有「當代新儒家」了。[1]
??? 「當代新儒家」作為一種思潮、學說,在戰火頻仍,「現代化」的口號震耳欲聾的時代中,居然一枝獨秀,除了儒學深厚的學術傳統本來就保有一些歷久彌新的智慧內容,足以與西方文化抗衡,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新儒家」的陣容中,人才輩出,老一輩的唐君毅、牟宗三,年輕一輩如杜維明、劉述先,均通曉中西哲學,因此,在講論益精的情況下,不但成為當代中國哲學的主流,即使在西方哲學界,也為儒學爭取到一席地位。只是令人不免好奇的,為什么與儒家一起庇護中國人心靈的「道家」,在混亂的當代中國思想界,卻相形黯淡,既不足以與「新儒家」分庭亢禮,也無法重演魏晉玄學的盛況。
??? 為什么當代哲學中「新道家」缺席了?難道以老、莊為主的道家思想,真的是無法經歷時間的考驗,不再能扣擊到當代人的心靈與經驗?事實上,當代投入到道家學術研究的人才與著作,并不遜于儒學研究。而且,長期以來,西方世界更視「道家」為最能代表中國哲學的思想,以《老子》為例,「幾乎每隔一年有一種新譯本」[2].尤有進者,廿世紀西方最富原創性、影響也最大的哲學家(Martin Heidegger),數度表示他用以批判西方整個文明的「存有思惟」(thinking of being),其實老早就蘊蓄在中國道家老子、莊子有關「道」的體驗中 [3].因此,「新道家」在當代哲學中的缺席,并不是老、莊智慧不具有現代意義,而是我們現代詮釋者,在解讀《老子》、《莊子》的過程中,始終無法撐開一個融合古今中西的意義脈絡,使道家哲學與當代文明接榫,釋放出老、莊智慧診斷、治療當代人各種文明經驗的力量。
??? 職是,本文之作,首先要回顧當代學者在道家研究方面的成果,批沙撿金,辨識道家哲學的義理歸屬。其次,以《老子》為例,在展開其核心思想之后,經由老子與海德格的對比研究,借力使力,將道家思想在廿一世紀人類文明中的洞見與慧識,扼要勾陳出來。至于,所見是否允當,尚祈海內外方家學者指正。
??? 二、本尊與分身──當代道家研究的回顧與檢討
??? 大體而言,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不論是海峽兩岸,還是西方學者,在道家學術研究方面,不可謂不豐。但是,自覺地站在道家哲學的本位上,評古論今,卓然自立的論述傳統,卻始終沒有出現。以華人世界為例,參與研究的重量級學者,如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等,均另有關懷,因此,雖然不乏論說精辟之作,但是卻始終無法凝聚共識,展開與西方哲學的對話。我們檢視近年來有關道家研究的成果,約略分辨,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向與議題:
??? 1.道家經典的校刊與訓詁
??? 2.道家思想的流衍與發展
??? 3.道家義理性格的歸判與詮釋
??? 首先,關于道家經典的校刊與訓詁,由于敦煌本子、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以及最近戰國郭店《竹簡老子》的聞世,使許多學者都投身到??墓ぷ髦?[4].這些研究自有其一定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對先秦道家思想的流變、發展,提供了一些新材料,但是對哲學義理的闡幽發微,并未帶來重大的沖擊。因此,在數量上這方面的著作雖然累積的最多,可是對道家哲學的闡揚,卻乏善可陳。
??? 其次,有關道家思想的流衍與發展,在性質上屬于思想史的研究,主要在說明先秦老子、莊子到漢初黃老之學,其間思想的流變與轉折,即:原始道家思想究竟經歷過那些人物,以及什么特殊機緣,才形成漢初黃老的蛻變。據作者個人觀察,這個課題以大陸學者的研究做得比較勤,臺灣地區只有近幾年才有人投入心血。嚴格說來,中國古代哲學的變遷發展,迄今仍存在著許多謎團,如果沒有更多文獻的印證與支持,許多的解釋都帶有臆測的成分。尤有進者,思想史的解釋,固有待于資料、證據,但是,解讀資料、證據背后的「史觀」、理論預設,有時更扮演關鍵性的地位。大陸學者長期以來,習于「唯物史觀」來解釋思想史,不但無助于歷史真相澄清,反而會嚴重的影響到道家義理形態的判定。
??? 事實上,當代學者在道家研究上,不能形成共識,問題就出在解讀經典過程中,未經反省批判的程序,就徑自從個人預取的理論立場,判定道家義理性格的歸屬。我們檢視當代學者的作品,發現學者們的歧見,主要集中在下面兩個議題上,即:
??? 1.道家之學究竟有沒有形上學的蘊含?
??? 2.如果我們原則上承認道家具有形上學的蘊含,那么,道家形上學的義理性格究竟應該如何歸判?
??? 第一項問題,反映出「國學進路」與「哲學進路」的紛歧。一般而言,治哲學的學者看到《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5]、「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6],認為老子心目中的「道」,顯然擔負著萬物存在變化的說明之責,因此判定道家哲學具有形上學的向度??墒?,傳統治「國學」的前輩,如大陸文獻學學者張舜徽,就旁征博引,反復辯說:
??? 大約在我國古代貴族政治和大一統政府的帝王,都有「南面」之稱,「南面術」便是他們怎樣駕馭臣下、壓制人民的一套手法和權術。這種術,周秦古書中,名之為「道」;古代有人把這種術的體和用,總結出一套有系統的理論,便是「道論」;宣揚這種理論的,便是「道家」。 [7]
??? 換言之,不但不接受西方哲學的架構,諸如形上學、倫理學的分類,而且將「道家之學」根本就定位為「是專就最高統治者一個人說的,而不是就普天之下廣大群眾說的」、「人君南面之術」。 [8]
??? 類似張先生這種見解的人,恐不在少數。其偏頗、無法令人茍同之處,在于:
??? 1.如果道家之學是專為統治者發言的,我們如何解讀《老子》、《莊子》書中,有許多章句顯然是站在廣大人民立場,對當時政治的控訴與批判。
??? 2.即令道家經典中有部分文字是針對統治者而說,但是它的讀者卻沒有限定在少數的統治者。早在戰國時代,它就流傳于民間。幾千年來,道家經典經由不同時代的讀者,更發展出不盡相同的注疏、解讀,成為無數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憑借之一。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將道家經典的意義與價值,限定在「人君南面之術」這個偏狹的認知。
??? 3.從方法學的角度來看,傳統以訓詁、考據為主的解經方法,與強調現代讀者如何通過與經典的「對話」,獲致跨越古今的融合「視域」,將隱蔽在經典文字中的現代意蘊召喚出來的詮釋學方法,其實是分屬于兩個層次,各有其詮釋的目的,并無沖突之處。后者應該尊重傳統解經所獲致的結果,避免「望文生義」、「詮釋太過」的毛?。坏罢咭啾仨毩私獾?,「意義從脈絡而來」,而經典重要觀念的意蘊,除了經典語言文字的表層脈絡,還有文字背后的「生活世界」(life-world),它才是一切行動、知識、理論的意義根源,也是詮釋學撐開融合古今『視域』的基礎,換言之,我們找不到理由排斥從哲學的觀點來詮釋經典的正當性。
??? 果如前述,我們可以確定,將道家之學局限于「人君南面之術」,排除其形上蘊含看法,并非允當之見。但問題是,道家的形上智慧在義理形態上,究竟應該如何歸判?
??? 關于這個議題,質諸當代學者的研究,海峽兩岸有不同的發展。大陸地區的學者集中在道家究竟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的爭辯上,參與的學者有關鋒、林聿時、馮友蘭、任繼愈等,累積的文章不少,但是其學術意義卻令人質疑[9].理由非常簡單,第一;大陸學者視「中國哲學史就是唯心論與唯物論的斗爭史」,這種看法是「意識型態」掛帥下的產物,改革開放以后,連他們自己也不相信了。其次,唯心論與唯物論的爭議,其實是西方哲學在特定思惟背景下的產物,無論是「心靈」(mind),還是「物質」(matter),均有其一定的意義及思惟脈絡,我們實在懷疑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是否懂得什么是「心」、什么是「物」。因此,大陸學者在這個議題的討論,由于受制于十九世紀末蘇俄馬克斯主義的教條,并不能彰顯出道家哲學的現代意義,使道家哲學的智慧與現代文明接軌,只可說是徒勞而無功。相形之下,臺、港地區學者的爭議,就比較有啟發性。
??? 臺、港學者有關道家形上義理的歸判,大體上可以區分為兩種立場、形態。一是「客觀實有」的形態,即將「道」理解為宇宙發生論上的「第一因」,或形上學中的「無限實體」、自然哲學中的「自然律」[10].另一是「主觀境界」的形態[11],即順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的觀點,「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而何?」[12],將「道」對萬物的生化,理解為「不生之生」,即將「道」的意義系屬于主體實踐修養所證的「境界」,而非實在界果有一物主宰著萬物的生化。持前一種立場的學者甚伙,包括唐君毅、方東美、徐復觀等。但持后一種看法的人,則只有牟宗三先生一人,獨排眾議。
?1/4 ???1?2?3?4?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