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中的歷史文化優先意識及其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儒學中的歷史文化優先意識及其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 顏世安
??? 內容提要:本文分上下篇。上篇討論儒學在做人問題上的一種原則,就是崇尚歷史文化。儒者相信,人生于天地之間,貴于禽獸,他的生活應由高于物質的原則來指引,這種原則就體現在歷史積累的文化中。因此文化價值優先于人性的自然屬性和快樂欲求,應成為人生的引導價值。下篇討論“歷史文化優先”意識在現代社會的意義。現代社會的主流道德是從自然人權的初始假定引申出來,與從“人禽之別”引申的儒家道德有很大不同。儒學道德不能再自居于普泛意義的道德,而應重新審視自己的立足點。儒學的原始出發點,是把人確定為高于物的存在,認為人必有偉大質量(以歷史積累的文化為尺度)才配得上他的尊嚴。這種觀念如果被普遍接受,就可能使文化成為科技與商業之外的另一社會支撐力量,并適度遏止人類生活從靈魂世界向感覺世界的轉移。這種使人性戲嘻化的轉移正在使人類面臨新的衰退。西方社會有基督教和希臘及近代的古典文化起支撐作用。中國若無自己的人文文化理念,將來必然喪失精神自立的基礎。
??? 關鍵詞:歷史文化;人貴于物;道德語詞;對話
??? 上篇 關于儒學中的“歷史文化優先”意識
??? 一、什么是古代儒學中的“歷史文化優先”意識
??? 儒學中的“歷史文化優先”意識,是關于個人生活選擇的一個原則。它也是關于制度安排的原則,但首先是人生選擇的原則。儒學關于制度安排的種種考慮,是以人生選擇的考慮為基準和前提的。本文主要討論儒學的人生選擇問題,只在適當的時候,會從與人生選擇相關的角度,談及儒學的制度安排問題。
??? “歷史文化優先”的原則就是:在個人生活道路的選擇上,歷史文化具有某種優先性。每個人的生活都面臨選擇,他要判斷什么好什么不好,他要選擇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在儒家文化中,所有的人都有這樣一種判斷,他相信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文化是好的,這些文化的規范(如孝順父母,終于國君)必須服從,這些文化指示的做人方向(如應有仁、義、信的德行)必須選擇。歷史文化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絕對價值,它優先于理智和經驗的篩選判斷。在儒學傳統中人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忠和孝究竟對不對,仁義信究竟好不好,讓我先多有一些知識,多有一些生活經驗,然后再來判斷。他絕對不可以這樣想。歷史文化不是可以選擇也可以放棄的東西,歷史文化就是好的生活方式本身。這種“好”的判定,優先于經驗的積累和理智的習得。簡單地說,歷史文化就是一種信仰。
??? 有人可能會批評說,儒學的做人原則,是以“仁愛”為本,“仁愛”發自內心,是一種內在自覺。歷史文化固然重要,但既然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就必須通過內心體認而獲得生命。換句話說,儒學指示的做人方向,應是以內在自覺(心與性)為本,而不是以超越個人良知之上的外在信仰為本。對此我的看法是,儒學確實重視內心自覺,但是否可以把內心自覺理解為追求道德的原始動力,尚需討論。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儒者主張的內心自覺,實際上是依賴不言自明的價值先導(來自歷史文化)的。相對于內心自覺來說,歷史文化價值是更基礎的動力。舉例說,孟子主張善根源于內心,可是他就不能同意楊朱墨翟對人生的理解也是一種善。可見孟子性善理論中內心體認的東西,是一種由主流文化預先確定的東西。歷史文化信仰與心性自覺之間的關系甚為復雜,我不能武斷地說,儒學的性善心性之說,在一切情況下都根源于歷史文化的先驗價值。但我相信,儒學的內心體認不可能完全拋棄歷史文化先導。明代王門后學有此傾向,即在明末受到東林黨和顧、黃諸大儒的嚴厲批評。由此可見歷史文化信仰這個線索在儒學中不僅一直存在,而且始終是強有力的。
??? 也有人可能會批評說,如果歷史文化對儒者具有優先性,豈不意味著儒者在傳統面前喪失自主性和創造力?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我們可以把古代儒者分好多類型和層次。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古代圣人的名字,經典上說的話,正史記載的英雄故事,傳習的規范,就已經有不容置疑的權威。這并不是說大多數儒者都是毫無創建的思想奴隸。事實上歷史文化的內涵既深且博,一個人崇尚歷史文化,意味著他需要用心領悟多少個世紀累積陶鑄而成的精神傳統,每個人在自己的領悟中都可以有所創見,然后以立德、立功、立說、作詩文諸種不同方式,傳遞和增厚文化傳統的精神規模。這是我們在泛覽古人詩文書信特別是正史人物傳時容易看到的東西。另外還有少數富有懷疑精神的人,對于這些人來說,任何具體的東西都有可能被重新思考和檢驗。如孔子可以對古傳禮儀損益權衡;孟子可以對《尚書?武成》的真實加以懷疑,程朱重新取舍經典,王陽明說如果心里不安,便是孔子之言也可以不信。從道理上說,文化傳統中任何具體的東西都可以被懷疑,被修正或重新理解,而不可以偶像化。可是有一樣東西是所有人都不會懷疑的,這就是由歷史文化所確定的先驗價值。歷史文化由倫常規范(忠、孝)、道德準則(仁、義)、典籍、圣賢傳說英雄故事等等共同構成。它的形式是經驗的,它的抽象價值或者說核心精神(道)卻是先驗的。對經驗之物可以懷疑,對先驗價值卻必須信仰。宋明理學家常強調一個“敬”字,這個“敬”可以是不及物動詞,不涉具體對象,只是一種純粹的態度。如果簡單給這個態度作一個界定,那就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敬”這個生活態度是儒學最底線的原則,如果對此也懷疑,比如像李贄那樣以為可以不砥礪品格,只管放恣性情,或者像王充那樣借口命運而否認努力,那就會被公認為不再是儒者。
??? 還有一種可能的批評是,如果歷史文化優先是儒學的核心原則,那么儒學在本質上就是一個保守的和尊崇權威的學派,它就喪失了與現代文明對接與融合的基礎。對此我的理解是,第一,儒學中有哪些重要原則是一回事,這些原則能否與現代文明對接是另一回事。不能因為有現代文明的價值尺度,就把儒學中不合這個尺度的東西完全丟在一邊。第二,與現代文明對接,也不見得一定要先符合現代文明的基礎價值(自由人權),照樣可以表現為批評和置疑,表現為不同立足點的對話。本文的下篇,將對此問題作一些初步探討。
?1/6 ???1?2?3?4?5?6?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