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與生態哲學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佛教思想與生態哲學 ??? 王雷泉 ??? 1996年1月,臺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結集出版《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收釋傳道《菩薩社會關懷的二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釋恒清《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王俊秀、江燦騰《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臺灣地區的佛教實踐模式為例》、張維安《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陳玉峰《臺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釋悟殷《佛教的醫療保健–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廣律為主》、洪啟嵩《器官捐贈與佛教的生命關懷》、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關于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陳清香《當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態》、王淳隆《當前臺灣寺院建筑之困局與轉機初探》、王鎮華《廟宇的空間組織--以山西五臺山的廟宇為例》等十二篇論文。按楊惠南的看法,臺灣的環保運動,在1970年才開始萌芽;而臺灣佛教界之參與環保運動,則是近幾年的情形。(楊惠南A)但從上述論文題目來看,臺灣學者對佛教思想與環境保護的研究,已經涉及相當具體的領域,在理論探討上也進入比較深入的層次。 ??? 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與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江燦騰合寫的《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對西方環境保護理論模型的介紹,但從中亦可一窺臺灣佛教環保實踐及思想演變的概況。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惠南的《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和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二文,則對佛教環保思想的理論基礎作了比較有份量的論述。照王俊秀與江燦騰的說法,這兩人在環保思想上的研究,不僅是對西方知識界“環境范型”的思想回響,而且也可以視為此一領域在臺灣地區的先驅性研究。社會關懷,是推行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環境保護則是佛教關懷社會的重要方面。筆者主要根據上述三篇論文所提供的資料,對此略作介紹。所用資料,悉據從國際互聯網下載的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所建佛學資料庫電子文檔,特此志謝! ??? 佛教思想如何為環境保護提供理論基礎? ??? 所謂“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檢驗人類社會現象的觀念及假設,可用來提供一種世界觀或宏觀視野。長期以來,人類以自身創造的文化,自許為“萬物之靈”,“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會運作的基本路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認為“科技萬能”,人類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長無限論”一再被認為是人類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種表現。在這種“環境侵略思維”籠罩下的人類生活方式,創造物質文化的過程對人類而言是“文明化”,對其他萬物而言則是“野蠻化”.人類對其他萬物“野蠻化”的過程間接、直接地影響人類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種“生態反彈”,并體會到“萬物之靈”有可能會變成“萬物之零”.(王俊秀、江燦騰) ??? 自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標。從此環境污染不再只是“臟”的問題,更是“生與死”的問題。治本之道在于改變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轉移”(paradigm Shift)乃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必要過程。王、江的論文首先介紹了四組對比的觀點:一、由“萬物之靈”到“萬物的一支”;二、由“人定勝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萬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長無限”至“成長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轉移”觀念,可見近百年來,人類社會(特別是指歐美社會)如何從“成長范型”(HEP)逐漸轉移成為“環境范型”(NEP)的思考和體認。 ??? 回顧戰后近五十年來臺灣佛教的環保思想,則傾向于傳統的護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錄學專家蔡念生,從1950至1980年,在各種佛教刊物及報章雜志撰寫了幾十萬字的護生與戒殺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結為《如是庵學佛賸語--護生百講》、《如是庵學佛賸語--鳥獸春秋》,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從環保角度對放生活動本身進行反思,則要遲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釋圣嚴在《人生》第62期發表《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學生物學系在《人生》第67期發表《請勿隨意放生》。而且這兩篇文章,都未進一步提出如何保護生命或生態的問題。 ??? 在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影響下,佛教界相繼出現了釋傳道、釋昭慧和楊惠南等幾位重量級的佛教環保健將。傳道法師不但出資拍攝“反(對政府興建)五輕(工廠)”的錄影帶──《凈土的吶喊》,而且為文呼吁佛教要組織“環保護生基金會”.他認為唯有這樣,才能“破除‘經濟奇跡’的政治神話,糾正偏頗政策”;其次,“(立法)禁止制造(包括保特瓶、保利龍在內的)塑膠垃圾”.他的這一呼吁,已經能夠把抗爭的矛頭指向資本家和政府,并且也已意識到從根本而且全面入手的“普渡”,比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別渡”,來得重要。(楊惠南A)至于昭慧法師,不但創辦“生命關懷協會”,更實際投身第一線從事護生和戒殺的工作。她在各種報章、雜志上撰寫的環保文章,現已大部分收在《浩蕩赴前程》(臺北:法界出版社,1994)和《愿同弱小抗強權》(臺北:法界出版社,1994)兩部新書里。此外,像《福報新聞周刊》和《佛教文化》等佛教刊物,也大量報導關于環保的問題。 ??? 楊惠南于1994年發表《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對臺灣佛教界的環保工作從理論上進行反思。他認為以“預約人間凈土”為號召的慈濟功德會和以“心靈環?!?為號召的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雖然在環保工作上成績最卓著,但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論依據:(一)在實際的環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樹,未能觸及污染臺灣環境的兩大污染源:資本家所開設的工廠,以及已與資本家利益結合的政府。(二)在環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內)心”輕“(外)境”的傾向;也就是說,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貪、嗔、癡等煩惱)的去除,卻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氣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與清理。論文尖銳地指出:重“心”輕“境”的環保理論,乃“預約人間凈土”和“心靈環?!敝杂兴H、值得商榷的原因。楊惠南呼吁:建立一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乃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而且,為了對治重“心”輕“境”這一古來即已形成的錯誤理念,此時此地甚至應該提倡重“境”輕“心”,亦即“境”先“心”后的佛教生態學。(楊惠南A) ??? 林朝成曾接受“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的委托和經費的補助,于1992年完成《佛教放生與環保保育》一書的研究(未出版)。同年又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濃縮和修訂成為《從宗教生態學看臺灣佛教界的環保觀及其實踐之道》的專論,提出六點“未來生態新典范”: 1.對自然的高度評價;2.普遍的同情心;3.謹慎周密的計劃以防止風險;4.經濟成長的極限;5.日益求新,崇尚興革;6.新政治觀。以此作為思考的參考座標,然后企圖進一步結合佛教的教義,以建立“佛教生態學”.文中批評“臺灣佛教環保意識的覺醒又落后臺灣社會十年”,建議盡速地整理佛教環保的文獻,具體意見如下: ??? (一)佛教基本教義與環保生態觀的匯通。如“緣起”與“深度生態學”的比較;“依正不二”觀與自然環境保護或環境權的匯通;“八正道”與“后設經濟學”的比較……等等,都應納入佛教環保的基本文獻內。 ??? (二)佛教的環保福利事業??蓞⒖继啤斗ㄔ分榱帧返姆绞剑瑪M定條目,細加分類,每類有述意、有經證、有詮釋、有引申,以方便參考與查閱。 ??? (三)佛教高僧大德的具體事例。重新整理各僧傳居士傳,選出具體環保事例,以為參考效法。 ??? (四)佛教戒律與環保生活法則的比較。環保必須落實于生活,其所提供的生活法則,大都合乎戒律所規定者,尤其是菩薩戒,更可給從事環保的資源與啟發。(林朝成A) ??? 王、江的文章引述了上述楊、林兩教授的論文后,認為兩人對佛教界環保思想的批評意見,雖然都是援引西方現有環保理論觀點,卻不忘在佛教傳統教義里,尋求原有教理的支持。說明佛教傳統的生態理論,確實含有和新的“環境范型”理論相契合的某些成份。至于哪些是有待提升的積極因子,王、江的文章并沒有深論。好在這次研討會上,楊、林兩教授又提交了新的論文,對上述觀點作了進一步展開。 ?1/4 ???1?2?3?4?下一頁?尾頁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