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傳教士在華早期活動研究的回顧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新教傳教士在華早期活動研究的回顧
吳義雄
基督教新教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近代史和近代宗教史上,都是十分值得注意的現象。按照新教傳教士在華活動的階段性特點,可以將從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到1851年英文《中國叢報》停刊這段時期,看作新教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早期階段,即以廣州和廣東沿海為中心的階段。100多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學術界對這一歷史階段的研究,迄未充分展開。但長期累積之下,中外學術界和宗教界的有關研究成果,也不乏可觀之處。對這些研究成果加以總結和清理,衡量其得失,可以為今后進行深入的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近年,筆者利用兩赴海外訪問研究之便,結合對新教傳教士在華早期活動的專題研究,對相關的研究論著頗加意搜羅考察,撰為本文。但個人見聞所及,不免受到種種局限,遺漏在所難免。不周之處,尚希專家賜正。
一、教會修史與中國早期的新教傳教史研究
中國學者對這段歷史的研究起步較晚。梁廷枏的《耶穌教難入中國說》,提到一些天主教在華傳教的情況,對新教則全無記載。筆者所見最早的關于新教傳教士在華活動的中文著作,是王元深的《圣道東來考》。王元深(王寵惠的祖父)曾是郭士立創立的福漢會的成員,后隨德國禮賢會傳教士羅存德傳教。他在1899年撰寫了《圣道東來考》這本小冊子,1907年在香港出版。該書以記述禮賢會在廣東的活動為主,兼及其他新教教派在廣東的初期活動,所涉及到的教派有:倫敦會、美國浸禮會、美部會(書中稱為綱紀慎會)、英國安立甘會(書中稱安立間會)、美國長老會、英國衛斯理會(書中稱惠斯理會)、福漢會、禮賢會、巴色會、巴陵會、德國小巴陵會,卷首和卷末分別有《景教東來考》和《天主教東來考》。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德國禮賢傳道會入粵記》,幾乎占全書一半的篇幅,對禮賢會19世紀后期在廣東活動的歷史敘述比較詳細,因作者本人即會中成員,他所提供的一些細節是難得的研究資料。他對福漢會情況的敘述,雖篇幅不長,但也提供了一些該會內部的情況。該書對其余各派在華早期傳教活動的記述雖極簡略,但亦具參考價值。
190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謝洪賁的《中國耶穌教會小史》,作為《布道小叢書》的第4種。作者以將近一半的篇幅追溯景教和天主教在華傳教史,然后分4個階段簡單地敘述1807到1907年新教在中國傳播的經過,其中第2章《教會立基時代》和第3章《教會萌芽時代》,就1807到1842和1842到1860年新教傳教活動提供了一個簡略的綱要。這本小書是目前可以見到的第1本關于新教在華活動的專門著作,由于對景教和天主教的傳教史也有敘述,故可以將它看作簡明的中國基督教通史。它的意義還在于開啟了20世紀前期教會修史的風氣。
1920年,溫國符編輯、鄺柳春校訂的《西廣東長老會歷史》,由啟明公司承印出版。這本小書對美國長老會在廣東傳教以及廣東本土長老教會的發展有比較清楚的說明,其中第3章《論長老會傳至中國》,對早期長老會傳教士在廣東的活動有一點記載。
1924年秋,《神學雜志》第10卷第3號出了一期特刊,名為《中華基督教歷史》,由馮玉祥題寫書名。該刊敘述各新教差會的簡況,側重于當時的情況,對倫敦會、公理會、圣公會、禮賢會等新教差會來華活動的起源也分別在各部分的開頭提及。
1934年,在廣州等地活動的浸信會牧師劉粵聲出版了《兩廣浸信會史略》一書。這是關于浸信(禮)會區域活動史的第一著作。作者對叔未士、羅孝全等早期浸禮會傳教士在廣東的活動,美國浸禮會分裂后南方浸信會的活動,以及兩廣本土浸信教會的發展,都有較概括的敘述,有的內容較為詳細。劉粵聲在廣州淪陷于日軍前后到香港,于1941年又出版了《香港基督教會史》一書。1940年4月,“香港基督教聯會”開會決議,編寫《香港基督教會史》,成立了一個編輯委員會,集體編寫,以劉粵聲為主編,同時向教友征求資料和文稿。到1941年7月,該書完成。全書分為7個專題,其中第 1章“會宗史略”介紹公理宗、信義宗、浸信宗、圣公宗和循道宗傳教士在華活動的起源,第7章“個人傳記”為馬禮遜、裨治文和叔未士等人立傳,均有一定的篇幅涉及新教傳教士在華南地區的早期活動。
1936年,女基督徒余淑心等編纂的《福州美以美年會史》由福州倉前上梅塢知行印刷所印行。其書卷一《布道志》中的第一章《布道之緣起》和第2章《布道開創時代》,很簡略地回顧了美以美會派遣傳教士到福州的開端,以及該會傳教士在福州的初期活動。同年,同樣由女教徒吳立樂主編的《浸會在華布道百年史》,由上海中華浸會書局出版,劉粵聲作序。該書是同類書籍中部頭較大的一種,共234頁。在每一部分的后面,附有與正文有關的問答題,此乃仿效歐美同類著作的做法,供教徒修習之用。作者按地區敘述浸禮會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其中華南、江蘇(含上海)和華東(浙江、福建)幾個部分,對叔未士、羅孝全、晏瑪太等的早期活動的敘述相對來說比較詳細。
1940年,福建協和大學教授的王治心出版了《中國基督教史綱》,這是一部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通史。從全書分為22章,敘述自唐代景教到晚清以后各大教派在中國活動和傳播的歷史,其中有3章,即:《更正教輸入中國的預備時期》、《太平天國與基督教》和《道光以后更正教各宗派的活動》。書中所說的“更正教”即基督教新教。作為一部中國基督教通史,全書各章單獨來看,均顯單薄,也較少專題性的討論,但總的來說,它還是可以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個入門的途徑。書中對相關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全從教會的立場出發,因此,該書仍可歸入教會修史的范疇。
教會修史的風氣,一直持續到1949年前夕。1947年,上海中華浸會書局還出版了“上海第一浸會堂”所編的《上海第一浸會堂百年史略》,專以浸會在上海的發展演變為內容。其中《史略》、《年表》兩章對叔未士、啤士等人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上海的傳教經歷,有所敘述。
1949年前由教會人士所撰寫、編著的上述書籍,本身是教會事工的一部分,還不是專業的學術研究。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在于,它們可以提供新教各教派在華活動的歷史與現狀的綱要和概況,供一般性了解之用,也可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資料,但一般不對具體問題作深入的探討,大都很簡略。披覽之余,還可以發現,各項著述在敘述同樣的史事時,均大同小異,且時有錯漏之處。
?1/5 ???1?2?3?4?5?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