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漢學中的道教研究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西方漢學中的道教研究
鄭天星
西方漢學歷史悠久,產生于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澳大利亞華裔學者、國際知名道教研究家柳存仁教授1995年在新加坡召開的一次國際漢學會議上發表的《從利瑪竇到李約瑟:漢學研究的過去和現在》一文稱:“假如我們說馬可波羅東來的時代是西方的歐洲人和東方的中國人接觸的第一期,利瑪竇為第二期,那么,到了鴉片戰爭前后,從蘇格蘭來的、信仰抗教宗新教的倫敦會教士理雅各,就可以說是第三期的代表人物了。”又說英國李約瑟博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編著出版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他的著作和觀點使人們耳目一新,所以得重新認識中國的道家和道教。
在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儒、釋、道三教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且被認為是中國的“大傳統”。從西方漢學發展史看,三教中的道教研究起步較晚,大約始于20世紀50年代。
已故法國德裔著名的道教研究者安娜·賽德爾(1938-1991)在其絕筆之作《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1950-1990)》長文中指出:“作為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諸要素之一,道教在西方是最后被發現和研究的。大約在1950年,保羅·戴密微(1894-1979)發表了亨利·馬伯樂(1883-1945)的譯著。從那時起,人們才開始共同嚴肅地從道教自身文獻出發去理解道教。之所以對道教的認同跚跚來遲,更多地是由于思維方式上存在盲點,而非現實中存有障礙。”
事實上,歐洲漢學道教研究發端于19世紀。1814年12月11日,法蘭西學院設立了歐洲第一個漢學講座,第一位中文講席雷慕沙(1788-1832)于1816年出版了滿語本《太上感應篇》的法文譯本,1823年發表了《關于老子一生及其作品的報告》,但文中只選擇部分章節。他的弟子儒蓮(1797-1874)于1842年出版了《道德經》全譯法文本,不過他把書名卻譯成《關于道和德的書》。
1868年英國新教傳教士湛約翰(1825-1899)將《老子》譯成英文在倫敦出版,譯名為《老子的思辨、哲學、政治和道德的思考》。1875年英國牛津大學設中文教授一職。
1870年德國保守派作家斯特勞斯(1808-1899)就將《道德經》譯成德文在蘇黎世出版,這個譯本的解釋文長達400余頁,到1987年止,共出版8次,在德語地區的知識界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1912年柏林大學才設立了漢學講座。
荷蘭著名的漢學家許理和于1992年在臺北發表過《老子在東方和西方》,他說:”道德經在西方人眼中,無論從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別看來,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典籍,也最富于中國智慧,或甚至更廣泛而言——東方智慧。但其中許多的研究并不完全是哲學性的,例如有些人用福音的語詞來解讀老子;有些將老子的’道’與叔本華的‘世界魂’、或柏格森的‘生命沖力’,或是印度的‘大梵天’相比擬。雖看法各有不同,但是都表示對老子《道德經》的重視。
英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權威李約瑟(1900-1995)博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沒有道學,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有學者稱,迄今為止,《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計約有220余種,至于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僅西方國家按其國家書目的登錄,就約有1700多種,可見老子研究已具有世界性了。
這里舉兩個例子。前不久,收到臺灣交通大學林國雄先生寄來他主編的《論有無與場》(1977),書中收有李培權寫的《救救老子文明之五千言》一文稱:“美國前任總統雷根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話,竟使美國有八家出版公司爭著出版《老子》。最后是哈潑出版公司以十三萬美元之高價,從英文譯者岱芬·米歇爾那里購買了出版權,若以老子五千言計,真是一字值千金了。”文中所言“雷根”,在大陸譯作“里根”。“治大國若烹小鮮”一語出自《老子》第六十章首句,白話作如下解:“治理大國要像煎小魚那樣(不要常擾動它)”,意思是治理國家,要“無為”。哈潑公司英文名稱“Harper”,是美國較大的出版公司。老子五千言,實為5722字。譯者者的英文全名叫Stephen Mitchel。
據倫敦中文報紙《星島日報》1998年3月12日報道,英國漢學家彭馬田(英文名Martin Palmer),將《道德經》譯成英文,制成錄音磁帶,于1998年2月18至19日倫敦召開“世界(宗教)信仰與發展”會議之機公開出售,這盒錄音帶由英國著名演員奈杰爾·霍索恩朗誦,并配有悅耳的音樂。這可真是個絕無僅有的發明創作,給喜歡道家和道教思想的英語讀者提供了極大方便。
據荷蘭乃梅亨天主教大學神學研究所教授克努特·沃爾夫的1997年第4版《西方道教書目》統計,從雷慕沙1823年選擇《道德經》起到1995年德國漢學家漢斯·格奧爾格·默勒出版馬王堆帛本《道德經》的德譯本止,182年間共出363種外文譯本,涉及23種語言,可見《老子》已走遍全世界。
西方漢學界對道教的廣泛研究,始于三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期間。會議英文全稱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the Taoist Studies。
第一次會議于1968年9月7至13日在意大利北部的貝拉焦召開,發起者是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中國文化研究委員會,勒克菲勒基金會提供贊助。與會學者16人,提交論文者10人,他們來自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荷蘭、加拿大、瑞士。這次會議的議題廣泛。會議結束后,美國芝加哥大學主辦的國際比較歷史研究雜志《宗教史》第9卷第2-3期(1969-1970)刊登了6篇文章,其中有會議主持者霍姆斯·韋爾奇的《貝拉焦道教研究會議》,此文是對會議的總結。
第二次會議于1972年9月2日至7日在日本長野縣的蓼科舉行,日本道教學會主辦,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中心和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協辦,日本文部省和三菱集團資助,與會者14人,發表論文13篇,他們來自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會議結束后不久,日本酒井忠夫教授主編出版了日文版的《道教綜合的研究》(國學刊行會1976年版)。美國韋爾奇教授和聯邦德國安娜·賽德爾博士合編出版了英文版《道教面面觀。中國宗教論文集》(耶魯大學1979年版)。
?1/3 ???1?2?3?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