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自然和諧:柳永《望海潮》詞生態意識淺析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天人合一自然和諧   ——柳永《望海潮》詞生態意識淺析   張倫建   內容提要 生態批評是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關系的批評,是文學研究的綠色化。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三個層面分析了柳永《望海潮》詞所蘊涵的生態學思想。   關鍵詞 《望海潮》;生態;自然   在詞史上,柳永被推為婉約派正宗。誠然,仕途失意、淪落為都市浪子的柳永,經?;燠E于勾欄瓦肆、歌樓妓館,其作品不免“長于纖艷之詞,然近俚俗”(《花庵詞選》)。就其大部分作品而言,固屬如此。然亦有不同風格,其名作《望海潮》就一洗其兒女情長之纖艷之風,給讀者帶來一股清新自然的氣息,其中蘊涵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生態智慧更是給遭遇生態危機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帶來了思想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慰藉。詞曰: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該詞所詠的是北宋時期東南一帶的重要都市———杭州。 杭州自古以來被譽為“人間天堂”,其富麗繁華之極盛景象,在柳永筆下呼之欲出。讀者不難從“煙柳畫橋”里想象其河橋街巷的優美迷人;亦不難從“風簾翠幕”中看到其居民住宅的高格雅致;而透過“參差十萬人家”更能給讀者以城市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繁榮印象。后文“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詞人又抓住“珠璣”和“羅綺”兩種象征富貴之物,反映出杭州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而“珠璣”和“羅綺”又皆女性所用之物,暗示出杭州城聲色之盛。就物質享受、經濟狀況而言,昔時杭州城確乎達到了“競豪奢”的程度。如此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幅風光旖旎、人口繁庶的都市生活畫卷,令人不勝向往。   但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煙柳畫橋”三句與“市列珠璣”三句,同是描繪市內繁華,完全可以一以貫之,何以詞人在其中插入“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三句描述郊外自然環境的詞句呢?筆者認為,個中原因,除了結構跌宕外,這種場景多變(由市內繁華到郊外自然環境再到市內繁華)的寫法還有另外的目的,這就是:啟示讀者注意繁華至極的杭州城的自然生態環境。此問題一直以來少有人拈示,筆者擬從生態批評的視角出發,對此展開論述。   當今時代,人們普遍感覺到一種近在眼前的生態危機,科技、工業的高速發展嚴重破壞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和諧與平衡,這種生態危機日益蔓延到人類社會的文化領域、道德領域、精神領域。人們不遺余力地追求科技、經濟和物質,而遺棄了人文、道德和精神。一時間,雙方儼然是不可能相容的二元對立。 但是,新世紀蓬勃發展的生態運動不斷啟示人們,難道富裕的物質生活與和諧的自然生態真的不能相容嗎?在筆者看來,對柳詞生態意識的分析,頗有助于回應上述問題,下面就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三個層面進行論述。   人與自然層面?!霸谥袊墓糯軐W思想中,人與自然是在同一個渾然和諧的整體系統之中的,自然不在人之外,人也不是自然的主宰,真正的美就存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中,最大的美就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那種化出化入、生生不息、渾然不覺、圓通如一的和諧?!盵1]68魯樞元先生的這段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那么《望海潮》詞體現了怎樣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呢?首先我們看杭州城的自然生態環境。上闕“云樹繞堤沙”三句,聚焦錢塘江:江堤蜿蜒迤邐,樹木郁郁蒼蒼,云遮霧罩,恬靜優美;錢塘怒潮“濤似連天噴雪來”,洶涌澎湃,極具動感,蔚為壯觀。一動一靜,妙合無垠?!霸诿耖g傳說中,湖就是大地的眼睛?!盵2]這句話對于杭州西湖來說是再恰當不過了。如果說人間天堂在蘇杭,那么杭州天堂當在西湖。據史載,西湖經唐代白居易的治理、五代吳越王的營建,至宋初已十分秀麗。詞下闕前半段專詠西湖?!爸睾B巘清嘉”,西湖之里湖、外湖,周圍的靈隱山、慧日峰等重重山嶺,著“清嘉”一詞,湖山之美盡顯無遺。最妙的還是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惫鹋c荷,是杭州的典型景物。白居易《憶江南》云:“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至于荷,亦有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佳句輝映。據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云:“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景美不可方物,一時竟起民族戎爭,讓人唏噓不已。其中概括的杭州西湖自然景色之美,言語實難盡述。那么,在這樣宛如原生態的環境下,人類的生存狀況如何呢?詞中做了這樣的描繪: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不論白天與黑夜,湖面上飄蕩的悠揚的笛曲與多情的菱歌,不由得讓人陶醉其中。白發垂釣翁,垂釣之余,尚可乘興奏曲;紅顏采蓮女,弄蓮之時,亦能放聲高歌。藍天,碧水,鶴發,紅顏,桂子,蓮花,自然和諧,渾融如一,這是一個多么愜意的世界,這是一種多么詩意的生活!他(她)們與身邊的環境水乳交融,是那么的自然、和諧!你能分清哪是人類世界,哪是自然世界嗎?恐怕不能,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情此景,對當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不啻為一處世外桃源。如今,人們背負著巨大的身體負擔與精神壓力,在充滿各種欲望的時空中艱難前行,誰還有心思親近自然呢?即使你想仰望夜空的繁星,當你的眼睛被高樓大廈與污濁的大氣遮掩時,恐怕也會為今天人與自然的隔離嘆息。如此,《望海潮》詞展現的在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保持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境界,或許能為人們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帶來些許啟示吧。   人與社會層面。人與社會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望海潮》詞沒有體現出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的“禮儀”,其中涉及的人物及其活動,倒暗示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高度自由與和諧。如“羌管弄晴”三句,“嘻嘻”二字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了釣叟與蓮娃的歡愉神情。釣叟閑適釣西湖,蓮娃泛舟采紅蓮,悠揚的笛曲與多情的菱歌相和,這不宛然天籟之音嗎?或許他們在湖上照面之時,也會彼此微微一笑,互為贊許吧。這里沒有世俗之禮節,沒有禮教之大防,有的只是順乎人之本性的自由活動。其實早在唐人孟浩然《耶溪泛舟》中,也有相似的意境: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詩作表現傍晚泛舟時的散淡逸興。老翁少女相對而視,情純意潔,落落大方,鉛華洗凈,脫盡凡俗之氣,與《望海潮》詞描繪的意境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充分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自然與和諧、社會關系的古樸與純潔。下闕后半段贊美杭州郡守。那么,作為社會關系的重要一極的官民關系又是如何呢?詞中雖無正面描述,但我們還是能從中推知大略?!俺俗砺牶嵐?,吟賞煙霞?!憋嬀瀑p音,嘯傲于山水之間,一位多么風流的地方長官!試想,一位懂得詩意生活的官員,也會愛民如子,得到百姓的愛戴吧。官員與民同樂,百姓自娛自樂,這是一種多么和諧的社會關系!再看現代社會,人們的道德感喪失、審美能力喪失,使人越發感覺到人類精神領域正面臨嚴重的危機。與古人的生存智慧相比,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極大豐富的今天,為什么人們心靈之間的隔膜越來越深、冷漠與日俱增?   人與自身層面。人,不僅是生物性的存在,社會性的存在,同時,在更高的層次上,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這里所述人與自身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探討人的精神層面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就有“精神者,生之源”(《素問》)的說法,老子講“道中有精”、“精生萬物”,莊子講精神“化育萬物”,精神是一切生命的本原和真義。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精神是否自由、和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生命的價值大小與質量高低。《望海潮》詞中涉及的人物釣叟、蓮娃及郡守等,在精神層面都有其高度的自由與和諧。在勞動人民(釣叟、蓮娃)的生活中我們沒有看到艱辛與困頓,衣食無憂的他們,徜徉在美景如畫的人間仙境,閑適而優雅,有理由相信他們在精神上擁有一種歡愉與詩意。再看政府官員(郡守),治下百姓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卓越的政績會給其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如能“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朝廷擢升,自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肯定;即便不能,亦會樂于山水之間,逍遙自得,這種精神上的自由與和諧,恐怕是當今一心追逐數字統計的官員很難達到的境界。凡此種種,《望海潮》詞里的人們無疑擁有一種健康的精神狀態,比起當今人類普遍遭遇的“精神污染”、“精神危機”,這種自由、和諧的精神心態恐怕會引來更多人艷羨的目光。那么,我們自然會追問,在極力追求物質享受的路上,今天的人類到底在精神上遺失了什么?   綜上所述,柳永《望海潮》詞描繪的北宋時期的杭州,既有市井的富庶與繁華,也有自然的清麗與野趣,如此的富有詩意,充滿生機,是自然生態與精神生態的完美契合。無疑,這些都為現代人反思目前的生存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艾F代人征服了空間、征服了大地、征服了疾病、征服了愚昧,但是所有這些偉大的勝利,都只不過在精神的熔爐中化為一滴淚水!”[1]20自工業革命幾百年來,人類確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人類的精神文明并沒有與物質文明成正比同步前進,精神危機讓那些“偉大的勝利”在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顯得頗為悲涼!當然,歲月已逝,時過境遷,現在的自然和社會已經不是老子、莊子甚或柳永時代的自然和社會,要想讓21世紀的人們返回到“殿堂無燈憑月照,庵門不鎖待云封”的古拙、素樸的時代,無疑于癡人說夢。不過,人的精神是自由的,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更應該保持一種超脫物質欲望之外的獨立精神,正如德國哲學家馬爾庫塞所說:“精神自由,預示著一個更高的真理,即在這個世界上,社會生存方式應當使個體的整個生活不要被經濟弄得一無所有。[3]古人淡泊、坦然的精神情懷,對人類精神領域充斥的物質享樂主義或有矯正意義,進而,使人類的精神領域逐步向藝術、詩意回歸。   “印度和中國哲學一直尋求的不是主宰生存,而是尋求成為我們與存在的關系的回響與共鳴?!盵4]誠然,中國古代哲學一直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地、神、人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隨著生態運動的蓬勃發展,人們將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如《望海潮》一類的中國古代藝術作品,從中汲取豐富的生態智慧。   參考文獻:   [1]魯樞元.生態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米·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日歷[M].潘安榮譯.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181.   [3]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李小兵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21.   [4]梅洛·龐蒂.哲學贊詞[M].劉大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15.   作者簡介:張倫建(1980-),男,河南民權人,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南寧530006)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學批評。   原載:《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