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奇文妙語,值得一看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寫詩歌和散文為主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人。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一、韓愈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 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原毀》 2.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原毀》 3.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 ——《原毀》 4.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原毀》 5.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進學解》 6.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進學解》 7.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進學解》 8.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進學解》 9.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 ——《送李愿歸盤谷序》 10.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送李愿歸盤谷序》 11.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 ——《送李愿歸盤谷序》 12.故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 ——《圬者王承福傳》 13.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 14、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 ——《祭十二郎文》 15.士窮乃見節義。 ——《柳子厚墓志銘》 二、柳宗元 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 1.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罵尸蟲文》 2.君子在下位則多謗,在上位則多譽;小人在下位則多譽,在上位則多謗。 ——《謗譽》 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馬退山茅亭記》 4.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5.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狀,去來之不可常。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三、歐陽修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朋黨論》 2.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 ——《朋黨論》 3.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豐樂亭記》 4.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伶官傳序》 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此自然之理也。 ——《伶官傳序》 6.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傳序》 7.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瀧岡阡表》 8.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能修其身,雖小人而為君子。 ——《答李詡第二書》 9.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 四、蘇洵 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 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觸焉而得,故其言易。 ——《太玄論上》 2.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心術》 3.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敵。 ——《心術》 4.天下無內憂必有外懼。 ——《審敵》 5.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于詐,百補而千穴敗。 ——《用間》 6.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 ——《管仲論》 7.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 ——《上韓樞密書》 8.君子慎始而無后憂。 ——《上文丞相書》 五、蘇軾 蘇軾的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但如果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則蘇文無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1.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留侯論》 2.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日喻》 3.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后赤壁賦》 4.江流有聲,斷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后赤壁賦》 5.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教戰守策》 六、蘇轍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宋史》稱:蘇轍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 1.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遠者。 ——《上皇帝書》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黃州快哉亭記》 3.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4.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5.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七、王安石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1.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游褒禪山記》 2.指揮付托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3.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終。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4.其積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于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 ——《祭歐陽文忠公文》 5.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馬諫議書》 八、曾鞏 曾鞏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于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于說理,為時人及后輩所師范。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1.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戰國策目錄序》 2.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戰國策目錄序》 3.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 ——《戰國策目錄序》 4.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贈黎安二生序》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