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話讀懂王陽明心學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心學創始以來,影響至巨,古今中外都有精辟見解。然而,對心學最精辟的論述,莫過于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 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 陽明先生一生所創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獨到的核心表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為陽明四句教。 撇開陽明哲學的對與錯不論,這四句教在為人處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無善無惡性之體 陽明心學,關注的終極問題,還是人和人性的問題。四句教的第一句,“無善無惡性之體”,他認為人性這個“性之體”本來是無善無惡的。 中國傳統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不那么主流的儒家,如荀子之流,認為人性有惡。但都主張對人性定調。 王陽明對儒家的發展即在于此,即非善非惡。正因為人性本來是混沌的,沒有天生的善人也沒有天生的惡人,所以可以通過教育和思考,令一個人的性格變化。 因此,這第一句教給人最大的啟示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喪失對自己的信念,因為無論你身處的環境如何,只要有決心總是可以變成你想成為的那種人。 有善有惡意之動 意是思想的作用。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可是思想、情緒有善的也有惡的,比如我們要吃一個東西,該吃不該吃,吃了以后有沒有好處?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惡的問題了。 世事紛擾,我們經常被環境所左右,導致胡思亂想。人欲橫流,我們每每以自身利益出發。這無法避免。只有佛教中的大菩薩,才能做到念念都是普度眾生的善念。普通如你我,只能日進一善,注意修行。 因此,這第二句教給人的最大啟示是:踐行心學其實很簡單,時時關注自己的念頭,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有飯吃飯,有茶喝茶。 知善知惡是良知 人的意識里面,有個知性的作用。“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說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掉進河里,這個時候任何人都很著急,都想去救他,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 知善知惡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們現在普通人講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慮的。 良知雖然是天性,但也能通過知識教育,使得普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惡。 因此,第三句教給人的啟示是:教育的本質其實很簡單,喚醒人心中的良知而已。人獲取知識的目的,本來也就是發現自己的良心。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悟道之前曾經格竹子七天,一無所獲,只得了一場大病。當時他就是因為不懂得“格物”的真正含義。 “格物”是《大學》里的詞語。《大學》里講“致知在格物”,人能夠不受物質世界的影響,自心不跟外物轉,甚至通過自己對外物的理解而動手改變外物,這個叫格物。 落實到行動上:“為善”的為是行為的為;“去惡”,壞的事情絕對不干。以往把自然科學翻譯叫“格致之學”,就是根據《大學》的“格物”而來的,格致之學就是自然科學。 因此第四句教給人的啟示是:我們要利用科學,不要被科學麻醉了;我們要利用物質文明,不要被物質文明所蒙蔽。我們要真正將心里的道德發動出來,影響社會,而不是做一個冷漠的旁觀者。 王陽明的心學,往深里說可作為治國之道,往淺里說可作為修身之道。無論是治國還是修身,“致良知”皆是最核心的部分。“致良知”的種種方法中,“知善惡”又是最核心的一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無論世途多么險惡,人心多么難測,明辨是非,去惡揚善,做個善人,始終是為人的正道。 這是陽明心學帶給現代人最大的啟示。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