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的情:天意從來高難問

作者:佚名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不會一帆風順的。古代讀書人,都想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在家時十年寒窗,黃卷青燈,磨礪意志和才學。一旦得中進士,許多舉子就像范進一樣瘋狂。孟郊有詩《中舉后》曰: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日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 你看,他好不容易在四十六歲中了進士,從此以后就有了進入仕途的本錢,他是多么的興奮啊!以前哀嘆“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天地太窄了,沒有自己存身之地;以后應該什么都有,真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但結果怎樣呢?在五十歲的時候,做了一個溧陽尉,一直到死,都沒有飛黃騰達。正如我們今天有些中學生考取了大學一樣,接到錄取通知書后興奮至極,夜不能寐,想著這所大學的樣子、從未謀面的同學、自己未來的前途……但是,真正到了學校之后,發現大學原來不過如此,大學畢業后,更是為尋找飯碗而奔波。 為官作宦,久居下僚,“拜迎長官心欲碎”,天天做走狗做的事情,心情還愉快嗎?即使混到了大一點官兒,也往往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古人說得好:“伴君如伴虎?!蓖艃A軋,謠言常??昭▉盹L,天子頷下有逆鱗三寸,一不小心犯顏直諫,批了逆鱗,就會遭到殺身之禍。故在宦海里顛簸,往往會起起伏伏,升沉不定。 人生啊,有太多的不測,人生之路決不像長安大道那樣平坦!駱賓王是一個大才子。七歲的時候,他偶爾凝視水池里引吭而歌的白鵝,隨口便吟出一首詩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聲音瑯瑯尚未脫童稚之氣。這詩做得妙??!短短十幾個字,把眼前的那只鵝的神態及動作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世界上有多少人比得上這個孩子的聰明。從此,這只鵝一直唱了千年,“曲項向天歌”,這種昂揚挺拔的姿態也正是駱賓王一生的寫照! 駱賓王先為長安主簿,后丁母憂,三年后除去喪服,擢任侍御史。武后即位,他頻頻上疏諷諫,指陳時弊,觸忤武后,遭人誣告其任長安主簿時貪贓,因之下獄。后貶為臨海丞?!对佅s》就是他剛被捕時所作的五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前有小序云:他被禁的監獄旁邊有幾株古槐,“每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于曩時,將蟲聲悲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毛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由此看來,詩里詠蟬,實質是自況,詠蟬就是詠自己。 初秋時節,蟬兒還在樹上唱歌,這使淪為階下之囚的詩人思緒聯翩,大好的青春,在遭受種種政治磨難中逐漸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墒窍s兒卻張著黑色的翅膀,對著這個未老先衰的囚徒不住的鳴唱。是嘲笑詩人,還是同情他?誰也不知道。這“知了”“知了”的叫聲那樣凄切,那樣愁慘,他有些同情起秋蟬了:蟬兒啊,你知道不知道,這樣辛苦地鳴叫實在徒勞無益。秋夜露水濃重,飛行不易;秋風多厲,你叫得再響亮,聲音也會低沉下去。人們聽慣了,誰會被你的叫聲感動呢?有誰會相信你的高潔品質呢?其實,你和我一樣,有誰能夠理解我們,為我們表白這顆真誠的心?。? 駱賓王坐在監獄里,聽著外面蟬的鳴叫,想到秋蟬居高飲露,品行高潔超邁,可是卻敵不過肅殺的秋風寒露的摧殘,欲飛不能,欲響無聲;自己一片真誠,為國分憂,大聲疾呼,上疏了一次又一次,可是,帝王身邊的人吹風太多了,有誰能夠知道自己為國為民的一片赤誠?反被人無端誣陷,身陷囹圄,前途叵測,這個黑白顛倒的世界里,誰能為我表達心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人用這兩句震耳欲聾的吶喊,控訴了不公道的世界。 詠物別有所寄,這是許多詠物詩共同的特點。蟬居高枝而飲露水,歷來為許多詩人所歌詠,人們往往以它為鏡,照出自己的面影,作比興之詩。初唐時的虞世南就寫過一首《蟬》以明心跡: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說蟬兒不是依靠外界的力量,而是自己能夠身居高處,故能傳響遠方。言下之意是說,一個人的名譽不是可以靠外界的贊頌就可以揚名天下的,決定的因素是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如果自己能夠有純潔的情懷和高尚的品行,那么,聲名自然地會傳遍四海。這樣地對待聲名,是很有哲學道理的。王安石《登飛來峰》的最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明顯是受到虞世南這首詩的啟發寫出的。 李商隱也有一首詠蟬詩,來感嘆身世不偶: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從蟬長久不斷地在樹上作徒然的鳴叫,想到自己為了生計當個小官兒,像木偶在水里一樣任流漂去,不知漂向何方,而故園田地荒蕪,全家清貧。此詩讀來滿目蒼涼,悲不自禁。清施補華在其《峴傭說詩》里說: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同是詠蟬寄意,由于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比興寄托,卻同工而異曲,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詩壇“詠蟬”的三首絕唱。 身處武后高壓政策之下,目睹其隨意任免大臣,殺戮王子,酷吏橫行,冤獄遍布,李唐天下岌岌可危,出獄后,駱賓王投袂而起,義無返顧,參加了揚州徐敬業發動的討武行動。一次,在送別友人之際,忽想起史書上荊軻刺秦王的一段故事。戰國末年,燕太子丹為了挽救國家免于喪亡,派刺客荊軻入秦刺殺秦王嬴政。臨行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駱賓王悲情涌起,豪氣盈胸??犊鞲柙唬?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寥寥十六個字,一片心曲顯露無遺,他立志為了李唐王朝,像荊軻那樣犧牲也義不容辭。生,要生得頂天立地;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這是駱賓王的由衷之語,千載之下猶聞悲聲。 駱賓王雖然命運坎坷,壯志不酬,早已化作歷史的煙塵,連身后埋葬何處也不知道(家鄉南通狼山有其衣冠冢)。但從這些詩里,我們看到他英風壯采凜凜如生。那份豪氣,那份悲慨,那份壯烈,那份無畏,那份誓為天下死的氣度,讓人熱血澎湃,扼腕嘆息。 俞陛云在《詩境淺說》中如此形容這首詩的感人力量:“見易水寒聲,至今日猶聞嗚咽。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 史書記載:通過鐵血手段建立權威的李隆基,雄心勃勃,意氣風發,大有開創一翻偉業的壯志。所以上臺之初,他崇尚節儉,虛心聽取大臣的忠告,新朝氣象有如冉冉升起的旭日。文壇巨匠張九齡,正由于他的倚重,平步青云,官至中書令,為君輔弼,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張九齡好諫,唐玄宗納諫,一對君臣堪比太宗和魏征的組合。張公一腔報國熱忱得酬。天長節那天,百官上壽,大多數人都向皇帝進獻珍奇異寶,只有張九齡進獻《金鏡錄》五卷,里面談的是古往今來興亡存廢之道,玄宗讀后非常感動。在政治清明的玄宗開元年間,兩人君臣關系很是融洽。 就這樣,開元盛世先后在張說、張九齡幾位賢相秉政下,君明臣忠,政治清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男耕女織,倉廩豐實,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成為亙古未有的國強民富的大時代。遂使長期殫精竭慮的唐玄宗開始輕飄飄起來,覺得千古一帝,非己莫屬。于是他開始享受起來。人不風流枉少年啊,自己已經年近半百,不好好享樂,等待何時? 但問題來了,身邊還有一個喜歡進諫的張九齡,天天在耳邊擾擾,真難受。如果把大權交給一個討自己喜歡的大臣總攬一切,這就好了。于是他重用了那個不學無術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他善于把握唐玄宗好惡心理,千方百計迎合皇帝的需要。但他非常忌憚著首相張九齡,畢竟張九齡的治政經驗和民間威望,他是無法望其項背的,而有利條件是唐玄宗也逐漸厭倦了張九齡屢屢犯顏直諫,于是李林甫就糾集了朝中一些對張九齡不滿的文武大臣,處處說張的壞話,必欲之而后快。 《全唐詩話》里說:“明皇既在位久,稍怠庶政,(九齡)每見帝,極言得失。林甫時方同列,陰欲中之。將加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實封,九齡稱其不可,甚不葉帝旨。他日,林甫請見,屢陳九齡頗懷誹謗。于時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又為《燕詩》以貽林甫?!庇冒讏F扇送給張九齡,意思就是秋天一到,這團扇沒有用,應該捐棄了。你還是退居二線吧。張九齡贈李林甫的《詠燕詩》是這樣的詩云: 海燕雖微眇,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把自己比做出身微寒的燕子,把李林甫比作高高在上的鷹隼。由于春風浩蕩,才得以有機會乘金馬、坐玉堂,當了中書令;但是,燕子豈與雄鷹爭鋒?你就不要猜疑了。李林甫看到這首詩,知道他已經無心戀棧,自己遲早會獨秉朝政的。于是,得意地笑了。不久,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三年后就去世了。 這首詩寫得很無奈,很悲涼,但張九齡畢竟是明智的,試想,一個皇帝已經不喜歡你了,你留在那里,等待什么呢?不識相的話也許會遭到殺身之禍,還是及早引退罷了。 張九齡生前曾經請求玄宗處對契丹作戰失利的安祿山死刑,但是玄宗卻放虎歸山。在張九齡死后十五年,安祿山終于發動叛亂,多年秣馬厲兵,一朝得逞,猶如火山噴發,勢不可擋,狼煙一片,燒到華清宮前。唐玄宗在倉促逃離長安的路上,回首東方烽火四起,騎在白馬上黯然吹笛,曲罷潸然,悔恨地對隨身相伴的高力士說:“吾聽九齡之言,不到于此?!笨上Щ谥硪樱∫粋€權奸的上臺毀壞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王朝,改變了歷史! 張九齡不僅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開元年間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的《感遇》詩十二首,大多是抒寫個人磊落坦蕩胸懷及身世之感。其四云: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這是近于寓言的詩,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詩人被貶為荊州長史。他自喻孤鴻,以雙翠鳥暗指李林甫、牛仙客。詩告訴他們,雖然現在雙翠鳥身居高枝,權勢熏天,洋洋自得,孤鴻也為之側目,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你們會不會想到有一天也和我一樣,招來金丸之禍?才華杰出,容易被人算計,鋒芒畢露,會招惹別人的非議;以卑鄙手段竊據高位,人們肯定要對你厭惡?,F在,我解放了,自由了,遨游在這廣大的天空里,想射獵的,又奈我何? 這些詩都是折射了他晚年心境,也是他心跡的披露。其七云: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屈原的《橘頌》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币詷鋵懭?,表明了自己獨立不遷不隨波逐流的堅強品格。張九齡是廣東人,他謫居荊州的州治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就是著名的產橘區。這首詩的“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正是借物喻己,夫子自道。一到深秋,西風吹來,萬木霜天紅爛漫,又豈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橘樹卻“經冬猶綠林”。為什么?這是由于它具有一顆“歲寒心”所決定的。正如人一樣,無論走到哪里,他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我尤其喜歡讀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里描寫的許多不合理就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詩人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指斥了對生活里許多不公正現實,對惡勢力加以無情的嘲諷與批判。因為它寫得激切奔放,一氣貫注,不合乎騷雅風旨,所以許多選本上都不選它。其實,它對現實的分析和批判深刻有力,鞭辟入里,讀著讓人悲憤激昂: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 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 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 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 《折楊》《黃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 《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猶來賤奇璞。 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 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 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 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 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 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天寶六載,北海太守李邕被杖殺,八載,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攻破吐蕃石堡,士卒傷亡慘重。此詩當是天寶八載以后所作。當時正是安史之亂前夕,李林甫、楊國忠先后擅權,政治腐敗,天下形勢岌岌可危,但玄宗還蒙在鼓里,依然與貴妃尋歡作樂,沉湎于酒色之中,倚安祿山為股肱之臣。李白的朋友王十二寫了一首題為《寒夜獨酌有懷》的詩贈給他,他便寫了這首答詩,開首先以王子猷雪夜思念朋友訪戴逵,至其門而返的故事,比喻王十二夜里獨酌思念李白,想象他夜里獨酌的情景,感謝他能夠在這樣的夜里想念他。然后,詩人馬上聯系現實,抨擊社會種種荒唐不合理現象:皇帝喜歡斗雞,那些通過斗雞邀寵的人氣焰囂張,不可一世;哥舒翰之類的將軍們為了戰功而不顧將士死活,隨意濫殺無辜;名聞天下的北海太守李邕無端被李林甫杖殺,刑部尚書裴敦同時遇害;詩人這樣具有杰出才華,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但洋洋萬言安邦治國之策,還不如一杯水,許多人聽到都掉頭不顧,猶如東風吹在馬的耳朵上;連那些庸庸碌碌的人,也笑我與他們一樣無才無能,魚目混珠……真是世態炎涼??!這個社會,小人當道,賢士無名,正如駿馬吃不飽,蹇驢卻春風得意,喜氣洋洋。更不怕的是黑白顛倒,指鹿為馬,謊言多次重復就成為真理。詩人感嘆自己“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壯志難酬。但又表示:“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碑斈陣雷恿陮幵溉ジ淮航烎~而不愿做漢光武的高官,我怎么能為了做官而低下高傲的頭顱?飛黃騰達也不值得驕傲,窮途末路也不要悲哀。還是早一些離開紅塵這是非之地,在江湖之間自由自在地生活。 詩人對于自己不能實現抱負總耿耿于懷,尤其對社會那種“珠寶買歌笑,糟糠養賢才”的荒誕現實,他總深惡痛絕。就他而言,自由要比事業更重要! 在對待現實的態度上,李賀有些像李白,心中有強烈的悲憤,便在詩里直抒其情,不加諱飾。你看他的《南園》(其六):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遼?!奔刺拼颖钡缹俚匾粠Ц顡萘ο群蟀l生兵變,全然無視朝廷的政令。唐憲宗曾多次派兵討伐,屢戰屢敗,弄得天下疲憊,而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如故。國家多難,民不聊生,朝廷重用武士,輕視儒生,以致斯文淪落,有志能武之士都向往邊陲。自己卻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大好的青春年華整日消磨在尋章摘句這類雕蟲小技上。晚上,一彎殘月,低照窗前,就如一口當簾掛著的玉弓。詩人又想入非非了,什么時候能夠用這玉弓像薛仁貴那樣一箭定天山,建立不朽的功業,那多好??! 讀書無用,懷才見棄,知識越多越反動,有心殺敵立功,卻又無路請纓。這樣的生活,這樣的人生實在無奈極了,悲哀極了。 但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是李白無論遭受多大的磨難,胸中理想的火焰始終沒有熄滅,《梁甫吟》就是抒寫自己盡管遭受到種種挫折但報國之心不改的情懷: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 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 梁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 風云感會起屠釣,大人倪(去“人”旁加“山”旁)屼當安之。 《梁甫吟》本是古代用作葬歌的樂府歌謠,音調悲切凄苦。古辭早已不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詩云: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墳,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據說戰國時代齊國的力士公孫接、田疆、古冶子恃功而傲,連看到相國晏子也白眼而對。于是,晏子在齊景公面前說他們“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因為晏子最得齊君寵幸,在朝廷中頗有威權,齊景公就同意了他的建議,用兩只桃子給他們三人,說誰的功勞大就讓誰吃,于是三人爭功,公孫接、田疆搶到桃子,古冶子最后說起自己保衛齊景公的杰出貢獻,兩人深感慚愧,便將桃子讓給古冶子后自殺。古冶子看到朋友自殺,自己也自殺了。這就叫“二桃殺三士”。 晏子耍了陰謀,用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把三人殺死了。 李白天寶元年秋去長安,深得玄宗恩眷,但第三年春天就被“賜金放還”,深知自有小人在耍陰謀構陷,一股不平之氣詩郁結于胸中,不抒不快。于是就寫了這樣的一首氣勢非凡,感情熾熱的巨作, 詩開篇就是直接高歌諸葛亮的詩歌,借以表達自己心中的怨恨。諸葛亮得遇明主而能風云際會,有所作為,他是李白一生頂禮膜拜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梁甫吟》感嘆奸邪蔽明,讒言害賢,引起李白強烈的共鳴,遂發出這篇悲憤的呼聲。但是,詩里借姜太公呂望之遇文王而成就事業,酈食其自薦予漢高祖的故事,及兩龍劍的會合,比喻他雖遭不平,但君臣際會的那一天一定會到來??梢娙螒{多大的打擊,理想的火種永遠藏于他的心靈深處,一有機會便熊熊燃燒!從這一點來說,他要比孟浩然、王維、白居易、甚至杜甫都堅強得多。甚至他被長流夜郎,遇赦歸來時,年近花甲,還想參加李光弼討伐安史叛軍的隊伍,不幸因病折還。你說,在唐代的詩人中,還有誰能夠像李白那樣,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遭到多嚴重的打擊,永遠懷揣著建功立業的愿望與激情?我想,李白不僅詩寫得好,他的人格也具有獨特的魅力! 人們總說知足長樂,即所謂“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像李白,皇宮里也去過了,也得到過皇帝恩寵,王公大臣也都曾經拜服其超脫不群的才華與氣質,這應該很知足了。然而,真正的英雄,在沒有實現自己的崇高理想之前是不會知足的。古往今來,凡有才有志的人身居草野總會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只有那些胸無大志,才能平庸之徒滿足于眼前的一切。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李白雖然一心想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如果要他向權貴低下頭來換一杯羹,那是萬萬不行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這種節概的袒露: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應該作于出翰林院之后。李白離開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后,再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去吳楚漫游。這段時間,政治上的蹭蹬使他對自己對社會作了深刻的反思。一生喜歡游訪名山大川的他,不可能沒有去過天姥山。詩只是借夢境來表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最后道出自己決不出賣人格的激越呼聲。 李白說:“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人們總說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我們不妨把詩里描寫的夢中仙境看做為作者曾經一心追求的理想境界,詩里寫仙境的美妙正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與追求正是為了表明對嚴酷現實的厭惡和鄙棄。前面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自己經歷過的事實,他去過長安,得近帝王身邊,備極榮耀,看到過許多“神仙”的尊容,也深諳其中的丑惡。這一切仿佛是一場春夢,倏忽而過?!笆篱g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有什么值得向往不止呢!縱然是理想的境界,也有卑鄙,也需要人低眉折腰,這正是詩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最后他激昂高呼:“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腰有傲骨的詩人,怎么會為了功名利祿去媚顏奸佞、折腰權臣呢!篇末畫龍點睛,凸現了詩的主題,反映了他對自由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及不屈服于惡勢力的心聲。 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輕蔑一瞥。在封建社會,敢于這樣想、敢于這樣說的人并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他的悲劇性格的核心因素。
標簽:
猜你喜歡
晏殊最著名的兩首《清平樂》,一首語淡情深,一首貴氣十足

佚名

晏殊是北宋初年最具影響力的詞壇大家之一,擅長小令,長于表現富貴生活的閑情雅致,語言清麗柔美,詞中多能引出哲理思考。

李白意境最美的一首詩,字字皆美,第二句成網友金句

佚名

李白在大家的心目中,是豪邁瀟灑的,他的許多詩作也是如此。今天,小編要介紹一首自認為是李白最美的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甄宓:這個比貂嬋還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國最大的悲劇

佚名

她是甄宓,有人說她本名叫甄洛,也有人說叫甄姬,《三國志》只稱甄氏。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筆上,這個比貂嬋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