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歷史局限性,法家思想最大的問題所在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儒家撰文詆毀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在封建專制社會,一切用法來衡量和判斷。 法家既有反對世襲制的商鞅,那些權貴是不會甘心受法律約束的,所以法家代表人物,如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最后都為變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也有支持世襲制,反對文人學而優則仕的慎到,在宋朝禮教日趨嚴密的情況下,自然不允許這種言論繼續延存,有學者指出,始皇下令焚書,并無多大影響性。而事實上,自南北朝以後,由于儒學趨于顯貴,歷宋、元、 明、清各代,每經一次兵火變亂,公館藏書,就隨之作一次大量的銷毀。儒者作為既有之得利者,不再發展與儒學體系相違背的理論存在,以至于即使儒家內部之得勢者也是寥寥無幾。 法、術、勢三者緊密結合乃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所倡導,韓非明確地指出:“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法律高于權力,法律至上是現代法治的重要內容。法律對權力的控制,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特征。 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法家的目標是富國強兵,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法家認為是農戰,但法家認識到“民之內事,莫苦于農,民之外事,莫難于戰”。農事之苦,戰事之難是推行農戰的極大障礙,然后利用賞罰的手段,民才有可能從令如流,克己之難,以赴耕戰,只有人民努力耕戰,國家才會強盛。在法家看來,富國與富民,強國與強民是對立的,二者不可兼得,”法家的“強國強民”理論上,體現了國家與人民的權利義務界限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法家主張無限的擴大國家權利而縮小人民的利益,這是法家理論的一個危機。如果當人民貧弱到不能生存時,他們就不會再抑儀國家的食祿,而會起來奪食,屆時任何賞罰都將失去作用,國家強盛將不復存在。這個簡單的對立統一規律法家沒有認識到。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