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明白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懂得最美好的風景,往往最短暫;
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知道希望永在前方;許多詩人都寫過哲理詩,對于詩詞君而言,印象最深的哲理詩,是小學課本上蘇軾的《題西林壁》。
在語文課本上,《題西林壁》背后有四個大字:背誦全文。從此這首詩就印在我的腦海中。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從黃州被調到汝州,路過九江時,與友人參寥子游覽了廬山。

蘇軾有一篇文章叫《自記廬山詩》,詳細地記錄了寫作《題西林壁》的過程。這是蘇軾第一次來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
廬山的風景秀麗奇絕,蘇軾想好好的欣賞廬山的風景,于是在開頭便說了“遂發意不欲作詩”。
可是,來到廬山,廬山的僧俗百姓都認識蘇軾,蘇軾非常感動,于是自嘲說,前面說不寫詩的想法過太荒謬,不知不覺吟出一首五絕:感動于廬山僧俗百姓的歡迎,蘇軾心情大好,第一首出來后,蘇軾一口氣又寫了兩首五絕:
兩首詩寫出了初游廬山的驚喜,蘇軾早年就知道了廬山風景的俊秀,而今真個到廬山,恍在夢中。游覽廬山時,蘇軾看到了李白的詩和徐凝的廬山詩,寫就了第四首詩:

眾所周知,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徐凝的《廬山瀑布》,同為名作。對于李白的詩作,蘇軾大加贊賞,說李白的詩是千古名句。后兩句說廬山水再多,也洗不清徐凝的這首惡詩。
徐凝的《廬山瀑布》并非真的是惡詩,只是蘇軾將李白詩與徐凝詩對比,認為李白的詩更為出色。此番游廬山,蘇軾十分盡興,一共游了十多天,廬山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看也看不夠。
最后,蘇軾與參廖子同游了西林壁,寫下這首傳世的《題西林壁》:這一次的游廬山,蘇軾寫下了五首廬山詩,最后在《題西林壁》中畫上了完滿的句號。在廬山游覽了十多天,蘇軾將廬山可謂是看個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可是,蘇軾還是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各不同。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后兩句是議論: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全詩融景物、感情和哲思于一體,傳頌不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千古名句。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所以,不能見廬山的全貌。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往往受限于自己的具體處境,而對事物的認知偏于一隅,得不出全面的結論。只有跳出事物之外來認識事物,才有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