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封丘作》: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封丘作   高適   我本漁樵孟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 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 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 鞭撻黎庶令人悲。   悲來向家問妻子, 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 世情盡付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 為銜君命日遲回。   乃知梅福徒為爾, 轉憶陶潛歸去來。   注釋:   ⑴漁樵:打漁砍柴。孟諸:古大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   ⑵乍可:只可。草澤:草野,民間。   ⑶寧堪:哪堪。風塵:塵世擾攘。   ⑷小邑:小城。   ⑸公門:國家機關。期:期限。   ⑹碎:一作“破”。   ⑺黎庶:黎民百姓。   ⑻歸:一作“悲”。妻子:妻子與兒女。   ⑼生事:生計。南畝田:泛指田地。   ⑽世情:世態人情。   ⑾舊山:家山,故鄉。   ⑿銜:奉。且:一作“日”。遲回:徘徊。   ⒀梅福:西漢末隱者。曾任南昌縣尉,數次上書言事。后棄家隱遁,傳說后來修道成仙而去。   ⒁陶潛:即陶淵明,東晉詩人。歸去來:指陶淵明賦《歸去來辭》。   譯文:   我本來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漁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閑的。我這樣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間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職,經受塵世擾攘之苦。只覺得小小城鎮沒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門卻什么事都有期限。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長上的繁文縟節已經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驅策百姓更讓我感到悲哀。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詢意見,全家都苦笑著說,現在竟是這樣。生計還是應該以耕田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給那東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我夢中都在想念著的故鄉在哪里呢,因為奉了君王之命暫時欲去又未去。我現在才知道梅福突然數次上書,又想起陶潛曾棄官而去,創作《歸去來辭》。   賞析:   《封丘作》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此詩作于封丘縣尉任上,是詩人發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強烈希望歸隱的衷曲。全詩先自述本性不羈靡于物,隨即言及擔任小吏的無奈與悲哀,最后追述先賢勝事表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之意。言辭間憂戚而不絕望,強言放達之中飽含對民間疾苦的眷眷關注之心。   高適早年閑散困頓,直到天寶八載(749),將近五十歲時,才因宋州刺史張九皋的推薦,中“有道科”。中第后,卻只得了個封丘縣尉的小官,大失所望。這首詩就作于封丘任上,這是詩人發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強烈希望歸隱的衷曲。   開頭四句高亢激越,這是壓抑已久的感情的迸發。縣尉只不過是“從九品”的卑微之職,主管的無非是捕盜賊、察奸宄一類差使。對一個抱負不凡的才志之士來說,怎甘墮落風塵,做個卑微的小吏呢!他不由懷念起當年在孟諸(古澤藪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北,這里泛指梁宋一帶)“混跡漁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寧堪”相對,突出表現了詩人醒悟追悔和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煩瑣的描繪,一個憂憤滿懷的詩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讀者面前了。   “只言”以下四句,緊接“寧堪作吏風塵下”,加以申述發揮,感情轉向深沉,音調亦隨之低平。詩人素懷鴻鵠之志:“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別韋參軍》)到封丘作縣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當初只以為邑小官閑,哪知道一進公門,便是自投羅網,種種令人厭煩的公事,都有規定的章程和期限,約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還有“拜迎長官”、“鞭撻黎庶”時的難堪,這對高適是莫大的屈辱,安得不“心欲碎”、“令人悲”呢?這兩句詩可見詩人潔身自愛的操守,也反映了當時政治的腐朽黑暗,對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憤實在難以自抑,那就回家向親人訴說訴說吧。不料妻室兒女竟都不當一回事,反而責怪自己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自己嚴肅認真的態度倒反成了笑料,這豈不是更可悲嗎?家人的“笑”,正反襯出詩人的迂闊真率,不諳世事。既然如此,只好棄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還是拋棄世情,歸隱躬耕去吧!   然而,眼前還是思歸而不得歸:夢魂縈繞的舊山不可得見;受命為官,一時又還交卸不了。沒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個小小的縣尉又能有什么作為呢?漢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誠效忠,屢次上書,結果還是徒勞,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賦《歸去來》的陶潛了。   殷璠在《河岳英靈集》里評高適的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也就是詩的情意真摯,并且氣勢充沛,造語挺拔。此詩很能體現這個特點。全詩運用質樸自然、毫無矯飾的語言,扣緊出仕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稱心而言,一氣貫注,肝膽照人,正是這詩感動讀者的力量所在。全詩四段,不堪作吏是全篇的主意。開頭四句,從高處落筆,自敘本來面目,說明不堪作吏的原由,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從客觀現實申述不堪作吏的實情,與第一段形成強烈的對照,感情轉為沉痛壓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內容,表明擺脫這種不堪,提出棄官歸隱的愿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轉急收,因一時不能擺脫作吏的客觀礙難,也就更加向往歸隱,與第一段遙遙照應。結構嚴整而又有波瀾起伏,感情奔瀉而又有旋跌宕之姿。   在句法上,全篇每段四句的一二句為散行,三四句是對偶。如此交互為用,經緯成文,既流動,又凝重;四段連結,造成反復回環的旋律。對偶的一聯中,不僅字面對仗工整,而且都是一句一意或一句一事,沒有意思重復的合掌,顯得整飭精煉;更因虛詞的承接照應,詩意聯貫而下,語勢生動自然,成為很好的流水對,讀來便覺氣勢流轉,絕無板滯之病。全詩每段一韻,依次為:仄聲馬韻、平聲支韻、仄聲紙韻、平聲灰韻。這樣平仄相間,抑揚鮮明,隨著詩的感情變化,音韻也起落有勢,增加了聲調的美感。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后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人物生平:   唐朝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高適出生。   唐朝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高適二十歲。于是年前后到長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給。自此時起至開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高適二十八歲。是年起至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趙,先后欲投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贈別王十七管記》及《塞上》、《薊門五首》等詩。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適三十二歲。應征趕赴長安,落第。   唐朝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高適三十三歲。有《淇上別業》、《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等詩。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適三十五歲。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時至天寶七載(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間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東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寶八年(749年),高適四十六歲。為睢陽太守張九皋所薦舉,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寶九年(750年),高適四十七歲。是年秋,北使青夷軍(屬范陽節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寶十年(751年)春事畢,南歸。有《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薊北》、《自薊北歸》等詩。   唐朝天寶十一年(752年),高適四十九歲。辭封丘尉,客游長安。秋冬之際,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   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高適五十二歲。十二月,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   唐朝天寶十五年(756年),高適五十三歲。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高適隨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諫議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謀反。十二月,以高適為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璘。   唐朝肅宗至德二年(757年),高適五十四歲。討平永王后,又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曾救睢陽之圍。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高適五十五歲。因敢于直言,貶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適五十六歲。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適五十七歲。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高適六十歲。二月,遷任劍南節度使。十二月,松、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不能救。   唐朝廣德二年(764年),高適六十一歲。春,高適為嚴武所代,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正月,高適卒。贈禮部尚書。留有《高常侍集》等傳世。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