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李益《行舟》賞析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行舟
??? 李益
??? 柳花飛入正行舟, 臥引菱花信碧流。
??? 聞道風光滿揚子, 天晴共上望鄉樓。
??? 作者簡介:
???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河南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 李益祖籍隴西狄道,后遷居河南洛陽。約生于天寶十年(約750年),約卒于文宗大和初年(約830年),享年八十余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
??? 《唐才子傳》:大歷四年齊映榜進士。這一年(769)科舉有長安和洛陽兩個考點,齊映為此年狀元。《登科記考》:大歷四年,進士二十六人。上都,禮部侍郎張渭;東都,留守張延賞。李益到底是在洛陽參加考試還是在長安參加考試,學術界尚有爭議。
??? 李益進士及第之后,于大歷六年(771)參加制科考試,授官鄭縣(今陜西華縣)主簿。有《華山南岳》《入華山訪隱者經仙人石壇》等詩。
??? 三年滿秩后,從大歷九年(774)至大歷十二年(777),李益西游鳳翔,到鳳翔節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職。參與了大歷九年郭子儀、李抱玉、馬璘、朱泚分統諸道兵八萬的防秋軍事行動。寫下了《從軍有苦樂行》等詩。
??? 大歷十二年李抱玉去世后,李益赴渭北。期間可能到過靈武,后轉回內地。
??? 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靈武,依附朔方節度使崔寧。期間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祝殤辭》《軍次陽城烽舍北流泉》《從軍北征》《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詩歌。
??? 建中四年(782)李益在長安,再次參加制科考試,登第。徐松《登科記考》:“建中四年,李益、韋綬登拔萃科。”
??? 貞元十二年(798)到元和元年(806),李益到幽州劉濟幕府。
??? 元和初,憲宗召李益回京,任都官郎中。后官中書舍人,后出為河南尹,后轉為秘書少監,元和八年后,轉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五年后,為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
??? 賞析一:
??? 這是一首抒寫游于思鄉情懷的詩作。一般寫思鄉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辭,但這首詩卻以悠閑之筆寫出一段淡淡的鄉愁,讀來別有一番情韻。
??? 一葉小舟行駛在揚子江中,岸上綠柳飛絮,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在賞識著那隨波蕩漾的點點紅菱。看來詩人悠閑得很。然而,面對這江水碧澄、紅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詩人為什么毫不動容?莫非那隨風入懷的柳絮,使他回憶起"楊柳依依"的離鄉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羈異鄉的處境?細心的讀者在細研詩意之時,心中不免會生出這些疑竇。
??? 如果說,讀前兩句時讀者的疑竇還是一種敏感的猜測,那么后兩句詩則給了一個明證。"聞道風光滿揚子".春到揚子,人所共見,詩人卻只是聽人道來,可見他對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無興趣的了。難怪他斜臥舟頭,不理會那撩人的紅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為何呢?"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被一腔鄉愁所驅而來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會逐舟而來,撲入游子的襟懷!"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麗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時日,詩人卻要趁著此際登樓望鄉,也許他以為天晴氣爽,可以極目千里、望斷云天吧?盡管詩人沒有明說,讀者卻可以體會到他的用心。
??? 讀罷全話,我們的眼前會出現一位獨臥舟頭,百無聊賴的詩人形象,在揚子江的爛漫春光中,他顯得多么孤寂啊!我們不準從中品出一絲落寞惆悵的苦味。
??? 賞析二:
??? 此詩特點在于給讀者以想象的余地,讀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調。
??? 前兩句寫景。舟行揚子江中,岸上柳絮飄來,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著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粗粗看來,儼然一幅閑情逸致的畫面,仔細品味,方使人覺出其中自有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在。春回大地,綠柳飄絮,按說應使人心神怡悅,但對于客居異地的游人來說,卻常常因為“又是一年春好處”而觸發久縈心懷的思鄉之念。何況,柳枝還是古人贈別的信物,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游子鄉思的愁緒。
??? 如果說,詩人這種思鄉的愁緒在前兩句里表達得尚屬含蓄,不易使人體察,那么,后兩句就表露得比較明顯了。“聞道風光滿揚子”這一句是說,詩人自己思鄉心切,愁緒縈懷,沒有觀賞風景的興致,“風光滿揚子”只是聽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為他身處江南,神馳塞北(詩人故鄉在隴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賞心悅目,反倒只能增其鄉思愁緒。類似這樣的情狀,我們在古代的優秀詩詞當中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寫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聞道春光好,同樣是自身愁緒多,一個終于沒有去,一個盡管去了,但根本無心賞景。所取態度雖殊,感情表達的效果卻是同樣深切的。
??? 既然舟行揚子江,不是為了賞景,那又為何而來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為登樓望鄉而來。但讀詩至此,讀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許多新的疑問:為什么要在“風光滿揚子”的“晴天”才登樓望鄉呢?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象、體會、玩味。或許是,古時別家出走多在歲寒過后,當物華又換,春光再滿時,游子的鄉思倍切吧?或許是,風光明媚的晴天麗日,空氣清朗,登樓望鄉,可極目千里吧?所有這些,盡管沒有寫出,卻比明白形諸文字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這正是這首絕句的神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