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李益《度破訥沙》賞析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fā)布時間:2021-10-14
度破訥沙二首(其二)
??? 李益
??? 破訥沙頭雁正飛, 鸊鵜泉上戰(zhàn)初歸。
??? 平明日出東南地, 滿磧寒光生鐵衣。
??? 注釋:
??? ①破訥沙:沙漠名。
??? ②鸊鵜(pì tí )泉:泉水名。
??? 賞析:
??? 詩題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訥沙”。據說唐代豐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鵜泉號稱最大。唐憲宗元和初,回鶻曾以騎兵進犯 ,與鎮(zhèn)武節(jié)度使駐兵在此交戰(zhàn)。詩當概括了這樣的歷史內容。“破訥沙”系沙漠譯名,亦作“普納沙”(《新唐書·地理志七》)。
??? 前兩句寫部隊凱旋度過破訥沙的情景。從三句始寫“平明日出”可知,此是黎明尚未到來。軍隊夜行,“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時而兵戈相撥,偶有錚之鳴。棲息在沙上的雁群,卻早已警覺,相喚騰空飛去。“戰(zhàn)初歸”乃正寫“度破訥沙”之事,“雁正飛”則是其影響所及。先寫飛雁,未見其形先聞其聲,造成先聲奪人的效果。兩句與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機杼略同,匠心偶合。不過“月黑雁飛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單于的驚惶;“雁正飛”措詞較從容,顯示出凱旋者的氣派,彼此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寫一輪紅日從地平線噴薄而出(因人在西北,所以見“日出東南”),在廣袤的平沙之上,行進的部隊蜿如游龍,戰(zhàn)士的盔甲銀鱗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閃閃,而整個沙原上,沙礫與霜華也閃爍光芒,鮮明奪目。是一幅何等有生氣的壯觀景象!風沙迷漫的大漠上,本難見天清日麗的美景,而現在這樣的美景竟為戰(zhàn)士而生了。而戰(zhàn)士的歸來也使沙原增輝:仿佛整個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們的甲胄發(fā)出。這又是何等光輝的人物形象!這里,境與意,客觀的美景與主觀的情感得到高度統(tǒng)一。
??? 清人吳喬曾說:“七絕乃偏師,非必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圍爐詩話》)此詩主要贊頌邊塞將士的英雄氣概,不寫戰(zhàn)斗而寫戰(zhàn)歸。取材上即以偏師取勝,發(fā)揮了絕句特長。通篇造境獨到,聲情激越雄健,是盛唐高唱的余響。
??? 作者簡介:
???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河南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 李益祖籍隴西狄道,后遷居河南洛陽。約生于天寶十年(約750年),約卒于文宗大和初年(約830年),享年八十余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
??? 《唐才子傳》:大歷四年齊映榜進士。這一年(769)科舉有長安和洛陽兩個考點,齊映為此年狀元。《登科記考》:大歷四年,進士二十六人。上都,禮部侍郎張渭;東都,留守張延賞。李益到底是在洛陽參加考試還是在長安參加考試,學術界尚有爭議。
??? 李益進士及第之后,于大歷六年(771)參加制科考試,授官鄭縣(今陜西華縣)主簿。有《華山南岳》《入華山訪隱者經仙人石壇》等詩。
??? 三年滿秩后,從大歷九年(774)至大歷十二年(777),李益西游鳳翔,到鳳翔節(jié)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職。參與了大歷九年郭子儀、李抱玉、馬璘、朱泚分統(tǒng)諸道兵八萬的防秋軍事行動。寫下了《從軍有苦樂行》等詩。
??? 大歷十二年李抱玉去世后,李益赴渭北。期間可能到過靈武,后轉回內地。
??? 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靈武,依附朔方節(jié)度使崔寧。期間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祝殤辭》《軍次陽城烽舍北流泉》《從軍北征》《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詩歌。
??? 建中四年(782)李益在長安,再次參加制科考試,登第。徐松《登科記考》:“建中四年,李益、韋綬登拔萃科。”
??? 貞元十二年(798)到元和元年(806),李益到幽州劉濟幕府。
??? 元和初,憲宗召李益回京,任都官郎中。后官中書舍人,后出為河南尹,后轉為秘書少監(jiān),元和八年后,轉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五年后,為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