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李益《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 李益
???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
??? 注釋:
??? ⑴飲馬泉:指?鵜泉。詩原注:“?鵜泉在豐州城北,胡人飲馬于此。”
??? ⑵著水:拂水,形容垂楊絲長,可以拂到水面。
??? ⑶笳:即胡笳,古代軍中號角。
??? ⑷分流:春天泉流解凍,綠水分流。漢使:詩人自指。
??? ⑸莫遣:莫使。行人:旅途中的人。
??? 譯文:
??? 楊柳拂水,豐草映目,風光綺麗,春意盎然,這里曾經是胡人飲馬的地方。明月當空,空曠的原野上,隱隱傳來哀婉的胡笳聲。想必是哪里發生軍事行動,不知又是哪些壯士正在英勇衛國。冰雪嚴寒,關山險阻,道路坎坷,那是過去的慘景。如今氣候解凍,春水分流。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鏡子,能照見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見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驚呢!
??? 賞析一:
??? 詩題一作《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又作《鹽州過五原至飲馬泉》。唐代五原縣屬鹽州,今為內蒙古五原。中唐時,這是唐和吐蕃反復爭奪的邊緣地區。李益曾為幽州節度使劉濟幕府,居邊塞十余年。這首詩,是抒寫詩人在春天經過收復了的五原時的復雜心情。
??? 首句描寫色彩明麗,景色誘人。但見五原的原野上,楊柳拂水,豐草映目,風光綺麗,春意盎然。可以看出,詩人剛踏上這塊土地,心情是十分喜悅的。第二句詩意突然一跌,翻出另一番景象:曾幾何時,清清的泉流卻成為胡人飲馬的地方,美麗的五原成了一片戰場。“飲馬泉”,原有所指,這里也可泛指供飲馬的水泉洼地。“舊是”,暗示出五原這片水草豐盛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據;“舊是”,又有失而復得之意,透露出詩人慶幸收復的欣慰之情。二字撫今追昔,情韻深厚。
??? 次聯是寫夜宿五原的見聞。明月當空,空曠的原野上,隱隱傳來哀婉的胡笳聲。胡笳,古代軍中號角。于是詩人暗思:想必是哪里發生軍事行動,不知又是哪些壯士正在英勇衛國哩。“倚劍白云天”化用偽作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語,贊嘆守邊將士的英雄形象。然而,詩人用“幾處”、“何人”的不定語氣表示感嘆,用月夜笳聲顯示悲涼氣氛,又蘊含著一種憂傷的情調,微妙地表現出五原一帶形勢依舊緊張,感慨邊防實則尚未鞏固。
??? 三聯通過“從來”和“今日”的景色比較,又透露出詩人的心跡。冰雪嚴寒,關山險阻,道路坎坷,那是過去的慘景。如今氣候解凍,春水分流,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則是另一番景象了。這里顯然有詩人的感情寄托,“今日”充滿生機的景象,畢竟使人感到一種希望和喜悅。“漢使”并非李益自指,他從未充任朝廷使職,當指李益的幕主。這兩句寫征途的顧往瞻來,寓意在委婉地希望朝廷乘勝前進。
??? 末聯詩人觸景生情,發出意味深長的感慨。如今春暖解凍,這“胡兒飲馬泉”的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鏡子,能照見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見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驚呢!“莫遣”兩字,見出詩人微妙的心曲。因為這胡兒飲馬泉,何嘗不是一面反映唐朝政治紊亂、國家衰弱的歷史的鏡子?正因為詩人積累了太多的失意、失望的體驗,所以值此新春伊始,他不愿再用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失去的青春,不愿回顧已往。面對眼前國力猶弱、邊防未固的現實,他更擔心再度出現過去那樣的悲涼景象。這種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憂慮和傷感,表現出詩人多么希望保持這“綠楊著水草如煙”的眼前景色。因而他巧妙地采用不要讓行人臨水鑒鏡的諷勸方式,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朝廷的期望和忠告。
??? 同激昂高揚的盛唐邊塞詩相比,李益這首詩憂傷重于歡欣,失望多于希望,情調大相徑庭。這是不同時代使然。同時,正由于詩人具有愛國熱忱,因而明知前途難測,希望微茫,卻仍然要給人以歡欣和希望,這是詩人思想感情使然。這就使這首詩獨具一種風格,歡而不樂,傷而不哀,明快而婉轉,悠揚而低回,把復雜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現得和諧動人,含蓄不盡。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邊塞詩的基本情調是“悲壯婉轉”,能“令人凄斷”,這首詩正可作為代表。
??? 賞析二:
??? 此詩為七言律詩,題目中五原是古稱,即唐豐州九原,今為內蒙古五原。中唐時,這是唐和吐蕃反復爭奪的邊緣地區。李益曾為幽州節度使劉濟幕府,居邊塞十余年。這首詩是李益的代表作。
??? 詩的頭兩句先寫收復后的飲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里的飲馬泉,楊柳輕拂,綠草無邊,呈現出一片靜謐、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幾何時,這片肥沃的土地,曾淪陷于胡人的鐵蹄之下,任其踐踏,根本沒有這種冬去春來,劫后復蘇的情景。“舊是”二字,含蓄婉轉,既包含對今日收復的喜悅,也透露出對昔日國難的感慨與憂思。
??? 三、四句寫夜宿五原的見聞。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鳴聲聲,這一靜一動,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曠、遼闊的意境。笳鳴,是古時的軍號聲,其悲壯蒼涼的音調,最能撥動久于旅生活的愛國詩人的心弦,使他們心中剎時涌現出馳騁疆場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劍白云天”的聯想就顯得極為脫落自然。
???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問,既是邊塞鳴笳之地,將士們沖鋒陷陣、為國捐軀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劍天外的英雄來保衛邊疆的懇切愿望。這種感情是復雜的,既含有喜悅的贊嘆,又蘊藏著擔憂的感傷。它透露出五原這一帶雖然眼下已被收復,但形勢尚很緊張,邊防能否鞏固尚令人擔心。
??? 五、六句寫飲馬泉由冬到春的變化,暗喻收復后與收復前的今昔不同。“從來”是指過去,說明作者隨同節度使來到飲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兩天,而是在漫長的道路上幾乎走過了一冬天。那時關塞道路,冰凍一片,坎坷難行;而今的飲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凍,綠水分流。嚴冬與陽春之景,艱難與歡暢之情,恰形成鮮明的對照。
??? 最后兩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飲馬泉是一面歷史的鏡子,詩人從飲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飲馬泉的歷經變遷,從飲馬泉的歷經變遷聯想到自己多年從軍的坎坷生涯。國勢的衰頹,戰亂的頻繁,個人的失意,使憂國思鄉的詩人在軍旅中度過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華消逝。“恐驚”二字,寫出了詩人怕回首往事功業未成的沉痛心情。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局勢、邊防的安危緊密結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詩的思想感情收結起來。
??? 攝取典型形象,運用多種手法,寄情于景,是此詩突出的藝術特點。全詩八句,幾乎一句一個景象,象電影鏡頭一樣連續放映出八個畫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蕩漾的飲馬泉;笳聲悲壯的空曠月夜;倚劍天外的守邊將士;冰雪封凍的關塞之路;漢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臨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憶中的當年之英武青年。這些畫面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畫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過去的;有近處的,也有遠處的;有看到的,也有聽到和想到的。
??? 這一系列的畫面,雖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最終都以詩人的行蹤為線索,融匯在詩人對邊塞形勢的感慨中,從而生動和諧地組成了一幅“過五原”的大畫卷。面對這幅色彩絢麗,含蓄深沉的畫卷,不由使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和回味。